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6:24
个人资料 黄德莹播客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900
  • 博客访问:6,123,072
  • 关注人气:26,238
相关博文
  • 【快来领你的圣诞礼物】

    新浪官博

  • 王朋来信,1978年9月28

    鲇鱼哈

  • 准知青的回忆(完结篇) 颜不

    老铁

  • 圣诞祝福

    fylqiu音诗书画

  • 畜牧场菜园子开年会了--黄世

    robertfeng123

  • 二百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 忽

    雷晓毛

  • 霍亚明《知青》杀青 诠释特殊

    君为传播

  • 下乡的故事(六)

    秋风红叶

  • 那些沉入岁月深处的历史轶事(

    赣州黄秋生

  • 渔夫目睹的一次法场行刑

    水乡渔夫

  • 拥抱在北京(上)

    知青小屋

  • 电眼韩国美女在中国

  • 拍组诱惑写真告别20岁

  • 变态高跟鞋狗都看傻了

  • 公交司机边吃面边开车

  • 县委书记熊抱央视女主持

  • 冬天藏在雪里的跳蚤

更多>>推荐博文
  • 女大学生平安夜前收到大量陪过

    泥伽沱比

  • 平安夜、愿宝宝健康平安!

    DODO

  • 2010,不应忘掉的这些字:诚

    方舟子

  • 日本各地纷纷呼吁开设赌场对中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蔣豐

  • 圣诞节雷人礼物:我送保姆避孕套

    鼻子

  • 世界最大双头怪兔诞生,从圣诞开

    舒勇

  • 愿孩子们幸福快乐

    牛莉

  • 不要带血的伟大工程

    韩浩月

  • 北京治堵新政引起网民愤怒

    罗泽易

  • 华盖创意:“断背”也可以这样

    华盖创意

查看更多>>谁看过这篇博文

lily123

12月7日

阿哲妈妈

11月30日

advanc…

10月14日

正文 字体大小:大

苦并快乐着

(2009-03-20 12:30:42)转载 标签: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知青

贵阳六中

东风公社

杂谈

分类: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上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大家都穷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自己没有钱;当大家都苦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太累;当大家都在为生存挣而扎的时候,我们在革命理想的激励下,“苦并快乐着”。
   作为首批下乡知青,我们被安排在离贵阳市只有十多公里的乌当区东风公社的“大坪坡”林场,比起我们班的一些“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的同学来说我们真的算是“扎根沃土”了。而那些坚决不下乡的死硬分子在上完了高中闹了几年的革命之后,在69年“百万知青大下乡”的浪潮中,城市近郊条件好点的生产队早就驻扎上了我们六四、六五的兄弟姊妹们,他们只好去那些真正的穷乡僻壤。在那些无论怎样干都吃不饱的崇山峻岭上实在待不住了,要么倒流回城“造反有理”要户口,要么就继续留在农村拉邦结伙当“公害”。

  (这是我们下工的路上,从左数过来第一是邹呜凤、第二是詹业辉、第三是师银珠、第四是我、第五是印尼华侨刘素芳,最右面的是张孜。这是张l35的照片只有三公分左右长,不放大简直没法看。是来探视我们的一个侨生给我们拍的)

 

   话说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五日一早,我在家人的祝福声中踏上了征程,随身只带了一只小木箱,除了简单的换洗衣物,里面还放了几本有关青年修养的书、笔记本和一只口琴。还提了一个网兜,里面是一个搪瓷脸盆,梳洗用具以及我们家最富裕的三姨妈为了表示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在北京专门给我卖的一双橡胶雨靴。带着这点家当,十六岁的我便兴冲冲地离开了家,怀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大无畏气概,从此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坦荡地献身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就像在这里常听到的一句来自基督教的名言,“把一切交给上帝,上帝自有安排”一样。
   从小学到中学,除了“支农”,我就从来没有单独去过农村,不知道真正的农时应该离城市有多远?!所以当那天公社的汽车把我们一下子就拉到目的地时,我竟有一分严重的失落。我满腔热血地拉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的架式,本以为要跨越千山万水,谁知上了车还没把情绪调整过来,就听见了社员们欢迎我们的锣鼓声,顿时兴奋中便透出来几分沮丧。

   (这是贵阳六中六四届的初中毕业下乡知青:后排从左至右是:冯世一、黄德莹、邹呜凤、师银珠、张孜。前排从左至右是:除寿畴、赵碧华、朱玉芝、刘素芳。)

 

   作为“下乡知青”的先头部队,国家给了我们每人一年180元的“安置费”,这些钱由国家按人头拨到公社,再由公社直接拨到生产队,用来给我们修房子,买床被,还有一丈二尺做服装的棉布,以及支付第一年的生活费。有了这些钱和粮食垫底,对于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饥饿时期的我们来说,下乡的第一年的确是过得很滋润。特别是我这种经济极端困难人家的孩子,我的离家至少为我母亲减轻了“一张嘴”的压力。

  (2003年2月重回当年下乡第一站,“山呀还是那座山呀!树呀还是那棵树!”四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树上到底结过果子没有?!)

