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内联陞第四代传人(中国青年报 2009-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9:37

    何凯英有个职业病,甭管去哪儿,眼睛老爱盯着别人的鞋看。

    “我们的上一代,弄的都是清一色的‘黑老虎’,我太不甘心了。”这个老鞋匠说,“能做出一双好看的鞋,我特有成就感。”

    被人热络地称为“老布鞋”的何凯英,已经一针一线地做了近30年鞋。如今,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联陞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这家老字号,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在清朝时,脚蹬“内联陞”,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内”,即是宫廷;“联陞”,意为“连升三级、官运亨通”。就连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坐殿,穿的也是“内联陞”做的龙靴。

    但别小看这么一双普通布鞋。内联陞传统手工制的布鞋,鞋底厚达30多层,世人俗称“千层底”。光这底就有几十道工序:一律要用新白布打袼褙,纳底时每平方寸要纳81针以上,纳好的底子还要放到热水中浸泡,用棉被包严热闷后再锤干、整形、晒干。这样加工出来的鞋底不变形,而且吸汗、柔软、舒适。

    如果用一个数字来总结,每双这样的鞋,在熟练鞋匠的手底下,也得走上2000多针。

    穿针引线,本不太像是男性的职业。但20多年前,何凯英刚从农村顶替退休的父亲来“内联陞”工作,在他眼中,做鞋和干农活比起来,可“真是个美差”。

    这个农村小伙子开始乐颠颠地给师傅沏茶倒水,从打下手干起——磨锥子、打蜡、搓麻线捻儿……但一段时间后,他刚和师傅并排坐在做鞋的马扎上干活,就出事儿了。

    因为何凯英天生是个左撇子,不论是使工具还是纳鞋底拉线,他都会和惯使右手的师傅“打架”。结果,师傅一发话,他用了几个月时间,硬生生地改成了右手。

    何凯英的师傅,是“内联陞”千层底布鞋制作的高手,曾给毛泽东、周恩来量脚做过鞋。但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难免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一到施展绝活的关键时刻,师傅就招呼他:“打壶水去。”

    “我的手艺,好多都是‘偷学’来的。盯着师傅是怎么做的,再自己琢磨。”何凯英乐呵呵地说。

    但现在,何凯英对徒弟们却毫无保留。他说自己要把“一肚子手艺”,毫无保留地全教给他们。因为,“我走过的弯路,不能让他们走。”

    这个老鞋匠曾一度感到过危机。现代鞋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鞋子,给这个传统的手工行当带来了猛烈的冲击。人才稀缺,愿意学做鞋的人越来越少。

    这些年,何凯英陆续招了4个徒弟,其中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徒弟出师后,有的还成了这个老字号的技术尖子。这让老鞋匠感到了些许安慰:“后继有人了,我心里也踏实啦。”

    如今,每逢周日,他都去坐落在前门大栅栏的“内联陞”总店,给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平足、大脚骨、拇指外翻的人,量脚订做鞋。

    给异型脚的人做鞋,是何凯英的绝活。他能用皮尺仔细测量每个人的双脚,记下数据,然后在图纸上画出脚样,每一份数据,都精确到毫米。

    有个70多岁的老爷子是异型脚,由于常年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导致脚趾复迭。可穿上何凯英给他做的鞋后,老爷子乐了:“嘿,这辈子都没穿过这么合适的鞋。”

    这个年过半百的老鞋匠,还有一个多年的念想:“干了一辈子,就想把不认脚的鞋恢复了。”

    所谓“不认脚的鞋”,就是不分左右脚的鞋,适合老人或病人穿,下床时不用找哪只脚。这样的鞋,清朝时有过,后来就失传了。如今,他已设计出来一种样式,正在小批量试制过程中。

    “原汁原味的老手艺,毕竟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这个老鞋匠拎着一双手工制作的千层底布鞋,缓缓地说:“我要把它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1/07/content_2498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