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行家王润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4:01
   

茶树行家王润龙

 

继续科技特派员的话题。2008年的早春,南方的天气还很冷,很多地方下起了雪,一个平静的清晨,有着几分书生模样的一个年轻人走进了大山深处的湘西,当时,那里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为何而来,但是,村寨里的人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欢迎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苗族人唱歌欢迎。

    他的名字叫王润龙,是湖南省农科院茶叶所的专家,他来这里的身份是科技特派员,任务是推广茶叶种植技术。位于湘西的这里盛产黄金茶。而要说起黄金茶的来历,这儿的农民都能颇为自豪的说上那么一段。

    (采访)当地农民::那嘉庆年间我们这儿有一个什么个,反正是一个大官从这里过去的,他在我们这儿喝了一杯茶以后休息了一下,喝了一杯茶呢,他感觉这杯茶相当好喝,所以就列为贡品。之后他问我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就是说叫黄金了,结果这个茶名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叫黄金茶了。

    那个大官就是当时的皇帝,而黄金茶这个名字从那个时候一直叫到了现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检测,黄金茶的确是茶中精品。

    (采访)王老师:这个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氨基酸含量特别高,它的氨基酸达到了7%,像一般的茶叶氨基酸含量只有2%到3%左右,这就高出了几倍。

      氨基酸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氨基酸的含量越高,茶叶的品质就越好。如此好的的资源,可是这儿茶农的日子并不富裕。这是黄金村的一棵老茶树,当地人叫它茶树王,它所盛产的黄金茶可谓是远近闻名。

    (采访)夏师傅:这棵树大约有五六百年了,我从爷爷那里听说,我爷爷说等于是我爷爷的他们的上一辈已经做茶了,一直到现在这个树就是到我手上,你看有多高大,约有五米多高嘛,宽度也有五米多

    茶树王所产茶叶的品质非常好,茶叶的价格也很高,每到茶树开了花,结了籽的时候,村里的很多人都忙着搜集茶树王的种子,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繁育茶树。

    (采访)夏师傅:捡这种,把这种采下来,采下来就全部是种这个,种这个种子。以前就是从那个大树下面,它挂了一些小小那个果了,就把它直接摘下来,摘下来直接就种了。

    然而,他们用这种方法繁育出来的茶树却一直不理想,在采收茶叶的时候,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采访)李县长:就是种子繁殖,它是有性繁殖的,后来它这个就是它后面就是从均匀上来讲,就是它的那个移群之后,它有变异,它风化,风化就是变成不同的,就参差不齐。它就是不是一种良种良法了

    而且,种子繁殖出来的后代品质上也不稳定。通常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不用种子繁殖,而是采用无性繁殖。常见的方法就是扦插,要说这扦插也不是什么新的技术。可是这儿的茶农对扦插技术却很陌生。

    (采访)王老师:以前都是凭他们传统的老经验,他们对于现在这个先进的技术,都还是不了解,他们跟外面接触太少了。

    这并非是王润龙的第一次到这儿来,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润龙都往返于省会城市长沙和湘西之间,他曾经细致的考察过这里,也知道了制约湘西茶叶发展的瓶颈。这一次,他是带着任务而来的 。

    (采访)王老师: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基地,扩大规模,扩大这个产品的影响力,这就是今后我们一个首要的任务。

    也就是他作为科技特派员要完成的任务。在分析之后,他决定从种苗的繁育抓起,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茶叶的繁殖方式。他开始向老百姓讲解为什么要改变种子繁殖为扦插。而老百姓慢慢的也知道了扦插的好处。

    (纪实采访)

    当地农民:这个好一点。

    当地农民:所以上基本上母本是什么性状的话,它以后长出来这个跟母本一样的。

    当地农民:这样子搞起来又快一点,又好,是不是?像那种又慢,像那种比较慢一点,你还要挖土这些,再用那个土搞上去,是不是?盖一层土,那以后等它长出来,那你几年?等到两三年再拿去栽是不是?它是没有这个快,这个很快的。

