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4:06
平日,会时不时的看些小笑话,放松下心情。其中,不少笑话,在幽默的同时,以简洁的几行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哲理及常识,让我豁然开朗。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这则笑话《机械地执行》。 一护士走到4号病床前,叫醒熟睡的病人:起来,该吃药了!病人睁开睡眼惺松的眼睛问,吃什么药?答:AN 眠 药。“?” 点评护士按医嘱提醒病人定时吃药没错,可也该想一想吃 AN 眠 药的作用呀。把已进入梦乡的人叫醒让他吃帮助他睡眠的药岂不太可笑了吗? 管理启示:当然,这种真实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但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如对于公司的规章制度,执行下来的结果,与规章制度所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在很大程度上,是执行者根本没有真正领会规章制度的意思及要求,就机械地盲目执行,以致于费时费力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公司规章制度按照原本所求执行下去呢?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公司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中,让制度执行人参与,一是避免制度的不合理,另也让执行人理解规章制度的原始意思。2、         所订规章制度阐述清楚,语言明了,用词准确,无歧义,无法说清楚时,可列明操作实例,尽量使规章制度在传播中保持原汁原味。3、         规章制度确定后,需详尽地向执行人解说,必要时,可进行实况演练。4、         对于初次执行的规章制度,其执行的结果是否与设计原意一致,需再次确认,就象产品线首件确认一样,以免一错全错。5、         在执行时,执行者需敏感关注环境条件的变化,一旦觉查到改变,及时作出应对判断,确定新的执行方案,切不可简单生硬地照旧执行。6、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督查、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 以上,欢迎来贴分享你的理解。 我顶!

以下部分为评论:


不敢完全苟同,不同文化环境下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把这个笑话讲给一个德国人听,估计他不会觉得好笑,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面的确是这样“机械执行”的:没有理由,只是出于对规则的敬畏

在东方文化里面,就没有这种氛围。制定规则的时候不严谨,或者故意留空子,后面执行的时候就百般解释和更改,所以才会觉得“机械执行”很可笑(不仅限于本例)

 
但是就中国的国情来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啊。我也认为制度不能过死,虽然可以被钻空子,但是法律或者制度都是慢慢完善的。
楼上说的规则可能已经是完善之后的,大家都已经接受或者公认的制度或者法律了。
在制度指定之初,以我的经验来看,还是不能太死板。

规则的制订本来就是为了让人去遵守,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控制的风险。虽然规则需要通过执行不断验证不断修订,但是没有理由在修订前自作主张不去遵循,如果人人都这样,那规则制订了等于没有制订。 

2楼说的有道理,不同的国情不能一概而论,既然制度已经确定,就应该遵守,关键是制度确定前的沟通交流,让业务部门充分参与,考虑各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制度的执行
楼主讲的没有问题, 可以作为制度设计与操作的指引. 大家争论的焦点可能偏离了方向.

要想将一项业务比较明确的规范起来,写出一个制度本身并不难, 难点在于建立一套体系, 要有弹性, 即适用于当前,又有一定的延申性, 即粗细的把握上, 则不是一般人能实现的.

制度的体系架构设计一直是我们反复考虑的事情, 但一直不理想. 这样在能力不足时, 可以写粗点, 再加上解释权在...部门即可. 要不就用中国法律经常用的词, 其他...

比较认同IBM的一套, 标准>制度>指南>手册
定义标准价值来的最直接, 比如一个IT公司它的数据库选择标准\硬件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定义是未来公司发展的指引, 任何一项新业务进入后必须遵循这样的标准, 这可以大降底公司的运营成本

制度接触比较多, 关于指南也是我们欠缺的, 个人很喜欢CIA 红皮书一句套话, 我们仅推荐......最佳实践, 但是否遵循请......自行把握


制度即要死也要活,怎么解释哪。就是说,

制度一旦成形了,大家都要去遵守,不管是不是合理,这就像一份契约,大家认可以后就要照着去做,这样才能统一管理,这是死。

但制度也是要活的,制度本身要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如果你认为不合理,可以通过正确的程序去变更,有点类似美国的司法挑战。

最最怕的就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专家,认为这个制度不合理,就都不去遵守了,那契约没了,最后的结果就只是制度的破灭和无序。

所以,这个笑话并不是表面这么简单,是2种观点和文化的冲突。

错,错的是制定流程的人。企业多些护士这种人是好事,让你更容易知道哪些流程是需要改变的,否则大家都在灵活,都自认为自己做的虽然不合流程但却是对的,最后流程成了废纸,被束之高阁。



制度是否能完美的契合实际,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有一套合理的,制度更新、维护机制,并运行良好,使得制度的创建-运行-维护-废止的全套过程,合理。

简而言之,结果不是最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

但是,任何制度,都有考虑不同文化环境的因素。

一般来讲,西方人比较崇尚规则,东方人比较推崇权威。

另外,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约束别人还可以,如何约束制定制度的人,他们通常控制制度的解释权。

一般解,就是引进“权术”,搞分权制衡。

但是,串谋怎么办?你要分,人家私底下交易,你咋办?

