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8:56
“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5-04-26    李久昌    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1,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    点击: 2244
“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久昌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19卷第1辑2004年3月
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1日至24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约60余人,分别来自香港珠海书院、香港浸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韩国檀国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与会学者就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策略、西北开发史、区域环境变迁、城镇都市建设与文化建设以及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等相关课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主要观点如下:
1.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策略研究
朱士光《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制约作用及应对方略》认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之严峻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作用,正是构成西部大开发之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一大原因。他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灾害的严峻状况,并对其成因作了历史地理学之理论概括和阐释,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陸互动的三条应对方略。侯甬坚《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出现“开垦反弹”的条件和可能性》通过对人们普遍担忧的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国家停止补助后是否会出现“开垦反弹”这一问题的分析,认为退耕还林后各地新兴的林果业、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希望。现在的关键在于市场能否搞活。为此政府方面需要健全市场,疏通渠道,多方消化林果业、养殖业产品,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李国平、张云《环境成本、区域环境成本及跨区域环境成本》认为,环境成本具有三个基本层次——使用者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及环境治理成本,进而提出了区域环境成本和跨区域环境成本的概念。延军平《生态私有——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建设之制度创新初探》提出了该沙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林草生态私有的建议,“先生态、再使用、后私有”,即“以土地换环境”,以调动广大群众及不同所有制资金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江振昌《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认为西部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具有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未来西部生态保护的宏观政策方向,一是要加强荒漠化治理力度;二是加强立法保护生态。白仁德《西部大开发与环境影响评估》探讨了建立完整的环境评估制度(EIA),作为对西部大开发潜在环境社会与健康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性工具,以便将环境冲击降至最低的必要与途径。陈璋津《西部大开发与环境管理规划》认为谈论西部国土开发就必须讨论环境规划,而不应是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国土开发或区域发展必须回到本题上来,即政府指导介入。柯达群《从传媒看西部城镇的环保意识》通过对《重庆日报》、《陕西日报》环保报道的抽样分析,以及香港个案的介绍,认为:从西部报纸与香港报纸不同报道风格及其效果来看,正面宣传和负面报道,是培养公民城市环保意识的双刃剑。潘国良《大型基建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香港经验》分析了香港在该方面的做法和特点,认为,在大型基建最初规划阶段有着良好的准备及得到各方面的承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系统将可以达到平衡的发展。陈伯坚《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如何利用日本环保技术设备》则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借鉴、引进、利用日本先进环保技术设备的必要和途径。此外,陈永生《中国西部大陆地区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配合度之检定》、杨松龄《土地开发外部性课题与对策之探讨》、李佩成《生态环境建设与再造西北山川秀美》等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开发等问题。
2.关于历史时期西部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
杜继东《近年来西部开发史研究综述》回顾了该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了成绩与不足。徐万民《让西北边疆不再遥远——孙中山关于发展西北交通的宏伟设计》、尚明轩《孙中山关于西北边疆经济发展的构想和擘划》分别论述了孙中山对西北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宏伟设计,认为其主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正在从事新一轮西北大开发的现代中国人,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申晓云《三十年代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模式考论》认为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有别于历史上传统农业开发的模式特点,具有国家主导型、高度计划型以及综合治理型三大特征。王双怀《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变迁》认为它经历了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其中人类在西部地区的消极活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是导致整个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王社教《从地方志记载看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志的记载内容研究,认为清代西北地方官员对当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普遍没有意识;虽然有少数地方官员的环境认识水平比较深入,而且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但受各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只能是一些个人的行为,效果非常有限。张萍《军事争战与区域人文环境的变迁——以明代陕北军事区研究为例》通过对明代陕北区域民族争战与地区人文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考察了阶段性政策性因素对区域人文环境的影响过程。张力仁《气候限制原则下的西部开发史考察》认为气候因子是影响和左右西部开发的主要因子,它通过水、旱、荒等灾害调节人类对西部开发的进程。