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谈中国的安全困境:不宜把战略竞争放首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3:05
外媒谈中国的安全困境:不宜把战略竞争放首位 2010年12月30日 07:54 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137

从“华盛顿”号航母上起飞的“大黄蜂”战斗机(资料图)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28日发表题为《中国的亚洲安全困境及其选择》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中国都把政策的重中之重放到了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贸易国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战略(无论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还是军事意义上的)处于次要地位。在改革早期,中国强调军事现代化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外交也要为经济服务。这些年来,尽管随着经济崛起,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也在加快,但经济现代化仍然是主题。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原则来看,这个主题还会继续。

尽管中国的这种政策选择主要是关于中国的内部发展,但对国际关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有效地遏制了国际政治中称之为“安全困境”的问题浮上台面。这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中国的开放政策既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西方国家。中国实行“请进来”和“接轨”政策,不仅主动向西方打开自己的市场,而且愿意改革自己的制度和国际体系接轨。这种通过和世界融合的政策,促使中国的高速发展。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很难想象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同时,这些做法也让西方感到放心。反映到国际政治面,在“请进来”和“接轨”这两个阶段,中国和西方没有发生具有根本性的冲突。从本质上说,经济上的互动较之战略和军事上的互动,更能表现出双赢局面。

第二,从邓小平到当代,和平发展是中国国际政治的主体意识形态,并且明确表现在政策主题中。在邓小平的时代,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中国不仅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政治的主题,而且也把此看成是中国的发展机遇。这个主题到现在并没有变化。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近年来又提出“和谐世界”。尽管提法上有些细微的变化,但主题是一样的。需要指出的是,和平的主体意识形态和政策主题,不仅仅是说给国际社会听的,而且也是中国本身努力的目标。

第三,中国的选择创造了中国本身和其它经济体的互相依赖。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没有步其后尘,主要是因为这个选择。中国和世界上的各个经济体尤其是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之间,都表现出相互依赖的特性。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尽管不能完全消除安全困境,但可以有效减轻安全困境。如果发生军事冲突,那么各国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远较没有相互依赖的情形高。不管怎样,成本会促使各国趋于理性。

因为和平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主题,中国本身对国家安全困境的担忧也并不很大。在国际面,能够造成中国安全困境的主要是美国因素。但过去的数十年,中国有效地减少了美国因素所能导致的安全困境的恶化。除了经济上的互相制约外,在其它很多领域,例如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中国和美国建构了很多沟通管道。此外,美国很多年里的战略重点在反恐战争,也是美国难以为中国构成安全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中国所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利用这个机遇期,不仅发展自己的经济,而且实现了相当程度的经济“走出去”,尤其在东南亚国家。

<<上一页 1 2 3 ...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