于是,搞舆论监督,言论自由。大家都可以揭发披露,言者无罪。

可是,这就安了?
人,都有私欲,有欲望,就可以交易。
再有,监督要有效,就要求一些起码的知识,如对制度体系足够的认知,对大局一定程度上的把握,较强的逻辑能力等等。

但,这是普通人能有的吗?因此,大众的监管,有效性很值得探讨。

到了这一步,法制基本已经走到了极限。

剩下的,就只有靠执行人和知道制定人的自律了。
要加强这方面,就只有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人们普遍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

这种教育该怎么搞?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借鉴。

这就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回归传统了
1、护士的做法没有错,错的是流程,应对流程进行论证,如有需要立即进行更改。
2、现在睡得好,不一定整夜睡得好,吃AN眠药可以达到医生对病员的睡眠要求。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护士做法正确,如果现在不吃AN眠药,那个病员一定会半夜鸡叫。
3、如果该病员不需要吃AN眠药,那是医生对病员的误诊,医生应再行诊断,及时调整用药。
制度是人定的,它是由人去执行的,只要不去执行,就没有事情发生。而一旦有人机械地执行,就会出现错杀好人的情况。所以制度往往变成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工具。举个例子,有个处级干部,只是因为收了一些购物卡,总共加起来才几十万块钱,但是却被制度判了9年徒刑。而那些贪污几百万几千万的人却没有事。制度变成了大贪官打击小贪官的工具而已。
应该修改流程,流程设置的不完善啊

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或流程制定者,二是执行者。流程制定的不合理反应制定者缺乏专业深度和实际经验,执行者不去执行则反应主动性和职业精神问题。我在做ERP实施的时候做过几家跨国公司和国企,相比之下,外企流程很完善很多,其中不尽然也有不少不合理的流程,可是基本上都在执行,不论是否合理,存在就执行;国企流程更多,都是摆设。
我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既然存在,就先承认现实,先做,这是你的职业精神问题,是首要问题;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最后不断完善流程,这不仅是职业精神,更是符合持续改进的要求。

制度,不是为了制度而制度!
制度是为了将好的流程、工作方式进行固化、推延执行!
如果流程执行的前提条件都成了问题,制度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了!
还可以在流程上加一条:如发现病员已经入睡,则不必要求吃药或醒后再吃
分析得不错,大家发表的评论也很有观点,我觉得制度是必须的,但是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变更也是很重要的,关键是执行的人要懂得在执行的过程中思考其合理性并及时反映到制度制定者手中,以便不断完善!
很有道理,有借鉴作用。
我们现在太需要机械执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无法工作了。其实古人已经非常清楚地说了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断地修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发展了条件啊,环境啊都发生了变化,也要做出相关的调整。
制度是必要的,加上判断是否睡觉的前置条件就很好,但没加之前还是要严格遵守的,正是我们都有太多权变,我们的细节才一直做不到位,权变应该一种自由选择,在规则设立的前提,规则的适用范围,注意点都相对比较明确后,才可能权变,但是这个不能依赖于护士的个人经验

