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里的中国30年(组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21:49
2008年11月12日 17:45:25  来源:新华网

图为10月24日,美国采购商乔安娜·科罗兹(右)在2008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与一位圣诞礼品经营户洽谈购货意向。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新华社记者任勇摄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燃放的焰花。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招商银行电话银行中心的年轻人在业余时间学习舞蹈(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勇摄
马来西亚资深报人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外媒:中国投4万亿震撼力堪比北京奥运奥地利专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中国改革开放成促进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因素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人更会做生意了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的背景下,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更加令人瞩目。
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是在封闭的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而是一个不断把触角伸向外面广阔世界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也使世界走进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
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外国观察家们对中国的巨大变迁表示赞叹,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之变,让人恍如隔世
今年54岁的科塞夫是南非一家大型商场负责采购中国商品的业务代表。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除了瓷器和茶叶等传统出口商品外,中国其他可供采购的商品种类很少,让他觉得非常“为难”。现在,他在采购中国商品时同样也会感到“为难”,但现在是因为适合南非市场的产品种类实在太多了,让他难以取舍。
科塞夫一前一后的两种“为难”,性质截然不同,反映了中国商品市场在两个时代的天壤之别。
中国城市面貌的变化更让不少外国人惊叹不已。
“现在的中国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拥有以惊人速度涌现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高速公路。从上海的新机场到浦东修建有磁悬浮列车。女士和男士们都衣着整齐、色彩丰富,有西装,也有牛仔裤。人们的衣着穿得像日本、韩国或新加坡等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人们一样好。”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不久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但他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即使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楼房也是破烂不堪的。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是自行车,街道上灯光昏暗,人们穿的都是灰色或蓝色旧式服装。”
对此,今年65岁的厄中友协副主席莫雷诺有同感。他1976年曾作为厄瓜多尔议会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北京和上海,去年他故地重游。他说:“30年前的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街头很少能见到汽车。而如今中国大城市车水马龙、大厦林立的繁荣景象让人产生恍如隔世的感觉。”
但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更重要的变化是人的心态、观念、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前荷兰驻华大使闻岱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初次来到中国的荷兰人通常都会对中国的开放程度大感吃惊,觉得与书本和报道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究其根源,还是我们习惯了以冷战思维看待一切与‘共产主义’有关的东西。用这种方式来评判当今中国发生的一切,当然是大错特错。”
闻岱博说,当他2005年首次来华时,“我没有想到中国这么开放、透明,许多事情都可以公开讨论,特别是当人们在餐馆里天马行空地神侃时。”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特拉普尔教授说,1974年他到中国留学时,北京的外国人特别少,外国人一出现就会成为中国人围观的对象,有时甚至会有几百个人围着看,但“当你真的想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却又都躲得远远的”。
“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强调。“如今有数不清的外国人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国人再也不把他们当怪物看,而是大方、热情、友好地对待他们,外国人在中国的行动也十分自由,开展学术研究、查阅资料更是方便多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外国人还与中国的官员、学者,甚至普通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说,中国以前强调“自力更生”,现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领导人主张各国合作,以维护全球经济体系的稳定。“中国的观念从完全的自力更生转变为相互依存。我以为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变化,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世界。”
李光耀在评价当前中国人的素质时强调:中国年青一代的教育水平及他们对市场、经济、金融、银行业、法律及科技的了解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到国外留学,不少人已经返回中国工作。中国扩大及新建学校、大学、研究所及智库等重视教育的做法将会提高下一代中国人的竞争力。
“现在许多中国人都能够阅读和书写英文,一些人英语讲得很流利。”他说。    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深深打动了莫雷诺。他说,中国人现在呈现出的锐意进取和务实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显得生机勃勃。
中国贡献,让人心悦诚服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作者萨拉邦焦尔尼在“驱逐”“中国制造”一年后发表感言时说:“经过一年没有中国货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货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过这种日子了。”
萨拉邦焦尔尼的这番话说明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如今,从美洲到欧洲,从亚洲到非洲,许多国家大型商场或零售商店的货架上都摆放着“中国制造”,既有衣食住行所需的日用品,也有通信网络设备等高科技产品。
“事实上,世界各个角落所有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消费者都得益于这些产品的价廉物美,有英国经济人士甚至说,‘中国制造’使英国人更加富有,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赛因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对于许多外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巨大市场是他们发展的重要动力。
