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祠_赖厝埕和吴英祠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53:15
赖厝埕和吴英祠堂
编辑: □杨苏 2000.02.24
厦门闹市区,有条从大同路至开元路的柏油道,长109米。此道自三十年代建成,60多年来均以起讫点命名为“大元路”,但老厦门一向以旧称叫“赖厝埕”。
大元路为何叫“赖厝埕”?原来三百多年前,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深春,有位将军的母亲,人称赖大妈的到万寿宫祈福,见到一位穷困潦倒,性情老实的青年,这位青年身材魁伟相貌不凡,经询问,得知他姓吴名英,因连日春雨,不能到海边干苦力,正在挨饿。赖大妈爱惜之心油然而生,收留了他,让他为其子赖将军充当保镖,并认吴英为谊子。吴英脚板特别大,赖大妈亲手为他缝纳布鞋,但吴英在随将军征战行军时却舍不得穿,总是把布鞋插在腰间布带里。
有一天,流寇窜入厦港海域,用炮火轰击驻军阵地,吴英冒着炮火冲入阵地传令,看到炮兵已给轰得东倒西歪,他怒火中烧,捡起火炬,点燃了一门又一门的火炮,炮弹相继出膛,竟击沉了几艘敌船,连指挥船也被击中。流寇惊慌失措,掉头奔逃。守岛船队乘胜追歼,终获大胜。战后,赖将军寻找点炮的人。回报的兵丁说:点炮人早已无踪无影,只捡到一只大布鞋。赖将军收下单只布鞋,一看,布鞋超大,叫来吴英一问,便都明白了。将军由此感到让谊弟当保镖实属埋没人才,就调任吴英举军前大旗。
一次,争时抢地迎击流寇时,主将发现官兵寡不敌众,下令暂撤离阵地,待后续队伍到达,再作反攻。撤离途中,吴英发现布鞋丢了一只,想到这是义母亲手缝制之物,马上掉头高举大旗回阵地寻找,官兵以为后续部队到达了,要返回阵地,于是士气大振,向流寇直冲过来。流寇见状,惊慌失措自相践踏,官兵大获全胜,吴英这回又立了大功。
在赖将军的培育下,吴英从小头目,一直到担任先锋指挥,十多年间每战必胜,获得无数战功。赖家宽宏,官德远扬。门前大埕,风味食摊、小商贩云集。“赖厝埕”便由此叫开了。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吴英上京受奖。康熙在金銮殿上称赞吴英跪似立,立则顶天,又赞扬他“天下总兵不及吴英!”当即敕封吴英为厦门提督。亲题“敢作万人敌”一匾,以嘉其战功。
祖籍莆田黄石的吴英担任厦门提督时,治军有方,强将无弱兵。敌人闻声而忄栗。在吴英作古后,吴氏宗族在“野云渡疑归鹤;涧水流霞想落花”的白鹤岩下,约今174医院旧大楼处为吴英建祠雕像,祠前塑尊“敢作万人敌”的将军,雄纠纠,气昂昂骑着骏马。另外在西边社和塔厝社之间曾为施琅建了座生祠,因此有人认为长500米、宽6.8米的将军祠路的路名与曾建有施琅的生祠有关,有人则说,是因为建有吴英的“将军祠”而命名。实际上在这一带,曾有两座“将军祠”。可惜吴英祠堂抗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了。施琅生祠后来也不复存在,因此现在仅存“将军祠路”这一地名供人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