楼主联想力很强。笑话中是护士的错还是制度的错,这一点我想并不重要。竟然谈到了制度,那么就应该围绕着制度来说。本人以为对制度的敬畏是应该要有的。但也要保持它的灵活性,同时要进行不断改善。如果笑话中的‘定时提醒病人吃药’的制度再加上‘不影响病人休息‘的制度,权衡起来,护士是不是应该知道怎么做啦。
護士在國人眼中是很笨的.因為太著重制度了,但是要明白只有在嚴格執行制度的情況下,才不會有那麼多的空子可以鑽.
中国企业的规章制度真正得以很好贯彻的,很少。一方面是内容繁琐,难以记忆;另一方面是监督力度不够。相比较而然,国外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以简单明了几句话而著称。这样,无论是执行者,还是检查监督者都能一目了然牢记在心。谁该做什么,怎么做,验收标准等都能准确无误地得到贯彻执行。事实上,他们只能去“机械地执行”就够了,根本就不是什么“笑话”,而是至理名言。
我见到最机械的例子是我们街道对绿化的浇水。规定星期二、星期五浇水,即使在下雨,他们照浇不误。
<机械地执行>的精神应偏重于告诫自己的思维习惯。
讨论仿佛已经变向了,因为论点与论据也不十分一致。
机械的执行,可能降低工作效率,至少不会犯致命的错误,总比自以为是的创新失误带来的损失小得多。当然见低工作效率的制度也需要完善。
1 对制度的深层次的理解。病人睡了,是否还应该吃an眠药,不是想当然的事,这里面有专业的判断在里面。
2 制度需要解释清楚,以便上下同欲。
3 制度需要坚决执行(只限在企业里,至于其他再论)。
4 制度需要监督和持续改进。
5 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是以上几条的根本。
6 一个好的制度又是第5条的制约条件。
7 制度和人的素质都是长时间演化来的,现在的都是合理的。
不断的修订固然重要,但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能够完全的考虑到某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制度既然通过企业内部法定程序生效发布实施,就要严格执行,“机械”只是一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严格按制度所表达和传递出的意思执行, 我的看法是:只要制度可执行,即使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但不会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的,均要严格(机械地)执行。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承担在制订过程中考虑不周的后果,亡羊补牢可以,但也不能朝令夕改,因为制度制订中,主要执行单位往往不会配合制订撰写或管理部门的工作,导致制度总是存在某些缺陷,是很普遍的问题。因此出现问题后,企业就必须承担后果,而不是将全部的责任推到制度撰写或管理部门。为什么说是企业承担呢,而不是说某一个部门承担?个人觉得这就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内部沟通机制以及部门职责的清晰度等问题所在。
楼主分享的几点关于制度制订的建议非常好!但还有一点,让个体执行的人参与制订制度并不是说他原来做的就完全正确(如此就没有必要再写个制度来约束他),而是要引导他们主动认识流程上的不足,以便对制度理解的更透彻。我们经理就要求我在制订制度时,加上一项“背景”,说明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制订了这个制度,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总之是让执行的人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于这个制度。借楼主地盘问一个问题啊:我们经理想把一些管理中犯过的错误(或失误)积累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再犯同样或类似错误,让我写一个管理方案,我应该如何写?
这么一个笑话,引发这么多的议论,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是在是微言大义的例子啊!
很明显的制度不完善,虽然故事写的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到底是以制度去执行,还是以人的常识去执行??
就针对上面的例子而言,我有不同的看法,让病人吃AN眠药是为了让他休息得更好,他睡着了不代表他完全进入睡眠状态。医生既然要求病人吃AN眠药必然有他判断的理由,作为医生和护士是有分工的,护士必须相信医生的判断,否则病人将无法痊愈。执行者必须是机械性,但一项制度下来所有的执行者都要经过一番议论,试问一下这项制度还能执行下去吗?而且,这个例子是AN眠药,假设是一些很专业的或者是一些很罕见的药品呢?如果护士能知道用什么药品治什么病,那她直接可以做医生了。而且人睡着了,不代表她不需要吃AN眠药。但一项制度被贯彻执行了,一旦有问题必然会通过第三方反馈出来。各位管理者,你们思考一下,自己是需要一群贯彻执行制度的人还是要一群经过一番议论再考虑是否执行的人。当制度去到执行这个层次,就只能要求执行者机械执行,如果她能够判断执行后的结果是对还是错她就不是执行者,她应当是制度的建设者。
不错,意味深长。一切规章制度都是为了一个团队的高效运行。执行者的悟性以及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看了怎么多真是晕了。
首先,这个护士例子用在<机械地执行>不是很妥当,倒是下雨天浇水那个例子更妥当些。

第二,说到制度,制度的作用是指导,目的是执行,执行为了要预定的结果。人有良知和常识,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资格说制度。脱离了常识和良知,不动脑子的机械化操作,最终执行的结果并非我们预期的结果,甚至是相反的。这就不是执行人执行力的问题了,尤其是下雨天浇水,执行人是态度的问题。他缺乏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我们是为了要预定的结果才有执行和制度以及流程,并不是为了制度流程而产生制度与流程。说白了:在大的规则(制度流程)下,能完成最终预期的目的,达到最后的要求,就是好的执行。不管它机械还是不机械,执行者是人,人有“能力”,而机器有“功能”,能力不等于“功能”!在人基础的社会常识和道德的前提下,制度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才最快最好的符合公司想要的结果,仅仅是辅助,如果一味的只盯着制度和流程,而忽略了最终要的结果,我们就开始钻牛角尖了……

仅为个人鄙见,欢迎各位辩驳!
都分析的很有道理!
个人认为这个笑话无非是反映出几个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好的方面:
1、执行力,一个制度的推行最重要的是执行者的执行,不管对与错,这样的企业就是典型的扁平化缺点的体现,剥夺了执行者的自主能力。
2、监督力度,虽然病人自己睡了,但是谁能确定他是真的睡了?同理,下属的确在做这项工作,如果你不去监督指导,你能确定下属做的一定正确?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不是正确的做事,这个很关键,因为领导的作用跟多的是引导,考虑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好比你应该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你的方法不对,所以导致了结果也出现了差错。
缺点:
1、没有判断是否睡着的标准,没有工具和理论去判断他,所以造成了护士的机械执行。
2、流程缺乏变通,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好比十字路口一样,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流程的死板不变通!

