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动了娱乐圈:娱记出书曝露刘晓庆秘密(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47:23


从娱乐事件的幕后故事,到娱乐明星不为人知的秘密牷从娱乐圈小人物的奋斗历程,到娱乐圈幕后力量的翻云覆雨地做了7年娱乐记者的于蕾在书里道尽了这个圈子里的光怪陆离和声色犬马。书中的真实故事,既让人感受到了星光背后的世态冷暖,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明星们各自的本相。
我见过刘晓庆三次,
我觉得自己只是领略了一个大致轮廓,但是我记得她说相信一句话:性格就是命运。作为生性顽强的一个人,不论是闯荡商海做“亿万富姐”还是因为经济案被逮捕成为阶下囚,她的人生际遇可以从峰顶跌落到谷底,但是她永远不会认输。
最近,被保释恢复自由的刘晓庆又开始演戏了,她的最新角色是在电视剧《永乐英雄》里出演一个风情万种的唐代名妓,据说名字叫“锦娘”。
刘晓庆曾经对我说过,她一定不会演一辈子戏的。但是她的人生的确如戏。明星做到她这个份上,也算得上轰轰烈烈了。社长的紧急任务
1997年的夏天非常炎热,我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坐立不安。如果不是因为摄影师的迟到,我是不会在这里等到下午的。
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我循声望去———不是匆匆赶来的摄影师,却是我们亲切的社长同志。他瘦高个儿,满脸平和,经常喜欢开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出现,因为没有架子,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都和他开过玩笑。这时候只见社长踩着平稳的步子走进编辑部,偌大的办公室里没几个人,他径直向我这个方向走来。
“于蕾,临时给你交代个任务———明天你要出差去一趟河北,中午就要出发。”他说。
“河北?”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是什么事儿?明天我怎么去,有去河北的车吗?”
“不用你自己找车,一大群记者呢,去涿州采访刘晓庆拍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中午有车接你们。”他随手交给我一个人的电话,说是刘晓庆公司的人,让我和他们直接联系。
随后我拨通了那个电话,一个姓刘的先生很热情地说大家第二天在“北影”厂门口见。
早就听说了关于这部戏的一些传闻———这是刘晓庆公司投入巨资拍摄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并且特地从香港请来擅长处理古装戏的大导演李翰祥执导。可是戏拍了不到一半,李翰祥却因病猝死在北京,把整个剧组“晾”在一边。这在当时立刻成为一条重头新闻。
但是看样子这部戏还真的顺利拍下来了。那么,作为制片人和女主角的刘晓庆现在状态怎么样?我很好奇。刘晓庆的亲信们
第二天下午 1点整,我和《北京青年报》、《中国电影报》等媒体的十几个记者一起上了一辆面包车。车子先把我们带到了晓庆公司,就是那栋后来被罚没拍卖的亚运村安慧北里的小楼。记者们鱼贯而入,在沿着楼梯的墙上挂满了刘晓庆本人的玉照,大家一边看一边交头接耳地说着些我听不清楚的话。和我一样,这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刘晓庆和她的公司,大家的好奇心似乎难以掩饰。
刘晓庆的妹妹刘小红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不时跑前跑后。她们姐妹俩长得并不像,在来公司的路上我因为不认识,还错把她当做剧组的剧务。当时身边一个资深的“娱记”告诉了我她的身份,还语气神秘地说:“……认识刘晓庆的人没有不认识她的,但是据说她们并不是亲姐妹。”
在公司宽敞的办公室里,挂着《火烧阿房宫》里刘晓庆的剧照。在这部戏里她一个人扮演了三个角色,分别是少女、少妇和老妪,形象变化非常大,也很有特点,造型师毛戈平因此再一次蜚声全国。
大家显然对这次刘晓庆的“变脸”兴趣浓厚,都走到墙边细看照片。这时候,刘小红的丈夫靖军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是一个看上去很忠厚的男人,满面笑容地招呼大家坐下,然后开始分发照片和文字资料。很多人问靖军现在剧组的拍摄进程怎么样,也有的记者等不及,问行程是怎么定的,几点钟出发,路上多长时间,今天晚上能不能赶回来发稿……靖军刚要做答,就见一个身形魁梧的男人出现在门口。刘小红这时笑着说:“制片主任来了!待会儿他带路,让他跟大家说。先介绍一下———是王建中。”
