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巨头阴云出海弄潮"次贷"被呛 出路何处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3:30
来源:新财经 发布时间: 2008年09月08日 10:49 作者: 李盈
中国平安、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铝业等一批巨型企业,在华尔街阴云下驾船出海,现在均深度套牢。
酿成百亿元的亏损,它们却一股脑地把责任推向老美引发的次贷危机。好像有了“次贷”作挡箭牌,所有的质疑和诘问都可以免除了。
这大概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如果在厨房里发现了蟑螂,那绝对意味着不是一只。”看来,马明哲(中国平安董事长)、陈元(国开行行长)和肖亚庆(中铝董事长)们并没有理解巴菲特的这则投资“格言”。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相反,中国平安对富通银行和国开行对巴克莱银行的收购都发生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在其他国际投资人纷纷撤出的紧要关头,中国的巨型企业们却拱手送上了现金,都想抄欧美的底。
结果,抄底超到了山顶上。中国平安和国开行在寄望次贷危机度尽劫波的同时,又不断追加下注,希望能摊低点成本。类似“大散户”的操作方法能否最终扳回来,先放在一边不提;中国平安和国开行缺乏国际视野和投资经验,判断不清大势,也暂且按下不表,揣摩一下二者的决策动机和决策程序,则大有意味。
左倾冒进主义
“公司具备国际化运作的团队,治理结构完善,已经彻底摆脱了掌门人意志的影响。”行业专家对中国平安推崇备至。他们认为,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和万科这三家从深圳蛇口走出来的公司,骨子里有独特的基因和意识。
先不说中国平安锐意进取,但这次以数百亿巨资入股富通银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投资行为,无疑是在错误的时间干了一件错误的事。
2008年,马明哲和王石恐怕是挨骂最多的两个人。祸从口出,王石是语出不慎,伤了大家体恤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的善心;马明哲则是狮子大开口,伸手就向市场要钱1600亿元,勾起了人们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恶意圈钱的惨痛回忆,结果引发股市剧烈跳水。
打是亲骂是爱。从一定程度上看,马明哲应该感谢中国股民呵护中国平安的拳拳之心。如果这一千多亿让他拿去,真在国际范围内大举收购,估计这时也赔得七零八落了,绝对不是投资富通银行100亿元的亏损数额。
中国平安在国内俨然是大佬,在金融行业的收购无一失手,还成功把许继电气和云南白药收入囊中进军实业。但要在国际金融巨头面前“耍横”,还真得慎思慎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金经理“阳奉阴违”的事群众干不来。恶狠狠地把股票打在跌停板,还在股东大会上还宾主一堂,其乐融融,对巨额融资方案投赞成票。“赞成吧,股价都跌这么多了,反正按照之前的价格是发不出来了”,“我也赞成,中小股民反对那么激烈,证监会也不能轻易放行啊”……这都是基金经理心里的弯弯绕。
彼此心照不宣的是,谁敢投反对票?中国平安会赎回让基金经理代为管理的资金,谁会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
相信马明哲和其他平安的管理层即便再耳聪目明,也难以抵挡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短期财务投资人的忽悠。就是他们说平安要走向国际,“次贷”给平安提供了抄底的良机,数十年难遇的机会不容错过。等平安顶着全国股民的反对,捋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干了,他们暗地里走人了。
过去取得的成功有时不见得是好事情。平安2007年在股市大涨中赚得盆盈钵满,投资富通银行100亿元的亏损就算买个教训吧,尽管代价高了点。
这样转型恐怕不行
国开行也是2008年的主角,因为王益。 故事本身颇有点奇幻色彩。