个人认为在流程设计之前,是必须要跟下属去沟通的,在下属反馈的意见中或许有赞同或许有不赞同,或许有更好的方法,这些都是必须的调查研究。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但是制定此流程的目的是唯一的,目的不能变,方法可以变,但是要确定此方法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流程的控制上抓住关键点,标出标准、制度、指南或编制操作手册。建立合理化建议反馈制度,给员工留条路,可以让员工针对执行工作流程时发生的疑惑或建议、问题提出来,直接反馈到设计者手上。设计者要不定期的监督、指导。出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
这样形成一个PDCA环,无限的循环下去,就好比流水一样,水只会越流越清澈!公司也会越来越壮大!
护士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的,没有错。如果执行人都在执行过程中灵活掌握,那要制度就没有约束的作用了。制度是用来规范所有人的。现在出现的只是其中的个例而已,对于个例应该有个例的解决办法,及出现时的备选方案。这个笑话应该只讲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应该是叫醒后进行检查或直接向医生反馈信息征求下一步的行动指导.
制度的执行更应该人性化,护士没错,制度也没错,但是事情的结果更让人哭笑不得。。。怎样去协调,是最关键的问题。。。
这个可能只有我们看着好笑,在真正强调制定、规定的地方不足为奇。也可能我们太懂得“灵活运用”了。所以很多东西在外人看来是好东西,到我们这里是坏东西。或者是没用的东西。例如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外面是好东西,引进后就不行了。最起码是没用的东西。当然这里有王风清的管理、领导责任,也与国人的“灵活运用”不无关系。
在下认为我们不但不能“灵活运用”而且更应该“机械地执行”。
你不能把这件事仅仅理解成患者与护士的关系,根本点是解决失眠的问题,但失眠问题的解决需要服药的方法,所以在流程的设计与制度的规范上本身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如果每个执行者自由发挥的,所有的结果造成都不是理想的情况了.

文化背景不同,这个所谓的“笑话”可能就不是笑话。我在挪威的时候经常有类似的“笑话”发生在身边,我们会不屑于西方人的“死板”和规则至上,但是我们的”灵活”和“创新”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在哪?


 

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使一群人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做成事。
制度需要敬畏。
对制度的领会贯通既是对制度的敬畏的表现,这是对执行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护士只要不傻她的作为就不是在执行制度,是在戏弄制度,该严办。

其实这个笑话换个思维去想的话,也许并不是个笑话。病人需要药,可以保证他获得熟睡。现在他虽然处在熟睡中,但是也许他会在不应该醒的时候醒来?
仅仅是笑话。 医生开药没错;护士让病人吃药也没错;病人不该在这个时候睡觉,错在病人,谁让他昨晚一夜没睡,今天挺不住了。哈哈! 制度应该灵活,甚至可以多变,只要自己人能适应即可;但流程要相应固定,才能使万变不离其中。 制度无好坏,只要能够吸引大家的思维,引导大家的目标,指引大家的行动就可以了。 制度本身要有杠杆作用,让+10%为榜样,让70%人学习追赶+10%,鞭策-20%。

平日,会时不时的看些小笑话,放松下心情。其中,不少笑话,在幽默的同时,以简洁的几行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哲理及常识,让我豁然开朗。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这则笑话《机械地执行》。

一护士走到4号病床前,叫醒熟睡的病人:起来,该吃药了!病人睁开睡眼惺松的眼睛问,吃什么药?答:AN 眠 药。“?”

点评:
护士按医嘱提醒病人定时吃药没错,可也该想一想吃 AN 眠 药的作用呀。把已进入梦乡的人叫醒让他吃帮助他睡眠的药岂不太可笑了吗?

管理启示:
当然,这种真实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但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如对于公司的规章制度,执行下来的结果,与规章制度所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在很大程度上,是执行者根本没有真正领会规章制度的意思及要求,就机械地盲目执行,以致于费时费力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公司规章制度按照原本所求执行下去呢?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公司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中,让制度执行人参与,一是避免制度的不合理,另也让执行人理解规章制度的原始意思。
2、 所订规章制度阐述清楚,语言明了,用词准确,无歧义,无法说清楚时,可列明操作实例,尽量使规章制度在传播中保持原汁原味。
3、 规章制度确定后,需详尽地向执行人解说,必要时,可进行实况演练。
4、 对于初次执行的规章制度,其执行的结果是否与设计原意一致,需再次确认,就象产品线首件确认一样,以免一错全错。
5、 在执行时,执行者需敏感关注环境条件的变化,一旦觉查到改变,及时作出应对判断,确定新的执行方案,切不可简单生硬地照旧执行。
6、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督查、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