对于后来和刘晓庆打官司打得沸沸扬扬的王建中,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很精干,待人处事非常聪明灵活。王建中微笑着和每一个人交换了名片,然后说:“首先感谢大家来报道我们的新戏!我们这就出发,从北京到河北涿州路上一个半小时。”李翰祥倒下,刘晓庆站起
河北涿州影视基地,这里是所有秦代、唐代题材电影电视剧拍摄的大本营。陈凯歌当时曾经在这里耗资近千万、用半年时间搭建了秦始皇宫殿,拍摄了后来褒贬不一的电影《荆轲刺秦王》。
车子在泥土路上拐了个弯,进入一个院子,这里是宫殿的场景,正在拍《火烧阿房宫》的最后一组镜头。后宫娘娘模样的演员在正中央的龙凤榻上端坐,一个宫女不停地走进来说:“ XX大臣前来觐见。”这个镜头拍了有 3、 4遍。
刘晓庆在哪儿?大家的目光都在到处寻找。终于,这一场拍完,演员四散,一个中等个头、皮肤微黄的女人摇着一把折扇从里面走了出来,笑意盈盈地跟大家打招呼。“刘晓庆来了!”不知是谁叫了一声,人群迅速靠拢,摄影记者们立刻抢占有利地形,纷纷开始拍照。
她给人感觉很大气,虽然个头不高,但是压得住场。“今天天气热,我们的演员也很辛苦。我知道大家都是为了我们的电视剧来的,谢谢各位不辞劳苦来参加《火烧阿房宫》的关机仪式。”一长串话被她说得珠圆玉润。
这一天没有她的戏,但是她也上了妆,带着精致的古装头套,穿一件白色 T恤配牛仔短裤,身材保持得还不错。这次的记者里好多人对刘晓庆的兴趣由来已久,所以我不时听到一些压低了的耳语:“她倒是不瘦,胳膊腿儿还挺结实的。”“看脸还行啊,哎,她的手上是老年斑吗?”我忍住了没笑,但是忍不住看了一眼她们议论的那双手———她的皮肤稍微有一点松弛,微黑,但是绝对没有老年斑,大概是阳光暴晒的结果。
大家都在一个屋子里,距离又不远,我想刘晓庆不会完全听不到,但是她一直都是笑意盈盈地摇着那把折扇,不时跟几个记者说上一两句,还侧过头和特意从杭州赶过来的毛戈平窃窃私语。剧组里有人拿微型电风扇给她,她看都不看。
也许她并不是听不到,只是已经习惯了被别人议论。我想。
当天晚上,媒体和全体剧组成员在公共礼堂里吃关机饭,刘晓庆第一个上台发言。
她说:“……《火烧阿房宫》能顺利拍完应该感谢李翰祥。媒体的朋友都知道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李翰祥倒下,刘晓庆站起’!这部戏才没有夭折、没有赔进去更多的钱,坚持到现在顺利结束。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后期制作,希望它能有一个好的收视率,这样我们所有人的心血才没有浪费……”近两百人的礼堂这时候静悄悄的,我似乎从每个人的表情中过滤出了一种想法———刘晓庆就是刘晓庆,这个女人的确不凡。
我决定向她约一次专访。
趁刘晓庆端着杯子走近了我们这一桌,我抢先站起身来跟她约专访,同时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她稍微愣了一下,接过了我的名片,“最近我比较忙,看下个月吧。我再让公司的人和你联系。”我相信:性格就是命运
和刘晓庆的第二次见面是在一个多月之后,当时《火烧阿房宫》的后期制作已经接近尾声,很快要播出了。我接到制片主任王建中的电话,采访约在军事博物馆后面的一座小楼里,那也是他们后期制作的机房所在地。
我准时到达。听说晓庆正在路上,打过电话来让我等一下。于是我搬了把椅子坐在制作人员身后,看他们剪辑片子。还不到十分钟,我听到门口有脚步响,回头一看,果然是她。刘晓庆穿着一条当季的 VERSACE白底昆虫图案休闲裤,贴身裁剪的效果显得身姿挺拔。
她并没有马上走过来和我打招呼,而是先低头和王建中轻声说着什么,好像是有关片子的事。半晌,才抬起头来笑着看我,似乎还是对身边的王建中说:“我记得她,一个月前刚见过。她倒是块做记者的料。”这句话让我不知道该接着说点什么才好。
大家还是很快就熟悉起来了,这一点也应该算是刘晓庆的本事。在采访的过程中她丝毫没有架子,不时地给我和摄影师端一杯水或是削一只苹果,我们都感觉到了她亲切随和的女人味。