(主持人)老百姓那是说得头头是道,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王润龙开始动员老百姓搞扦插,既然扦插的好处都知道了,那推广起来应该容易吧,可是,让王润龙没有想到的是,几乎所有的老百姓都没有按照王润龙建议的去做。

    (采访)李县长:这个确实说,老百姓讲呢就是关键一点,要摸清老百姓的一个特点,就是你给他说一万遍,你不如做一遍,你就是办示范点,我们是从这个开始作为着力点的。

    (采访)王老师:没看到确实能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东西,他就不会认可你。后来真的确实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带来了实惠,他们就慢慢的接受我们了,就认可了我们。

    如何让老百姓能够消除顾虑?想来想去,王润龙觉得要说服他们,就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结果。

    (采访)王老师:我们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然后,通过示范我们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这样接受起来还是容易一点。

    王润龙开始建立了一个茶叶示范园区,他要让老百姓亲眼看到这些技术。一些开明点的老百姓开始跟着王润龙搞起了扦插繁育。王润龙深知扦插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扦插之前,王润龙开始对茶农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如何选择好扦插的枝条。

    (采访)王老师:这种枝条可以了,但是选枝条的时候,特别重要,我们有个,它有个木质化的问题,我们选择是半木质化的,也就是半木质化,就是它这个颜色是不是这个白色,要有这个红色,把红色的埂子就是半木质化的埂子,像这种青色的埂子它就是没有半木质化,就是太嫩了,这个成活率就很低。因为我们选这个必须选这一截,选下面的呢,白色的它又不行了,它就太老了。它就完全木质化了,就太老了,它的生命力就弱了,所以我们剪的时候从这里剪起,剪这一截,这一截就比较合适的。

    一般扦插的枝条会有一个叶片,一个叶芽,剪成一寸左右,在扦插之前,要把苗床浇透水,让土壤保持潮湿状态。

    (采访)王老师:这个插下去就不会把下面这个形成层弄坏,它生根主要是靠这个形成层来生根的,把形成层一弄坏了它就生不了根,它就容易死,所以土必须要潮湿。

    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王润龙开始带领部分茶农进行扦插。更多的茶农依然是观望和充满怀疑。

    (采访)王老师:他们在想我们以前都是用种子种下去的,你们现在用一个短短的一根枝条,他说你们这个成活嘛,我们说你们到时候看我们就知道了。

对于这项不是很新也很成熟的技术,王润龙自然是充满了信心,然而事情并非像王润龙所想的那样,一段时间后,茶农们扦插的小苗长势并不太好。检查之后,王润龙发现了问题。

    (采访)王主任:他们主要是一些细节没注意到。

    因为刚刚接触到这项新的技术,茶农在一些细节上还不太注意,插进去之后没有把土压实,而这个细节,导致了很多茶苗没有成活。

    (采访)王老师:它就是下面跟土壤不能接触,它生根就很慢,生根慢了下面就不能从土壤里面吸收营养和水分,上面那个叶子要蒸发水分,所以上面一蒸发,下面又没有给它肥料的根基,所以它就很容易死。

    王润龙意识到,光告诉茶农如何做还不行,在他看来也许不是问题,可是对于有些茶农来说却很陌生,他必须要一对一的传授给茶农这些技术。

    (采访)夏师傅:到我们村里面来,到我们村住在我们家里,亲自在那里指导。跟我们一起呆在田里面手把手的教,跟我们一起插

    观望着的茶农开始纷纷的学起了这项技术,一下子,茶树扦插技术就在湘西的茶农中推广开了。

    (采访)王老师:现在做的相当好了,现在他们按照我们的技术,有些部分的茶农扦插的茶苗比我们的也好了,可以说青出于蓝胜于蓝。

    扦插技术的推广,保证了茶树的品质,茶农的积极性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再不用动员,老百姓开始自发的加入到了王润龙的队伍。在茶树繁育的季节里,一般都是上午剪完枝条,下午进行扦插。

