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与菩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7:39
日期:2005-9-22 来源:网络 作者:无心
『烦恼』,即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等精神作用称之;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认识活动,都是烦恼。人们於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於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一般以贪、嗔、痴为一切烦恼之根由,所以烦恼是诸苦的根源,是生死轮回的总因。
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因此,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所以只有摒弃一切的欲望,「心无所求」,对周边的事物均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才能摆脱烦恼,达到涅盘的境界。
『菩提』,本是梵语,义为觉、智。乃断决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是成佛的智慧或是达到觉悟;即佛、缘觉、声闻各於其果所得之觉悟。
根据《往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慰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此三种与菩提门相违。因此,需生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安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且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从世间有为的相对法说,生死是污染的,涅盘是清净的,两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印。若从出世为的绝对法说,烦恼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盘,这是从诸法理性平等来说,不是从事相差别说。
所以,「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即涅盘」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竟。
六祖慧能法师曾论智慧与烦恼的关系,主张用明照暗;即用智慧解除烦恼,他认为做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认识到「烦恼即菩提,无二分别」。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体认到,「解除烦恼必须菩提,了脱生死唯有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