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百家讲坛》很难再火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51:19
   赵勇:《百家讲坛》很难再火了
  作者:赵勇
  来源:南方都市报
  出于解读媒介文化的需要,我一直关注着有关《百家讲坛》的报道。但一些报道虚虚实实,声东击西,有时候还真是不好判断。比如,读了《易中天:百家讲坛无需“挽救”》之后,我就有些迷惑。此报道的导读文字说:“开卷”最近的畅销书报告显示,曾经大红大紫的百家讲坛图书销售正遭遇滑坡,也有消息称节目收视率已大不如前。正因为如此,易中天10月11日重新登台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消息一出,就被看作“挽救颓势”之举。近日,易中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这一说法。而在后面的访谈中,易中天也确实是在予以否认,他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直是平稳的,没有波动,至少没有大幅度的波动。”
  国人多年养成的一个读报习惯是正话反听,所以易中天如此说辞,倒让我觉得《百家讲坛》说不定还真出了些问题。记得今年2月,曾有《〈百家讲坛〉遇瓶颈》一文在网上流传,报道引用《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的话说:在经过了三年的火爆之后,《百家讲坛》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症结是让人过目难忘的主讲人匮乏。虽然2007年《百家讲坛》都在酝酿变革,不仅由讲历史故事发展到讲“红旗渠的故事”,还拟请评书家单田芳来讲林则徐,但一番努力下来,效果并不太明显。《百家讲坛》目前虽然仍可保持央视十套收视前三名,但原来的头把交椅可能难保。而像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珅》时创下的0.69%的收视率纪录,至今再没有出现过。于是万卫说:“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栏目前景就不容乐观了。”
  或许就是如此原因,《百家讲坛》才反复回请一些人气旺盛的主讲人登坛“救场”。易中天此次三度出山,应该也有这层意思。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并非重振栏目的长久之计。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百家讲坛》如此使唤主讲人,既可能会把他们搞得很透支,也可能会把观众搞得很厌倦。于丹的“《论语》心得”火爆得一塌糊涂,到了讲庄子已开始降温,而“《论语》感悟”则颓势毕现。由此看来,车轱辘话并非唐诗宋词,是禁不住反复吟唱的。这种话说多了,说者可能会上瘾,却会在听者那里形成许多不良的生理反应。结果观众由爱而厌,由厌而烦,闭目塞听者一多,收视率自然就下去了。
  进一步思考,《百家讲坛》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其文化习性使然。我的印象中,2006-2007年上半年,应该是《百家讲坛》的黄金岁月。那两年,《百家讲坛》借助种种因素,打造出一种不折不扣的“媒体奇观”:收视率节节上升,许多人一致看好,主讲人风光无限,众媒体纷纷报道。而这种奇观效应又进一步向各处蔓延、扩散,以致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奇观文化。但据我观察,凡是成为媒体奇观者,往往来去匆匆,昙花一现,因为它接通的常常是受众的非理性层面。而与非理性交往,则注定不可能持久。原因说来简单,非理性的迷离恍惚虽然很适宜奇观文化生长,但非理性毕竟不是人的常态。人们一旦回归清明理性状态,奇观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想想2005年的“超级女声”多么波澜壮阔,后来却风流云散,这便是奇观文化速生速灭的经典例子。
  由此我便想到,《百家讲坛》曾经火爆如今萧条,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百家讲坛》也确实无需挽救,因为奇观文化有它自己的发烧周期,过了这个周期,不是谁想挽救就能挽救过来的。报道中的配图文字说:“易中天重登百家讲坛无疑给节目打了一针强心剂。”这种表达自然是一种文学修辞,但我却从中读出了一些不祥之兆:当节目需要强心剂救心丸之类的东西维持时,说明它已经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