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获得权势就能获得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0:39

3、获得权势就能获得利益

【原文】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1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23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守法之臣为釜鬵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愬4。大臣比周5,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6是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也。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译文】徭役多了,那么民众就劳苦;民众劳苦,那么权势就会兴起;权势兴起,那么反复修治就会越来越重;反复修治越来越重,那么地位高贵的人就会越来越富裕。辛苦民众来富裕地位高贵的人,就会造成势力让臣子有所凭借,这不是天下的长久利益。所以说,徭役少,那么民众就安定;民众安定,那么臣下就没有重权;臣下没有重权,那么权势就会消除;权势消除,那么德行就在上面了。如今水能胜火的道理是很明显的,然而用锅把水火隔开,水在锅的里面被烧开煎干,而火却能在锅的下面猛烈燃烧,水就失去了胜过火的作用。如今那法治能够禁止奸邪的道理与此相同,然而守法的臣子竟然充当了蒸锅,那么法治就在君主心里单独地明白,而已失去了之所以禁止奸邪的作用了。从远古的传说,《春秋》所记载来看,违反法令造反作乱而成为大奸臣的,未尝不是出自于尊贵的大臣。然而法令之所以防备的,刑罚之所以诛杀的,常常都是卑贱的老百姓,因此民众感到绝望,没有地方去告状倾诉。大臣们结党营私,蒙蔽君主抱成一团;暗地里友好而表面上假装互相憎恶,用来表示自己没有私心;他们互相作为彼此的耳目,来等候君主的疏漏;君主被蒙蔽了,没有门路来了解他们的阴谋;有君主的名义却没有君主的实权,大臣垄断了国家法令而独断专行——周朝天子就是这样的。偏的借用了正的权势,那么君臣上下就改变了地位。这是说君主不可以让臣下借用权势。

【说明】本节紧接着对利益作了补充说明,人人都想要自己生活得比别人更好,按韩非的说法,这就造成了权势的兴起。因为有权管理别人,也就有权生活得更好一些。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韩非的老师荀子论述得更多更好,这里就不再赘言了。自从周朝建立以后,确实出现了新的官僚阶层,而这些官僚阶层确实比普通人生活得更好,因此导致人们无不向往更好的生活而读书当官。学而优则仕就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权势既然能使生活方式变得更好,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当然人们就首先要获得权势。然而君主在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所以人们的目光就放在大臣的地位上,大臣做得再好,也是君主得到利益,所以大臣们无不自己想做君主,所以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共有一百多个国家,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国。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但不久即走向衰亡。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再到战国末期,就只剩下了秦国。这种演变,也就是利益的驱使作用。而孔子所描述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则是对这种演变的最好说明。

——————————————————

【注释】1.除:《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脩除。”《老子·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荀子·议兵》:“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除厄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六书故·地理二》:“辟草移地为除。凡除治皆取此义。”《玉篇·阜部》:“除,开也。”这里用为修治、修整之意。

2.釜: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无足。《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数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钟(釜和钟,皆古量器名。亦指数量不多)

3.鬵:(zèng赠)古同“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4.愬:(su诉)《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诗·邶风·柏舟》:“薄言往诉,逄彼之怒。”朱熹注:“朔,告也。”《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说文·言部》:“诉,告也。愬,诉或从朔、心。”这里用为倾诉之意。

5.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6.周天子:这里是指东周天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朝统治者,战国时期,自周显王起,周天子就一直寄居在西周公和东周公的封邑内,已经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