二零零八中国外交变数与应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9:53

 

发布者 guzheng 08-01-04 10:19

 

                             蒯辙元

 

为应对中长期的西方政治压力,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加快加大政治改革。

 

二零零八来了,有必要检省一下过去一年中国外交的得失与应对。二零零七年,欧洲三大核心国家德国、英国、法国,伴随着对华友好的领导人施罗德、布莱尔、希拉克的下野,和对华持怀疑态度的新领导人默克尔、布朗、萨尔科齐的上台,其对华政策出现了逆转,产生着变量,这已成为中国必须积极应对、着力化解的重大外交课题。

 

诚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最近载文指出的那样:对欧洲而言,「中国蜜月」已经结束;中欧关系经过十五年迅速和戏剧性发展之后,有许多迹象表明中欧关系出现了新的紧张局面。这绝非危言耸听,也不单纯是美国人的幸灾乐祸。首先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全然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执意接见达赖喇嘛,使中德关系进入「冰冻期」。而且可以预料,虽然遭到国内反对派、工商界,尤其是执政联盟内社民党及外交部长的激烈反对,默克尔的对华强硬政策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德关系必然要经历暂时的冷却期。

 

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面对着中德关系的新变量,中国还不能一味地采取以硬对硬、以牙还牙的对抗策略,化解、改善中德关系的主动权还掌握在中国手中,默克尔充其量不过是德国政坛的过客而已。因此,要着眼于中德两国长远战略关系来处理中德关系当前的暂时困难。当硬则硬,当软则软,以柔克刚是为上上策。

 

中德关系最近生变,除了默克尔个人的因素外,还必须放在国际大局的环境中去考察和分析。中德关系生变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不过是西方共同向中国施压的较为突出的事例而已。问题还得从现今西方为何要共同向中国施压说起。

 

对西方来说,中国的崛起已进了敏感期,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德国,稳居世界第三了;中国科学技术已异军突起,嫦娥奔月工程已突显其实力和潜力;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导弹击毁太空废弃卫星试验已突现其威慑力。在西方看来,中国不仅硬实力,而且软实力也在加速提升,「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有吸引力,而「西方模式」即美国「民主模式」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没有市场。这一切不仅构成了对西方的挑战,更使西方感到了恐惧和威胁。正因为如此,西方尤其大西洋两岸北美和欧洲正在悄然推动共同针对中国施压的「大西洋联盟」。这是中国不得不提防、应对与化解的。

 

当前,随着日本亲中的福田康夫执政和澳洲陆克文的上台,中日关系、中澳关系会进入新的发展期,对于平衡「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和制华压力会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当然,中日关系和中澳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精心地护理和推进,以充分发挥其平衡作用。对正在形成中的「大西洋联盟」,要充分利用组成「大西洋联盟」的北美和欧洲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矛盾冲突,对于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施压和经济制约,中国应采取各个击破、分而治之的应对战略和策略。

 

中国同美国和欧洲之间,当前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问题是经贸利益问题。欧美都在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中陷入了严重的困扰,年复一年越来越巨大的贸易赤字,日复一日不断的贸易摩擦和纠纷。欧美同病相怜且价值观相同,这成了他们联合向中国施压的共同着力点。而且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开放、产品安全等一系列经贸问题上,欧美都在合力向中国不断施压。

 

对中国而言,理性、柔性地响应欧美的经贸压力,是瓦解可能形成的「大西洋联盟」的有力武器。中国对待欧美在经贸问题上的施压,不要逆势而抗,而要顺势而抗;要在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等焦点问题方面,采取主动的、积极的调整政策和措施;还应着眼长远和大局,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加速、加大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改革和转型。

 

从中长期来看,西方对中国政治施压的目的是促使中国在政治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改变,以消除他们对中国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和恐惧。道理很简单,既然无法阻止或遏制中国的崛起,就要促进中国在崛起中和崛起后成为同他们形成利益攸关和责任共担的负责任大国。

 

对欧洲而言,他们同中国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主要是经贸利益的平衡问题。只要中国的崛起不侵犯或损害欧洲根本的经济利益,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中欧关系就能平稳而友好地长期发展。而友好的中欧关系,对平衡中美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中国中长期的国际战略必须加以充分重视和利用的。

 

中美关系除经济利益的平衡外,还有地缘政治利益、全球战略利益的平衡问题。这需要中国从长远、大局的战略的高度,从综合平衡的角度,灵活、通变地加以处理。

 

总而言之,为应对中长期的西方政治压力,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加快加大政治改革,尤其要加速政治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改革,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进一步深化发展。这是中国适应国际大战略环境和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

 

(蒯辙元﹕中国智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港澳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塑造未来》主编、特约研究员。美国东西方大学工商管理(决策学)硕士。曾在美国、澳洲做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