    (采访)王老师:有一天我们上午把枝条剪完了,就等着下午去扦插,当时正好下着大暴雨

    扦插的地块恰好在河对岸,如果不及时扦插,会影响到茶苗的成活率,可是过河又有很大的危险。

    (采访)王老师:当时下着大暴雨河水涨了,这时候我们扦插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妇女或者老人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又下着大暴雨的情况下,这个危险是很随时会发生的。

    这种情况下,王润龙决定放弃掉这一批材料,而茶农却不愿意就这样放弃。

    (采访)因此,我为了阻止他们过河,我就拼命的阻止他们,由于不小心我的脚步被一个玻璃刺了,一根有十多厘米长的玻璃就刺穿了我的鞋子,同时也刺穿了我的脚,当时鲜血直流水,疼的特别的疼痛。

    村里人看到这种情况,冒雨去为王润龙寻找草药。

    (采访)就冒着大暴雨,冒着被蛇咬伤的危险,就跑到山上给我去寻找那个草药,被我疗伤来止血,我们给老百姓只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事情,但是老百姓确实对我们太好了,如果他们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不认真给他们做事的话,那我们确实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在王润龙和茶农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通过扦插繁殖茶树这一关算是过了,而且扦插繁殖相比种子繁殖来说速度可以说变快了,这个城里头来的年轻人也逐渐被茶农所接受了。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王润龙那是兢兢业业,茶树苗长势也确实不错,茶农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一看就知道茶树长得是不错,可是这个时候王润龙却提出来要对茶树苗进行修剪,长得好好的茶树苗,非要把它剪掉,有些茶农不太理解。

    (采访)王主任:对。现在老百姓还好多地方都舍不得剪,看到长的这么高啊,剪了真的可惜了。

    看着长势不错茶树苗,茶农非常不愿意进行修剪,无奈之下,王润龙开始挨个动员。茶树苗个个都很壮实,王润龙提出要把15公分以上的部分全部剪掉,这下子茶农不愿意了,可是王润龙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采访)王老师:打好基础,就像一个水管一样,下面的管子越大,它的出水量就越大,如果管子不剪的话,它就是一个很小的一个管子,它就疏散水分跟肥料的能力就很差。你管子粗的话,他疏散的能力就明显的可以提高。

    第二年的春天,王润龙修剪过的茶园和其它茶园有了鲜明的对比,修剪过的茶树,枝叶茂盛,开始向四周辐射生长,没有修剪的茶树,枝叶很少,茶叶的产量也就很少。

    (采访)王老师:他们开始也这样认为,确实不该剪,但是我们给他讲道理,然后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科技示范园田做给他们看,他们就觉得还是剪了的好,剪了以后他们下面的分枝就明显的多多了。

    这种修剪要一直持续。以前,老百姓总觉得将茶树剪矮了非常可惜,他们不知道,茶园的产量要依靠宽大的树冠面,将茶树剪低,更能促进茶树横向生长,扩大树冠面,从而提高了产量。

    (采访)王老师:现在我们就要求他剪,因为我们的茶园的这个产量主要是靠它的分枝。因为我们采的是叶子,它的分枝越多,像一级分枝,二级分枝这些分枝越多,它采的面积越宽。它的整个的一有序采的面积就越大,这样茶园它的那个产量才会高。

    通过修剪与不修剪的对比,老百姓逐渐明白了,修剪对于茶树提高产量的重要性。现在,他们知道,不但幼龄的茶园要修剪,而且成龄的茶园也要修剪。

   (主持人)经历了扦插和修剪这两件事情之后,王润龙接下来的技术推广变得相对顺利得多,大山里的这些茶农开始信赖起这个年纪不太大有着几分书生气、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在茶树施肥技术的推广上,王润龙似乎没费什么力气。

