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论信息化的社会本质(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8:57
互联网周刊  2005年03月21日  姜奇平
工业化实现不了为人人服务
工业化为什么实现不了为人人服务呢?首先,工业化大生产无法满足“人人”的个性化自主需求,所以工业化只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人服务。
“人民”与“人人”有什么区别呢?“人民”是具有“类”特征的群体,其需求是趋同的。人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自然需求(要求温饱),二是社会需求(要求有钱)。这两种需求,都可以通过工业化方式来满足。大规模生产能够满足趋同式需求,这两者是一对供求关系。但“人人”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体,其需求各不相同,其中,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是最能够体现个性特点的。从本质上说,人的个性化需求,是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上的第三种需求,即自主需求。这种个性化需求,用工业化方式是无法满足的。
其次,由于为人人服务的成本太高,以工业化的效能承受不了这样的成本,因此工业化无法为人人服务。
在工业化条件下,我们可以为某一个具体的老百姓办实事,这件实事是个性化的。但这种做法,只能是示范性的,不可能普及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具体要求上去,因为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不具备个性化服务的效能。工业化组织的效绩特征,是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正比,管理任务越重越复杂,要求的层级就越多。当管理幅度(任务)继续加大,到了社会无法支付与层级权力扩张相匹配的监督成本时,官僚主义和腐败就会失控。也就是说,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往往受到工业化组织效能的制约。这种组织方式,与农业化组织相比具有先进性,但与信息化组织相比不具有先进性。
信息化的战略先进性
信息化能够实现为人人服务,我认为原因在于:
1、信息化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和知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为人人服务,实际上是为个体提供良好的体验。这表现为对精神和文化本身的直接需求的满足,以及来自产品和服务的精神文化附加价值的满足。这是快乐和幸福的微观基础。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特别适合满足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之上的更高的个性化自主需求。因为这种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和精神文化特征,适合以信息和知识的编码化的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与物质和能源不一样,信息和知识可以实现充分共享而极少有有形损耗,此外,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和语义分析,信息和知识还可以解决个性化定制的技术难题。
在为人人服务中,“人人是否满意”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能否得到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体验;而在物质产品和社会服务中,“人人是否满意”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中的信息附加值和文化含量。信息化国家将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内容开发利用,在物质文明基础上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国家的人人满意度将普遍高于工业化国家的人人满意度。
2、信息化实现为人人服务的杀手锏是把组织变成“千手观音”
与工业化的科层制和官僚制相反,信息化组织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这意味着,信息化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任务越复杂,管理的层次和成本(包括腐败这一负面成本)反而越低。比如,如果计算机程序能充分识别出顾客的个别特征,人们只要对方案稍加改动,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全个性化而且透明化的高价值解决方案,而这只需要增加一点可以忽略不计的电力成本。思科有这样的说法:为7个人服务,与为7万人服务,成本是一样。实际上,为7万人服务平摊下来的成本,比7个人要低(因为软件是固定投入)。如此一来,信息化就把社会组织,变成了“千手观音”。
信息化通过两种具体组织方式实现“千手观音”这个梦想,一是电子政务,一是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前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千手观音”,后者是提供私人产品的“千手观音”。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根本优势,在为人人服务上。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与官僚制相反的体制,可以低成本地为人人服务。在反腐败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先进性,体现在第二次现代化本身的先进性上,它是靠制度而不是靠人来进行管理。
从未来国际竞争的角度看,这就是信息国对工业国的最后杀手锏。信息化的现代化实质或者说与工业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越为人人服务,成本反而越低;而工业化这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大规模服务时成本尚低,到了为人人定制服务时,成本就变得非常高,所以永远做不到为人人服务。这是由生产方式本身的不同决定的。再者,信息化为人人服务,服务得越多,信息共享度越高,透明度越高,腐败的可能性越小;而工业化管理任务多到一定程度、复杂到一定程度、权力层级越多时,中间层就越来越看不清楚,这样就只能依靠服务者的个人觉悟了。在完成同样数量和同样复杂程度的社会管理任务时,工业国与信息国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下一轮现代化的生死存亡之道。
为人民服务与为人人服务的统一
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和自然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从客体角度说,信息化是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组成的统一体;而从主体角度说的信息化,是指人的价值取向。客体方面说的只是工具本身,没有说用这些工具干什么,主体方面说的是用这些工具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说工业化的社会本质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目标之中,信息化的社会本质就体现在为人人服务这个根本目标之中。全面地理解,信息化应该是利用设施、资源、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为人人服务目标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化目标与路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国家里,不可能孤立地提为人人服务。为人人服务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础,但面临信息化挑战时不向为人人服务的方向努力,国家的服务水平和人民的满意程度就会在国际竞争中渐处下风。
当然,在我国工业化没有完成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信息化战略的根本目标与阶段目标也应有所区别。根本目标是朝为人人服务的方向努力,这着眼于在更高的现代化水平上与世界看齐。当前的重点或者说阶段性目标,则可以放在为人民服务上,这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中,通常意味着先搞好政府、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以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同时,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倡更高的现代化目标,为人人提供更优的、更贴近需求的、更人性化的服务,包括个性化服务。
我们需要在战略上认识到世界潮流从为人民服务向为人人服务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就是以为人人服务带动为人民服务,以为人民服务促进为人人服务。我们要把认识进一步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从社会本质上说,“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就是以为人人服务为主导、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础。信息化从社会本质看,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就是以人心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