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穷人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8:43
赚穷人钱”的德国首富 2005-10-08 00:33:30 大 中 小

  两个德国老头的行为举止告诉你什么叫“闷声发大财”
  仅次于盖茨和巴菲特
  与拉里·埃里森、理查德·布兰森和唐纳德·特鲁普这些经常出尽风头的美国亿万富翁相比,一些欧洲富翁的举止用“低调”来形容都远不贴切,上个月被媒体误认为是世界首富的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在瑞士洛桑过着悠闲的生活,开着旧车买便宜货。但是,还有两位德国老富翁比坎普拉德更“低调”,他们的公司没有公关部,也从不做广告,他们本人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他们见报的照片是15年前拍摄的,而他们最近的一次公开讲话竟是在1953年。
  他们便是年逾八旬的德国首富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他们拥有的超市帝国阿尔迪是德国第三大最受尊敬的公司,仅列在西门子和宝马之后,超过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在今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两兄弟以230亿美元的资产位居第三,仅次于盖茨和巴菲特。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出生在德国埃森的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小时候,父亲因患病失去工作,母亲在家乡开了一家小食品店。老邻居们现在还记得,卡尔和特奥这对金发兄弟在鹅卵石路上拉着木制货车运送新鲜面包,“他们从不淘气,每天都辛苦地工作。”
  二战结束后,兄弟俩从战俘营回到家中,为了生计,他们开了家食品店,当时他们最发愁的是怎样保存食物,由于没钱买冷柜,员工们每天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把没卖出去的黄油搬到地下室,后来,兄弟俩索性就经营起容易存放的百货和食品,不久就开设了廉价连锁店。阿尔迪(Aldi)超市的名字取自家族姓氏“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和“廉价(Discount)”。其后,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崛起,阿尔迪成为了一个超级超市帝国,国内连锁店达3000多家,国外连锁店达1000余家,目前,阿尔迪的年营业收入为370亿美元,是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企业。
  有着亿万身家的两兄弟既低调又俭朴,即使在德国,许多光顾阿尔迪的人也不知道它的老板是谁,外国人也只有在富豪榜上才能看到兄弟俩的名字。据说,这种低调风格是因为弟弟特奥于1971年被绑架,17天后,在交付了700万马克的赎金后被放。这起绑架案中还有两个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节俭,一是绑匪看到身着破旧西装的特奥,不相信这就是绑票对象,竟要特奥拿出身份证来验证。二是阿氏家族与绑匪讨价还价,硬是把赎金打了折。
  阿尔迪公司总部大楼朴实无华,公司员工开的都是中低档车,高管层出差也从不坐头等舱。在阿尔迪公司担任了十年董事的迪埃特·布兰兹回忆说:“他们兄弟谈话的话题仅限于竞争问题,他们从不炫耀,节约成了习惯,经常在员工食堂吃意大利面。”
 穷人越穷 我们越富
  阿尔迪超市最大的特点——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惟一的特点——是廉价,有时甚至便宜得令人不可思议。这源于一种哲学,也是阿氏兄弟母亲曾经说过的话:“人们的日子越难,我们的日子越好。”日子艰难就要精打细算,价廉物美的商品就大受欢迎。1975年,哥哥卡尔为阿尔迪做了总结:“我们的业务发展基础只有一个:最低的价格。”此话也可称为阿尔迪的灵魂。