麦当劳目前在中国有大约1000家分店,每天销售100多万份汉堡包。肯德基在中国的分店超过1800家,占其全球分店总数的四分之一。美国公司在华获利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总裁大坪文雄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正是因为有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松下乃至欧美的其他企业才能够进入中国,才能够将产品出口到中国,同时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再出口到日本及其他国家,在相互合作和协助中增加了交流。”
在谈到今后中国市场在松下全球战略中的定位时,大坪文雄说,在消费领域,中国的市场扩大最为迅速,因此,如何扩大在中国的销售,是松下海外战略的最重要部分,以最快的速度将松下最先进的产品引进到中国,是松下今后销售战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对中国的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1972年,当尼克松总统首次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时,美中贸易聊胜于无。2007年,美中贸易额创下了3020.8亿美元的新高,是1979年、即两国建交时双边贸易的120多倍。现在,美中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且已成为全球经济“双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0%。对欧盟来说,中国已是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欧盟同中国的贸易额达3560亿美元,是1975年时的100多倍。非洲同中国的贸易额也从1977年的7.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33亿美元,在30年内实现了百倍增长。    中国对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所作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中国使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道路 让人赞许有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奇迹”使许多外国人士不断探究中国经验。
2004年5月,美国人雷默在英国著名的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从此,中国经验进一步成为一个热门国际话题。雷默认为,“北京共识”的核心就是一个国家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对于中国如何组织这样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他归纳了三个定理: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赛因说,中国发展模式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不同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不同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模式,或者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国家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的模式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保持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经济快速实现市场化,国内和国际市场迅速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模式是兼具‘四小龙’、美国和欧洲等经济模式的中国特有的模式,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侯赛因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发展的结晶,是中国向全世界学习并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不仅向欧美等大国学习,也向新加坡等小国学习,中国把全世界最好的发展方式融合,集成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日本东洋学园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朱建荣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避免了“照搬西方模式和过分强调本国国情不愿改革”的两种错误倾向。中国的发展模式以改革先行,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民众在享受发展和稳定后又反过来支持进一步改革,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中国的稳定发展不仅对世界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也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的发展道路。”他说。
中国未来 让人满怀信心
“改革开放是你们找到的最为成功的政策,而成功本身会带来新的成功,”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日本《朝日新闻》论说委员五十川认为,今后中国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在国际社会发挥的影响力也必将越来越强。因此,改革开放也要“与时俱进”,向深入发展。
郑永年表示:中国目前在地区及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而这一作用在未来必将会得到不断的增强。如果没有中国的充分参与与配合,当今世界的很多事情都无法获得妥善解决。
“今天若离开了中国,就不叫一个完整的世界。离开了中国,就没有完整的区域化与完整的全球化发展。”他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类似杠杆、支点与发动机的作用。”
外国观察家们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表达信心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面临的挑战,但他们相信中国能够成功应对这些挑战。
兰普顿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其次,在今后30年,由于人口老化,中国在社会保障、退休、医疗成本等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第三,中国要面对人民日益提高的期望,政府需不断做出回应以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郑永年提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失去民族与传统的东西。除了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外,也应重视现代化发展与保持传统之间的和谐。
“改革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关键要看是发展中的问题还是永久性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诸如环保、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的。”他说。
前荷兰驻华大使闻岱博说,随着经济崛起,中国人还必须习惯接受各种眼光的挑剔和评判。有人会视中国为“威胁”,有人会对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大惊小怪。“这是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已经与世界经济水乳交融,有交流就会有碰撞和矛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在历经无数急流和险滩之后驶入了一片开阔而光明的天地。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有理由相信,也许还会遇到重重困难,但这艘航船必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