 

   当时公社在“界牌”林场和“大坪坡”林场为我们安排了下乡的第一站,作为“进入农民状态”的适应期、过度期和调整期。两个月后我们贵阳六中、九中、二中、贵阳女中……几个中学的两批四百余名知青先后到达,大家分散住在两个山头两个林场的四面透风的几大间土墙仓库里。我们学校的女生被安排住在一个像火车站候车室一样大的女生宿舍里,宿舍对面是伙房,侧面的另一间仓库住着我校的男生,形成三面合围的地势。中间是一个大土坝子,也就是日后我们用来做早操开大会搞文娱演出的地方。
   说是林场,那时那里的果树才只有茶杯口粗细,没有看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让我们的革命理想很受伤。


  (2003年2月16日,我们回到当年我们战天斗地的林场,当年的欢歌笑语已随着春青气息的烟消云散而荡然无存,我们的“宿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一堆断垣残壁了。
   左起邓宗伟、游开诚、赵碧华、雷元珠、邓玛琳、王云、黄德莹)。

 

   在林场的时候,光各个学校的带队老师就有五六个。所以我们并没有感到“时空”和“身份”(农业户口)的转换,还以为是学校安排的“学工、学农”呢,对于“一辈子扎根农村”压根儿就没有概念。初来乍到的我们,早上起来装模作样地要做了早操才上坡劳动,下午五点收工回来要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得干干净净换上洁净的衣服才去吃饭;晚上是开会读报政治学习和文体活动;下雨天就排节目唱歌聊天打扑克。住山庄度假啊!
   虽然提起过“劳动关”是有点皮肉之苦,不过要想在思想上脱胎换骨,不能不经受住考验啊!何况当时安排我们干的也不过也就是栽栽红薯,翻翻红薯秧子。与我们后来到了生产队所经历的砍柴挑大粪的“劳动关”,那才是小巫未见大巫呢!
   嗨!我们几百个年轻人在一个山坡顶上天天“野营”,又不做作业不考试。心中充满对革命理想的虔诚和激情,干起活来带有一种近乎于宗教信仰般的自虐狂热。所以“风雨中,那点痛算什么?!”只要有追求,谁会怕吃苦呢?虽苦犹乐,虽苦犹乐啊。


  (2003年2月16日,我们在回乡途中。)

   我们刚下乡那会儿,一到周末,贵阳市的各个报社各级组织络绎不绝地来采访我们,和我们开座谈会,听我们大谈革命理想豪情壮志,讲述我们如何过好“劳动关”、“思想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何等的峥嵘岁月啊!呵呵!说起来我们还是风光了好一阵子,大伙儿都挺把自己当英雄的。
   有时候周末家长同学来“探班”,就会给我们带来好吃的食物和肥皂。我们就带着他们到四周围的山上去采野果。那时候不时兴旅游,能到乡下玩一趟,看着连绵的山坡,蓝天白云下的牛群,红红的山楂一咕噜一咕噜地挂在枝头,是很惬意的事儿啊。


   那年的那个秋天在林场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沟,第一道井沿,每一块菜地的旁边,无处不留下我们的汗水和欢歌笑语。更有那种从我们心底涌出来的自豪感,简直就明明白白地写在了我们稚嫩的日渐晒得粗黑的脸上。

(2003年退休了的老知青寿庆霞说:我和徐丽芳就住这一间!)


   当时我们两个林场的知青合在一起还组织了好几场轰轰烈烈的大型文艺演出。排演了内容酷似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独幕歌剧《三月三》,讲的也是“农村妇女送请报给地下党”的故事。女中的邓玛琳演女主角,尚筑安演男主角,我演交通员。记得我穿上我的班主任送给我的一件旗袍剪了下半截的父母装,头上扎着一根独辫子,“枪声一响,我挽着一个掩护身份的竹蓝子倒退着出埸”,然后在二胡吱嘎嘎的伴奏下唱上一段“三月里,三月三,……”那后面的词咋就全忘掉了呢,才过去不到五十年啊!
   可叹好景不长,秋收的季节到来,生产队急需劳动力,我们四百来个知青在农场待了两个多月,除了少数留下,绝大部分就以“组”为单位,分到周围的生产队去了。

  (农民笑称“还乡团”回来了!我等答曰:不是来反攻倒算的啊!)


   那时提起下乡,大家都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的。几十年后再聚首,说起下乡的原因,像我这种去“干革命”的是大多数;思想单纯随大溜的也不少;也有少数被动员得不能不去只好去的;还有打定主意去“先当村长,再当社长……最后要当中央委员”的。最糊涂的是成绩还可以,出身红五类却为了“陪”好朋友,偷偷地背着老师家长下了户口跟着去的。
   总之,我们几百个知青的到来,给乌当埧的农民伯伯带去了几许新奇、几许快乐和日后几十年间说不尽的话题,此是后活容我慢慢道来。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