史红帅《14~20世纪西安城乡水环境的演变》论述了明清民国时期西安城乡水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迁,指出这一时期水环境变迁与当今城乡水利建设、水环境利用、保护关系至为密切。朱圣钟《试论清代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考察了这一地区两次开发高潮,认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由此拉开了序幕,对以后地区经济开发和环境状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慧芝《1368~1911年间汾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技术对策》分析了明清时期汾河流域居民在解决自然生存、发展过程中针对自然环境所采取的社会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当时及后世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朱普选《西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环境保护因素》分析了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利于保护藏民生存环境的因素,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藏民族传统文化长久不衰的内因。王刚、王杰瑜、李小曼《用自然地理学方法确定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分布》分析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提出了以自然地理学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补充的研究方法,并以此确定了春秋至战国初期黄土高原基本植被类型的分布。妹尾达彦《欧亚大陆历史上的中国西北部开发的历史位置》考察了欧亚大陆农业、游牧境域地带上的地中海、伊朗高原和中国华北黄土高原地带形成欧亚大陆政治文化中核地域的原因及过程,并具体分析了隋唐洛阳的历史地位,指出中国西北部开发的历史是欧亚大陆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宗子《从水土条件看古代对西部大开发与国家构造》考察了东周秦汉时期关中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条件及其农业发展状况,认为当时的西部开发未能考虑当地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忽视了环境差别,实行了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造成环境破坏。
3.关于西部城市与文化建设研究
周丽芳《都市开发、环境保护与政府财政诱因之探讨》分析了在都市开发过程中如何藉由政府财政诱因及建立绿色建筑市场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意愿,共同为都市开发贡献力量的重要性及其具体途径和方式。吴宏岐《古都西安城市更新战略与新城区布局问题》论述和总结了古都西安城建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旧城和新城脱开(新旧分制)、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缩小旧城、拓展旧城和旧城改造更新等6种城市更新模式,认为,新旧分制应当是新时期古都西安城市更新的基本战略。李令福《从自然与人文环境角度论曲江新区的开发战略》提出曲江新区开发战略应从其资源优势和西安城市功能分区差异化考虑,把其建设成为中国文化中心都市西安的标志性区域和生态园林城市。肖爱玲《西部大开发与城市个性塑造——以古都西安为例》通过对西安历史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出塑造城市特色及个性,既是确保城市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方面,又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李久昌《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着眼于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和由此产生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环境的变化趋势,重新审视了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的时空特征和文化特色,就加强和保护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新的思路。许光泰《新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法制的角度观察,就新疆旅游业推展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营造西部地区旅游法制环境的建议。严艳《旅游业:西北开发中的先行产业》认为西北地区要尽早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应走“旅游先行”的发展道路。
4.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的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研究
赵竹成《中亚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角色的分析》从传统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角度,考察了在中国西部的开发过程中,中亚在政治社会与经济议题上可能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力。侍建宇《西部大开发与中国西部周边安全》以新疆为例,论述了西部大开发对中国西部周边安全的影响及对应措施。朴明熙《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和西部的开发战略——关于西部大开发韩国的战略立场和接近》分析了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特点及其对韩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韩国企业的西部进入战略,应该考虑现阶段进入西部是市场先占效果,各个企业用自己的最尖端技术和战略,有效地利用地区特征和中国政府的支援,对西部地区积极的投资。王欣《从游牧走向定居——以新疆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为例》依据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探讨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当地哈萨克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张中复《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宗教现代化适应问题——以西北五省为例》则从现代化适应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所涉及到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与伊斯兰教问题。他认为,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今后西部地带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西北穆斯林民族产生新的转化与适应机制的突破点。
本次“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有关西部大开发学术研究中一次规模较大、特点突出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根据代表们的提议,会议决定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纽带,联合两岸三地和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学者继续开展西部大开发研究及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适当时候继续举办这样多学科、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来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