    王润龙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施肥上,大多数茶农都是施用氮肥,这样的施肥习惯致使黄金茶的品质有所下降,而市场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

    (采访)当地农民:原来我们不懂技术了,就施了一些氮肥了,是不?现在他给我们介绍了不能施氮肥了,要施有机肥了,因为我们这个是绿色食品,是不?应该施一些,多施一些有机肥,施那些农家肥了,就搞那一些。

    (采访)王老师:他们就是施氮肥施的太多了,施氮肥它有什么好处,就是他能够方便,农户都喜欢。再一个施氮肥的肥效很快,它这个季度施下去,这个季度就可以使这个茶苗就是这个茶叶,它的产量能提高。

    尽管施用氮肥,茶树长得快,茶叶的上市早,但是却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采访)王老师:茶叶我们喝了茶叶关键是内质,不是产量。我们是一个优质,不是产量当然说越过越好,但是,这种好事要优质才能卖的出去。这样长期以往的话,就影响这个茶叶的品质,就会影响这个产量长远的发展。

    尽管施用氮肥可以提高茶叶的产量,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更要注重茶叶的内在品质,这样才能让湘西的茶叶在市场的竞争中独占鳌头。针对这样的现象,王润龙开始动员大家给茶树施有机肥。

    (采访)王老师:我们,对就是有机肥为主,多施那个…和土造肥和绿肥,牛、粪,他们这里是牛粪特别多的,所以都施这些肥料。施这些有机肥它就可以使这个茶叶的品质显著的提高。我们的市场就更好开拓了,市场一开拓好了,老百姓的收益、效益就更高了,效益高了,他就会促使老百姓发展茶园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是个良性的一个循环

    王润龙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到湘西两个年头过去了,在王润龙的努力下,湘西大山里的老茶园和新茶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采访)当地农民:产量都差别很大,就是一般按规范化的新茶园按技术标准来开发的话,是一亩地大概产那个高的春茶,大约是25公斤到30公斤。但是原来的老茶园它的产量就是2.5公斤到5公斤,将近有10倍的差别。

    每到采茶的日子,新茶园里一直会有欢快的采茶歌,那是收获时发自喜悦的歌声。

现在的湘西茶农,对科技特派员充满了感激之情。

    科技特派员,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学到了技术,让科研工作者把学到的技术充分的运用到生产,为老百姓带来了效益。

    (采访)李县长:这就是也是一种那个纯朴的感情,我们就是说那个农村老百姓,他就说你给他找到了那个致富的门道,他真正他发展了他不会就是说喝水不忘挖井人,这就是我们农民的最纯朴的一种感情。很感动,所以我们能够就是说认为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就是说从我们心里来我们找到了成就感,从我们看到的效果,就是我们让一部分老百姓致富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使它变成钱,变成那个现实的收入,这是我们老百姓最看重的。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湘西大地上活跃着的这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已经深深的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采访)当地农民就是实际上科技特派员,他一个就是让技术联系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另一头就要联系了外面的市场,就是实现了那个技术的转化,就是那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打进千万家。

    如今的农民,不再是等待,在王润龙等一批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下,开始了主动去寻求技术,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寻找,这是一个飞跃。

    (采访)李县长:主动的要,你在哪里,他跟着你来了,老乡如果你在这里呆了,在这个村里面呆话,他们马上就有群众为农来问你了,但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人员,也到有代表性的户里面做一做,就小范围的来那么一下。

    有一天,科技特派员王润龙也许会离开这里,但是新的科技特派员会接替王润龙手中的科技接力棒,这种传递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采访)李县长:就是一批一批,一任接一任的非来从事这个事业,持续这个事业。

    截止2009年12月,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像宁夏的王自贵、内蒙古的关慧明、湖南的王润龙一样的科技特派员已经达到了10万人,他们的足迹遍布了1750个县,而且,数量还在增长之中。

    (主持人)一代一代,一批一批,始终有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