“这次一人饰演三个角色觉得过瘾吗?感觉你还是很喜欢演戏。”我想先从眼前的电视剧开始聊起。而她似乎听出了一些话外之音,说:“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这种挑战都很有意思。但是今后我会尽量把机会给别人,不再把自己作为焦点。我不会演一辈子戏的,肯定不会。如果有一天我再不拍戏了,那一定是我自己的意愿……一直以来我都想多培养一些演员出来,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影视界一点都不‘百花齐放’。”
作为公众人物,刘晓庆是一个真正的“话题女王”,她非常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也懂得引导记者的思路,同时还很敏感。我们也聊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不久之前黛安娜王妃的车祸身亡。
她说:“我没有太多看法。有人说是狗仔队追得太凶了,但是这也要看你的态度,一味的逃避不是办法。我也被记者疯狂追逐过不止一次,发生了这件事之后我想,如果我是她,我的态度是———要么就说清楚:我不要你采访,你也别浪费时间和底片,马上离我远一点;要么就把车子停下来,摆出各种姿势让那些人拍个够。”我觉得她的处理方式完全是“刘晓庆风格”。
“你觉得自己的性格很张扬吗?”我问。
“很多人说 B型血的人喜欢做事情、爱张罗,我就是 B型血的,遇到突然发生的事情,一些难题,我总是先想应该怎么去克服,而不是去哭。但我还是觉得 A型比较好,女人内敛一点多幸福啊。我觉得自己并不喜欢张扬,很多时间我都在工作,对一些事情不是那么热心,比如得奖、出席大型活动什么的,我不是看得很重,你也应该很少在这些地方看到我。如果你让我评价自己,那么我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也很平淡。”
当时刘晓庆正在恋爱中,她的男朋友是香港“亚视”前艺员伍卫国,伍先生也曾经是香港明星叶玉卿的前任男友。关于刘晓庆的爱情,媒体众说纷纭,但是她自己说的很少,我很想知道她的心思。
“你觉得现阶段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我问。
“有三件事:知识、亲情和健康。家庭幸福是最大的幸福,我一直都把父母、家人排在第一位,每年春节我都会选择和父母在一块儿。”
“那爱情和婚姻不重要吗?”
“当然也很好,每个人面对美好的事物都会很开心。但是我在恋爱时会有无数的顾虑,至于婚姻……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形式,我还是注重内容的。”
当时她的前夫陈国军刚刚出了一本书,大暴自己和刘晓庆的隐私和婚姻内幕,我问她怎么看前夫出书的这个事实。
“我要谢谢三个男人,就是陈国军、李翰祥和伍卫国。”她说,“是他们让我成长了。”
当时刘晓庆的神态是一种经历过人生起伏的坦然。这让我发现她是一个所谓“胸中有丘壑”的人,她应该是能容人的,而且在这方面她应该不输给任何一个大气的男人。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一遍人生,你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俗套的问题,我把它放在最后问刘晓庆。我觉得她当时的状态很好,以她的能力,一切似乎都在掌控之中。
“我相信性格就是命运。我从来没想过重来一遍的事儿,我的这辈子还没过完呢。”说到这里她笑了。刘晓庆的年龄秘密
我写的专访随后发表在头版头条,据说那一期报纸销量很好。可是我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社长就来找我了。那天刚开完评刊会,编辑部的人还没走散,社长就踩着平稳的步子走了进来,他面带笑容对我说:“转达有关消息灵通人士的意见———刘晓庆的年龄你写错了。”
我听了一愣:“什么年龄?”当时我正在想下一期版面的事,好多事情往往都随着报纸出版就算从眼前过去了,对我来说,永远对下一个采访印象最深刻。
“刚开完评刊会你就不记得自己写的东西了?”社长随手拿起桌上一份报,“你这最后一段不是写她快过 45岁生日了吗?她公司的人说你把年龄搞错了。”他的语气并不严重,似乎还透着点无所谓。我的呼机随后响了起来。回电话过去,是她公司的那个刘先生。
“于记者,我代表晓庆对你的报道表示感谢,”他倒满和气的,“……我们的电视剧马上就要播出了,报道很及时。但是也许你写得太急,有一个细节搞错了———晓庆今年不是 45岁,是 42岁,她是 1955年生人。你知道,年龄对于女演员来说其实是个秘密……”刘先生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把年龄写大了,这个问题让刘晓庆很敏感。
最后他问我:能不能在下期报纸上刊登个更正启事?
