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其所: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6:36
死得其所: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
2008年09月01日 09:53:3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1945年4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不仅对瞿秋白的功过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瞿秋白遭受王明路线的迫害和被俘牺牲作了正确的结论:
“六届四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错误地打击了以瞿秋白同志为首的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同志。……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所有这些同志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英勇牺牲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是死得勇敢的,这种死是永远值得我们活着的人学习和钦佩的。他在许多场合谈到了瞿秋白的死,对瞿秋白的死一直是持一种赞赏的态度。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死,还一再表示出深沉的悼念。1945年6月17日,瞿秋白就义10周年前夕,毛泽东亲自主持了中国革命烈士纪念大会,瞿秋白位列前茅。毛泽东盛赞瞿秋白等烈士“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泽东在谈到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献身的英雄,总是那么推崇、敬仰,总是那样溢于言表。毛泽东读《新唐书》时,就在卷113《徐有功传》的旁边批注:“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这个批注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正义事业和伟大志向奋斗终生的事迹,表示了由衷的敬佩,高度评价他们“以身殉志”的崇高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生死观。
1935年初,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被敌人抓住,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此时,正在长征路上艰难跋涉的毛泽东听到这一噩耗后,心情极其悲痛。过草地时,他找到瞿秋白的好朋友冯雪峰说:“秋白牺牲了,不仅你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牺牲表示了极大的不平。他曾几次说过,既要革命,就要有牺牲。但是秋白的死也许可以避免。他的死,可以说是直接死于蒋介石之手,但更深层的原因是间接死于王明路线的迫害。
萧三与毛泽东是湖南新民学会时期的密友。一次,在延安杨家岭的月夜下散步时,萧三和毛泽东回忆起凋零飘逝了的“同学少年”,也说起了一起牺牲在闽西的何叔衡、瞿秋白。毛泽东又感慨地说:“要是瞿秋白不死,现在来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那多好啊。”
1950年,当瞿秋白同志的夫人杨之华得知中央将出《瞿秋白文集》时,立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想请毛泽东在文集前面写几句话,以示对瞿秋白的纪念和评价。毛泽东接信后,立即挥笔写了一篇短文: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方面。”
文章虽不长,但却传达出毛泽东写此文时颇动情感的精神状态。仅从出版的角度而言,党的其他领导人和理论家文集的问世,都不曾得到过这样的殊荣。
毛泽东为瞿秋白遗著出版而写的这篇短文,表明了毛泽东对瞿秋白的怀念和对他革命一生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表达了他对瞿秋白的生死价值观的赞赏与肯定:一是充分肯定瞿秋白在别人不理解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的精神;二是赞扬了瞿秋白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三是肯定了瞿秋白是一个勤于思考,文思敏捷的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四是号召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向瞿秋白学习。
应该说,毛泽东对瞿秋白的牺牲,是惋惜的,但对他生死价值观又是赞赏的。(唐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