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抑制了内需(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15:43

什么抑制了内需(2)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无论是在印度、美国还是欧洲各国,劳动力工资都在提高。在美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出现了将近25年来的最快增长。2006年的数据显示,德、法等国的失业率当时都处于几年来的最低水平,过低的失业率加速了工资上涨的步伐。12

  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俄罗斯。1999~2006年间,俄罗斯经济年均增长6%,而同期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还宣布,根据俄罗斯2007~2009年预算计划,未来3年,实际工资还将提高50%。

  对比之下,显出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另外,贫富差距的拉大也是制约我国内需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最常见的数据是: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储蓄。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部分首先富起来的人炒房,推高房价,进一步抑制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和消费动力。

  第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倾向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民众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小,后顾之忧小,自然也敢于消费。反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国家,民众对未来担忧大,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储蓄的习惯,不敢轻易去消费。

  同时,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民众需要承担医疗、教育、养老支出,并受到高房价的困扰,这些负担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坦言:“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并未同步进行。一方面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等进程迅速展开;另一方面,公众的收入结构改革滞后,人们因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等增加的消费支出,没有能由收入(货币工资)的相应增加而得到充分补偿。

  虽然,从1998~2005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虽然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占70%以上),这一比例依然过低。

  2007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绿皮书指出,199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增加5.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增加4.89倍。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加了19.57倍和5.86倍,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速远超出其收入增长速度。教育支出同样如此。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在1990年时不足500元,到2004年就已经上涨到5000多元,上涨了10倍以上。13

  尤其须要强调的是,房价的过快增长是蚕食民众购买力、制约内需启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房价连年持续快速上涨,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在许多城市,购买一套房,相当于消耗掉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辈子的收入。至于那些按揭买房者,在长达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背负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平常不得不节衣缩食,高房价透支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当开发商等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获取巨额财富的时候,牺牲掉的是民生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内需。

  支出增速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速,无法实现藏富于民的设想,难以让民众真正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生活压力较重、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加大,严重抑制消费需求的释放,导致内需屡拉不动,从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

  第三,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挤压了公共产品领域的财政投入。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指出:“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之快,行政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还在上升。”任玉岭指出,目前我国共有1.2亿人口生活困难,而1978~2003年这25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8倍,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将2003年行政管理费用同2000年相比,3年内增长192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