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回暖 人民币“二次汇改”正当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41:48

中国出口回暖 人民币“二次汇改”正当时?

2010年06月11日08:17国际金融报我要评论(156) 字号:T|T

  昨日,海关总署发布今年1至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数据相当“惹眼”。尤其是今年5月,我国外贸出口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增速创2007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为此,分析人士指出,5月份我国外贸出口高增长受益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复苏背景下外需恢复性增长拉动的结果,并预计今年我国外贸将稳步增长。但与此同时,分析人士称,下半年中国外贸出口仍然面临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的影响。

 

  谨慎看待复苏

  “我国5月份的外贸数据是意料之中的。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大氛围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势头。”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亚玲说。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100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其中出口5677.4亿美元,增长33.2%;进口5323.5亿美元,增长57.5%;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下降59.9%。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加快。

  “波动剧烈是今年以来进出口数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对于1-4月进出口同比增速变动来说,基数效应是主导因素;但是5月份,基数效应的影响已明显减弱,环比变动成为更重要的主导因素。”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同时,对前期下跌的补涨也导致了近两个月出口环比大幅加速。”

  与此同时,5月中国对所有主要市场——美国、欧盟、日本及东南亚的出口环比增速均较高。其中,对美国,出口环比增速最高,创下2002年2月以来对美出口环比纪录;对欧盟,出口环比增速次之,创14个月来对欧盟出口环比新高;对日本,5月出口环比也维持相对较高水平;对于东南亚市场,今年1-5月环比持续回升。

  专家指出,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美国市场是重头,周边亚太市场是主导,对欧盟的出口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下后来布局的,属于后期力量。因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不会太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预计,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增长10%,贸易顺差将大幅减少。

  对此,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表示:“从5月的数据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似乎没有影响。但这只是在短期内尚未显现所致,欧洲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必定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影响,未来几个月就会有具体数据方面的体现。”鲁政委同样认为,大约在七八月份,将能够清晰看到中国对欧元区出口的下滑。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此前也在多个场合表示,须审慎对待外贸“恢复性好转”。商务部副部长钟山6月初在商务部反补贴应对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我国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了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二次汇改”正当时?

  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始终存在,尤其是来自美国方面。一旦对美出口增速加快的话,这方面的压力自然会被加码。”潘正彦如是说。

  当地时间6月9日,一贯强硬的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又在华盛顿大放厥词称,如果中国不让人民币升值,就将在未来两周推动参议院采取行动,通过向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税的议案,以应对中国汇率操作的影响。密西根州民主党参议员黛比·史戴布诺表示,计划下周提出议案,禁止美国政府购买中国产品,直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当地时间6月10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参加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一个听证会,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问题接受提问。

  与潘正彦看法不同,昨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美国财长盖特纳6月10日参加听证会,而中国在此时间发布外贸情况意味深长。“今年前5月,中国进口增加,顺差下降一半,说明我们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对阻击境外要求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武器。”

  “其实,经过将近5年人民币兑美元约20%的升值,加上国内要素价格提升的效应仍在继续发酵和释放,短期人民币继续升值空间已几近于无。”不过,鲁政委认为,“对于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推出人民币兑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货币的交易、更多转向保持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稳定等着眼于人民币汇率机制完善的‘二次汇改’,当前正是好时机。”

  同时,鲁政委预计,5-7月,人民币汇率可能重回更富弹性状态。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贝哲民预计,人民币将从第三季度恢复小幅升值。“一方面,这是推进外汇政策改革的理想时机,因为目前大部分投机头寸已被挤出;另一方面,随着欧洲增长放缓以及美国11月份大选到来,外部压力也将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