  英国路透社的一位记者在光顾了阿尔迪后写道:“如果进了一家英国的杂货店,然后再乘飞机到德国的杂货店,你会以为到了第三世界。”的确,与沃尔玛相比,阿尔迪商品的种类少得可怜,一般只有一两种选择的可能性,货品摆放也很呆板,跟仓库差不多,甚至全国各地分店内的货架布置都差不多,更有售货员推着货车在购物的人群中横冲直撞。但是,消费者却不在乎,虽然货品不太多,但所需商品一样不缺,而且,种类不多的另一个好处是,你不会与太太就买哪个牌子的东西而争吵。更重要的是,太便宜了。
  阿尔迪最典型的价格是(折合人民币):一公斤面粉1.8元,一升装纯苹果汁3.5元,一公升盒装牛奶3元,两卷套装36张的柯达彩卷18元。这个价位在中国超市里也算便宜的,更何况德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城市居民的5-10倍。阿尔迪的货架上几乎找不到名牌,更找不到奢侈品。最受欢迎的商品中还包括带有阿尔迪商标的FriscoDent牙膏(家庭装61美分/支)和RioD’Oro橙汁(74美分/升)。
 阿氏兄弟显然不认为每个德国人都腰缠万贯(确实有20%以上的德国人生活不充裕),于是阿尔迪把目标顾客锁定为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还特别关注大学生和外籍工人,因此又有“友谊商品”的美称。阿尔迪不仅仅只是在价格上考虑顾客的需求,如洗衣粉,市场上大多每盒3-5公斤装,阿尔迪店却有1-1.5公斤装的,这主要考虑到单身家庭一时用不完会使洗衣粉变潮结块。8000万德国人中有75%的居民经常在阿尔迪购物,其中大约2000万人是固定客户。近年来,阿尔迪已不再是穷人的专门店,门口也停满了奔驰宝马。于是有这样一个关于中产阶层小幽默:一个地方男人都去但从来不说,那是红灯区;一个地方女人都去但从来不说,那是阿尔迪。但现在,许多中产阶级女士都坦承自己经常光顾阿尔迪。
  显然,价廉还得物美,否则不会每年有370亿美元的销售额。阿尔迪的目标一直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它和沃尔玛一样,全球采购、大笔采购,它的每笔合同不少于100万马克,大部分合同一签就是10年。德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按阿尔迪的标准生产,阿尔迪则买断其全部或收购其大部分产品。德国供货商们流传着这样的话:争夺阿尔迪的长期供货合同,如同争取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资格一样难,而被阿尔迪抛弃则比被老婆背叛还惨。这话听起来很像德国版的“第二糟的事是与沃尔玛签约,而最糟的是不与沃尔玛签约”。阿尔迪的货源也固定:香蕉来自巴西,猕猴桃来自新西兰,黄瓜来自荷兰,柑橘来自西班牙,盐水蘑菇来自中国。
  除了超市巨头们惯用的杀手锏外,阿迪尔还有一套德国特色的成本压缩办法:收银台不使用条码扫描仪,只用普通的收款机,收银员对数百种商品价格倒背如流。所有员工,包括店长在内都身兼数职,没有固定岗位,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更奇特的是,这样一个超市巨头,在50多年来没有在媒体上做过任何广告,也没有公关部门和广告部。它的广告方式就是印制商品更新告示,每周一次,由顾客自取。
  沃尔玛式的烦恼
  虽然与年销售额达2450亿美元的沃尔玛相比,阿尔迪仍算小兄弟,但两者现在已屡屡被媒体相提并论——两年前就有媒体猜测沃尔玛会收购阿尔迪。现在,阿尔迪不仅在欧洲占据3.5%的市场份额,而且不断在沃尔玛的领地扩张。自阿尔迪1976年在美国艾奥瓦州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店以来,它在北美地区的销售总额已高达48亿美元。据预测,到2010年,它将在美国拥有1000家连锁店。沃尔玛自然把它当作了对手。
  就像沃尔玛因为对美国企业、商业乃至文化都“过于强势”而引起非议一样,阿尔迪也开始受到抨击。无论阿氏兄弟如何低调,但阿尔迪每年的滚滚财源却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树大招风,自认为受到盘剥的供货商们终于不堪忍受了,他们控诉阿尔迪的扩张一年导致数万家小商店倒闭,巴伐利亚牛奶场的农场主们也声讨阿尔迪自2001年以来,使牛奶的市场价格造成了毁灭性的下跌。另一件烦心的事是,近年来德国出现了许多效仿阿尔迪的零售店,并不时推出更低价的商品与其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