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宇:哈市命案舆论不是可以被利用的天平(潇湘晨报 2008-10-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1:57
哈市命案舆论不是可以被利用的天平
晓宇
【该文章阅读量:179次】【字号:大中小】
哈尔滨命案,事到如今,几经反复,艰难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以身份划界的各方情绪。
情绪的外衣下,事实可以装扮,而情绪指向何方,又依赖于事实的不断发掘,真相在绕圈子,而人们这时要做的就是将被情绪装扮的事实,再度还原到最初的简单。除了野蛮的血统论者以外,没有人可以对身份作出审判,但被情绪左右眼睛的人们,却天然地以身份为判定事实的前提。回过头来看哈尔滨6警察在斗殴中打死林松岭命案,走过了一个颇为浪费的身份逻辑怪圈:恶警——衙内——非恶警——非衙内,这一过程又与对事实的剪裁密切相关。真相在被情绪放逐的颠沛流离中,几经反复才能回到正义的终点,这个终点又恰恰是原点。
10月12日,《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首先引爆网络,“恶警”瞬间被定格,却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双方斗殴的本质,以及死者林松岭在斗殴中不依不饶,数次挑衅,导致冲突升级的细节;13日,哈尔滨警方通过黑龙江电视台播放了取得的现场监控录像,于是,林松岭“衙内”的身份合乎剧情需要地浮出水面,网上“人肉搜索”迅速顺应舆情给出了答案:林松岭是“开着奔驰车的阔少,已经考入哈尔滨人事局,生前曾连续被大连市中山分局禁毒大队处理过。他的父亲是房地产商,亲舅舅是哈尔滨政协主席——也是林松岭打架时候提到的人。‘生母’鹿庆红的哥哥,则是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然而警方对公布的此段视频进行了剪辑,警方录像解说中有意屡屡使用的“这是咱们的民警!”“看,他打我们的人!”亦指向明确,其看似无意剪去的三四人围打林松岭的录像却是本案最关键的事实。
在“恶警”被还原的同时,“衙内”也终究要被还原,17日,死者家属打出了“警方剪辑播放报导录像不实”的标语,并不难击破的死者“高官背景”被一一击破,18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卢洪喜在新闻发布会作出解释:“这些传言均不属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借此制造事端、混乱和影响。”虽然卢洪喜不承认警方对视频作过剪辑,但已有证据表明,哈尔滨警方在事发当晚,就掌握了网络没播出的后半段视频。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恶警非恶警,衙内非衙内,公众的情绪除了被用来控制舆论外,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为什么公众总是这样容易相信恶警的身份,相信衙内的身份,却偏离最初与最终的事实?
历史总是把吃饱的感觉归功于第三个馒头,我们原本可以冷静获得的真相,非得要几度装扮再还原之后,才被人们以吃饱的感觉去相信,而不顾真相几度歧路的危险;天平的倾斜总是取决于最后一根头发丝,当人们发现自己是一个被利用的天平之时,那个决定正义的发丝是什么却偶然得紧——可以是恶警,可以是衙内,还可以是被忽略的那最后三分钟的视频。悠悠众口,哪一个唾沫不可能是最后一根发丝?如此,善良的人们不应该惊出一身冷汗吗?
哈尔滨命案,于一个广泛的传播时代,在公众以情绪卷入是非的同时,亦表达出一个法治转型时代鲜明的缺陷,即在缺乏充分透明的情况下,人们讲身份太多,讲事实太少;讲正义太多,讲真相太少。当舆论可能决定司法最后的结果时,当有人在利用舆论决定司法最后的结果时,正义已经被多少情绪的诉求所假?而舆论不会是最后的天平,因此这个时代舆论保持理性的克制,将使司法成为最好的天平。
法治也需要在舆论面前最后五分钟的坚持,只有这样,才有最终共同的胜利。
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日期:2008-10-24       本站发布时间:2008-10-24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