首先,王益涉嫌内幕交易,本身就是经济案件中最隐秘的部分,魏东从楼上跳下更是让大家眼睛瞪得溜圆;其次,王益跟央视某清纯型主持人有染,被人指名道姓地揣测,还真有人跳出来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澄清,极大满足了八卦迷;再次,王益也是音乐故事的一部分,不懂五线谱的民间乐人写出交响乐本已是咄咄怪事,更令人称奇的是,中国交响乐团演奏王益的作品,全国巡回演出了百余场,场场爆满。
虽然王益已经被国开行从副行长的任上除名,但相信王益在国开行并没有发挥什么好作用。重要领导人落马,恐怕监管层已经对国开行的治理结构有了更多担忧,国开行商业化转型的步伐将因此受到影响。
可能国开行转向商业银行情非自愿,它之前做政策性业务活得很滋润。通过发债向公开市场募集资金,倒手投向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差价吃得顺风顺水。
既然应国家要求国开行要转向商业银行,铺营业网点,经营人民币存贷款,赚不赚钱且不说,也不怕之前没有从业人员和客户积累。所以,它想到了一个“嫁接”在巨人身上的办法,入股巴克莱银行,为后者收购荷兰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所谓五十步笑百步,荷兰银行就是因为深陷次贷危机的泥淖,而被迫将控制权拱手让人。没承想,随着危机蔓延,巴克莱银行也难独善其身,股价大跌过半,苦了像国开行这样的财务投资者。
以国家资源安全的名义
中国铝业收购力拓股权,也成了冤大头。
当时,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收购力拓争战正酣,中国铝业充当“白衣骑士”,生生虎口夺食,以14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力拓12%的股份,帮助力拓成功阻击必和必拓。现在中铝的账面亏损已达数百亿元。
有迹象表明,中铝无疑中了国际炒家的忽悠,差不多是在最高价接手了力拓的股权。可能更让中铝窝火的是,中铝在力拓董事会里并没有席位和投票权。有行业人士评价:“除了傻呵呵地送钱之外,不知道中铝得到了什么。”
中铝出资千亿元投资国际矿业巨头,刷新了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纪录。某些中国人有“第一”情结,于是中铝成了“民族英雄”。
令人颇为意外的是,“民族英雄”不是宝钢。几年来铁矿石价格疯涨,宝钢受害最深。“中铝阻止必和必拓收购力拓达成矿产资源的垄断,不止为宝钢,而且为全世界冶炼企业出头”,赞誉声不绝于耳。
不知道中铝的阻击行为是否得到过政府授意,但通过几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民营企业进入高耗能工业的良机,中铝拿下了中国铝产业的半壁江山。肖亚庆雄心勃勃,备受称赞,拿下力拓的豪赌中,他过往的成功当为他提供了信心和勇气。无奈,舞台变了,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中铝能纵横驰骋世界舞台。
评论
下山之路何处寻
山顶上寒风凛冽,中国平安、国开行、中国铝业自然不愿意做高山上的守望者,正在遍寻下山的路,其中,前两者已经做出尝试。
中国平安和国开行分别在富通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股价腰斩之后补仓,回到了半山腰的位置,能不能盼来援军还在两可之间。华尔街一贯奉行“不把好钱往坏钱里面放”的传统,投资项目失败了,就认赔出局,另寻投资机会。恐怕中国平安和国开行最希望看到的是,富通银行和巴克莱银行的股价能够有所反弹,争取少赔点,最好能回本。不能让几百亿元就这样丢了。
对大势判断失误亏损后,最恰当的操作是止损退出,而中国平安和国开行却是层层加码。难道有这样一层因素存在?斩仓后立即呈现为亏损,需要有人承担责任,而补仓不仅摊低了成本,还可以寄望于遥远的未来。但未来靠谱吗?
理顺了体制,经过了公开市场上市,有些公司干得确实不错,也信心暴涨,渴望在国际市场一展身手。首次出海遭受亏损并不可怕,何况是遇到了数十年一遇的金融风暴。
可怕的是,企业层面的投资操作,被冠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崛起的名义大力渲染。而我们这些可爱的企业掌门人们,审时度势地迎合所谓的政治和民意,把它作为了企业决策的一部分。如若这样,哪怕没有次贷危机,哪怕最初赚到了钱,但在日益膨胀起来的信心的虚假繁荣面前,终将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