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其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57:50

    看新闻上又一名大学生因与歹徒搏斗而英勇献身,我先是感动,继而是震撼,但激动的心情过后,凸现在内心的是麻木和沉默。我无力改变自己,更没本事去改变他人和这个满是直立行走哺乳动物的社会。就一起沉默吧……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上一代对我们这一代的关怀。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而且群众基础如此之厚,不知道毛主席语录里有没有这句话,可能是市场经济之后出现的新潮话语,也可能是以前就有只是现在应用得更为广泛。关于这话出自何时何事何人之口,还是让有考据癖的专家来考证吧。

刚过去的三百多天,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不幸的,因为发生了好几件惨案:四名湖北大学生为救一落水儿童而被淹死在那条我记不得的江或河里;一名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与小偷搏斗而命丧于一匕首……此类事件连绵但不绝,绝大多数通过媒体上了电视成为公众事件公众话题,引发一轮又一轮广泛的社会讨论,可谓反响非凡。讨论的内容良莠不限:打捞死者的尸体应不应付费,四个人换一个人值不值,和歹徒搏斗之前是否要理智?这些问题听了挺有道理,不失为有意义。死者在地底下或在骨灰盒里听过之后应该会拍手称赞——原来自己的死还能引起这样的反应,呵。

也可能多余的人听了这些心里会有些别扭“人都死了还讨论这些”。

人都死了还讨论这些!

真佩服周树人先生,八十多年前就看透了中国人,啥看客了,观众了,定义的真是到位,现在我要加一句话“现在周围人的亚健康心理甚至是病态心理较之以往不是减少至少可以等量齐观或许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一幕幕壮烈的惨剧换来的依旧不是人们的警醒,只是一时的感动和感动后的麻木和健忘,还有些嫌生活太安静应该制造些动静的不太老实之人拿着崇高的死演绎过来演绎过去,生怕这些话题被人遗忘。不过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过几天就忘记了原来身边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好多人对生命价值几何做这样的评估。“泰山之上的鸿毛”你知道该怎样定性(当然不知道,这是我自创的偏正词语)?事情发生了,当事人有的死了,作为媒体开始进行曝光,有意引起社会讨论,算是社会舆论吧。把重要事件中的重要人物的死进行美化,当然这些死者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豁出性命的贡献,他们的死重如泰山。这个社会不缺乏新闻,自然也就不缺乏听众,现在的人思想也都开放了,都能说出点道道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这么死了,有什么用”“真不值得为救别人而死”……不过这些道道里多半伴有“明哲保身”之嫌,他们的死就这样被这些话给鸿毛化了。

上述那几个人的死要是落到当今社会“被”怎样的地步(这里是被鸿毛化的地步),我劝那些平日想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热血青年消停消停,别为了一点他人的利益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就太吃亏了。市场经济里只有傻子才做这种交易。不是说着风凉话的观众多嘛,那就别对他们谆谆教导了,这都几十年的教育了,有的人越学思想越倒退,都赶不上我这个高中毕业生。在此,我也提倡提倡鲁迅先生的“韧性的战斗”,就是别拿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生命在一大群混蛋面前开玩笑,默默的等我们的同胞文明开化,呃。

人还是少学些文化好,免得看不惯某些事,听不惯某些话。“装聋作哑”圣贤早都教过我们了,且适用范围极广,面对上述那些事就可效此法,偶尔“随声附和”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过现在的多数人是死一般地活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就把这面旗帜高高挂起来吧,争取也能像芝麻开花般的节节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