我觉得比较棘手。刘晓庆的年龄的确不是她亲口告诉我的,而是北影厂的一个老导演在聊天时告诉我的,他跟刘晓庆在同一个电影制片厂十几年,对她很了解。而在 6年之后,刘晓庆被公安机关逮捕的时候,她的真实年龄也终于曝光———她的确是 1952年出生,那么我当初写的其实没错。
但是在那一刻我也有点犹疑———是我写错了?这的确不是根据当事人的话写的……那么我真的写错了?我一时有点迷糊,刊登更正启事我更是做不了主,于是决定找社长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社长正在办公室打电话。他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神情平静地听我讲完,一笑:“这件事你先别管了,我会跟他们说。”  曲终人散的生日聚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 10月底了。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忙完了稿子,整理东西准备下班。电话铃骤响,我随手接起来。
“你好,麻烦找一下于蕾小姐。”听筒里的声音很客气。
“是我,您有什么事?”我一时不知道是谁。
“我是晓庆公司的小刘啊,”他很热情地说,“一打电话就把你找到了,你真是敬业!今天是晓庆的生日,晚上在兆龙饭店有一个生日聚会,都是她的朋友……你能来参加吗?你们社长也来。”对于这个突然的邀请我感觉奇怪,但是当天晚上的确没什么事,所以也就答应下来。
放下电话我看看桌上的日历——— 1997年 10月 30日,没错,今天是她的生日。
聚会开始得很晚,因为这一天刚好也是《火烧阿房宫》在北京电视台首播的日子,大家先看完了电视,近晚上 10点的时候刘晓庆才出现。她化了妆,束起马尾,穿一套黑色 VERSACE长裤装,白衬衫和黑色小外衣上点缀着金色绣花。
“挺精神的嘛!”我认识的一个摄影记者在旁边小声嘀咕,同时注视着刘晓庆身边的伍卫国,问我:“你知道吗?他们俩谁大?”
我顾不上回答,在宴会厅最里边的一个地方我发现了社长,他正找人聊天呢。看见我之后,说:“……已经没事了,更正启事也不必登。过一会儿你去跟刘晓庆打个招呼。”正在我不知所以的时候,晓庆公司的刘先生出现了。他亲热地和每个人打招呼,见我站在社长身边,走过来和我握手,“哎呀于记者,你真的来了。走,给晓庆说生日快乐去!”他满脸是笑,拉起我就走。
今天是人家的生日,高兴一点多好———管她到底多少岁呢!我想。于是走到刘晓庆跟前,我祝她生日快乐。
刘晓庆正跟身边的人在说话,手里还拿着本书,好像是人家给她看的一本写她的书。“这是 XXXX报的小于,给你庆祝生日来了!”刘先生好像生怕她听不到似的。
她回过头来打量了一眼,认出了我:“是你……我们见过好几次了,谢谢。吃过蛋糕了吗?。”听她语气似乎若无其事的样子。
“你看,晓庆的记忆力多好!来,让晓庆给你签个名!”刘先生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捅我,“……你的本子呢?”
我从包里摸出采访本,被他一把拿过去,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笔一起递到刘晓庆面前———“明星来给签个字儿!“
刘晓庆笑了,她接过笔和本子一挥而就。
我知道,关于她是不是“ 45岁”的那件事就这样被轻松地一笔代过了。其实刘晓庆要记得的事情太多,这又算什么呢?真正觉得紧张的,也许只是那些惟恐办事不利的手下人。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
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到处人头攒动。大多数人彼此都不认识,我拿着杯饮料站在一边看热闹———这个聚会迟早会曲终人散的。  我说不清刘晓庆
我一共见过刘晓庆三次。
和很多人一样,我曾经对素未谋面的刘晓庆非常好奇———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长期以来她这个“话题女王“似乎已经被无数支笔写僵了,每个人好像都看到了”刘晓庆“这个标签,可是却看不到这三个字后面的那个鲜活的人。
这是外界传闻的那个刘晓庆吗———她有着出人意料的随和,在微笑着跟我闲聊的同时帮我削着水果,过一会儿又起身帮摄影师倒了一杯水。
刚刚第二次见她的时候,她就已经记住了我,笑着对身边的制片主任王建中说:“我记得她,一个月前刚见过。她倒是块做记者的料。”本来应该佩服她的好记性,可是我却突然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话茬,只得陪笑。她的确厉害。
有句古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让我想起了刘晓庆。 30年来,她已经把自己做成了一块成分复杂的招牌。刘晓庆曾经对我说过,她一定不会演一辈子戏的。但是她的人生的确如戏,在被关押近半年之后,前不久她已经被取保候审,据说状态不错。恢复了自由身,马上就有人找她出书,而且最近她又开始接演电视剧了。
对于传奇如刘晓庆式的人物,我的资历尚浅,不敢妄加评说。但是她给我的印象实在强烈,就好像她故乡四川的朝天椒,“辣”得醒目、顽强、有回味。
中国只有一个刘晓庆。也许有一个刘晓庆就足够了。
《我动了娱乐圈———一个娱记亲历的娱乐事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定价 20元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