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政府的收入再分配 - 已回答 - 谷歌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0:47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罗小青
摘要: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除了履行好一般市场经
济国家政府的必要经济职能外,还要突出地履行四大经济职能,即保护职能、培育职
能、学习职能和创新职能,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赶超发达国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经济职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
度被普遍接受,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普及和交通手段的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呈加速发展态势。
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获得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好
处,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即带来了难
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是反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的缘故。客观而论,如果发
展中国家怕噎而废食,对全球化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这是不足取的;相反,发展中国家应该积
极投身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充分享受全球化好处的同时,又将其负面影响降
到最低,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政府肩负起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繁
重的职责,履行切合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经济职能。这些职能包括:

、保护职能
所谓保护职能,就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防止产业主导权
转移;保护本国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外部势力的掠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
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所决定的重要职能,它不是一种
封闭的、排斥外部经济联系的保护职能,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与世界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
经济发生广泛联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当保护职能。
1.保护产业安全
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目前有144个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
在wto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下,发展中国家从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全面开放,民族产
业安全问题因此变得十分突出,首先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
相差较大,在规模经济方面也落后于它们,外国商品的涌人将极大地冲击这些比较劣势产业,
威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是外资可能控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与市场。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特
别是跨国集团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处
于劣势,外资进入国内,有可能导致一些产业主导权转移,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独
立性。再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将加剧。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加速把传统产业、夕阳
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大都集中于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
资收益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问题严重,加工
工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妨碍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最后是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能
力下降。外资一般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发展战略,而不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重,其活动往
往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而且由于外资一般都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发展中国
家不能完全控制其活动,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
为了确保本国的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一
是按照国际惯例、WTO有关协议和各国实践,建立科学的产业保护机制。包括严格的保护程
序,客观的判断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执行组织。二是采取切实的产业保护措施。根
据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条款,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关税制度,建立不违
背WTO规则的非关税壁垒,实行特定商品的数量限制,提高货物出人境监管水平与效率等措
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三是提升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
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运用市场力量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改善民族企业组织状况,
提高产业整合度;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民族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政策行为提
高民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安全系数。四是制定科学的引进外资的策略,合理
引导外资的地区和产业流向,将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
升级换代。
2.保护经济资源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帝
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变相
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
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外援,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
发行为,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
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要增强民族经济的自主性,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
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
在发展中国家,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
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
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
移,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影响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
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
费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
往中,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
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人,并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
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
持续发展。
二、培育职能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培育职能,包括3个方面:一是培育市场职能,即促进市场发育,加速市
场体系形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培养人才职能,即大力发展教育,重视
人才培训,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职能,即努力培育和扶植新的
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3大培育职能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1.培育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
着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都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人
为垄断严重;市场主体缺乏或错位,即企业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国家缺乏真正的企业家;各生产
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欠缺或发展得不成熟,导致市场机能长期处于
无法运作的状态;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市场
规则不完善等。这种较低水平的市场发育状况很难支持和保证本国经济的高效和快速发展,
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
济的快速发展,达到赶超目标,就必须加速市场发育进程,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培育市场的职
能,包括明确市场主体、划定市场边界,通过构建市场主体立法体系,保持对市场主体待遇的公
平性,这是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秩序法的功能,
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政府法规,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长期固定的市场支
配力的形成和市场支配力的滥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此外,政府还可以
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纠正经济行为的外溢性、补充不完全市场、扩大竞争范围(即在公共部门和
政府管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维护竞争的公平性),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培育市场,建
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地发展和收益,排除体制障
碍。
2.培育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与劳动者素
质,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教育还是科技,都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不足是发展中
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善于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没有一
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没有成千上万的掌握现代技术的熟练劳动力,没有一批善于宏观管理和
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政府管理人才,就不能保护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发展中国家
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
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往往依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因为传统产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优
势,可实现静态比较利益,但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大力
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政府只有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
现代支柱产业,才能形成稳定的增长基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学习职能
经济全球化扩大与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夜郎自大、自我
封闭,而要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加强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吸取不同民族文
化的优点。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学习又具有特殊的涵义,这就是向先进的国
家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经商本领、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这是一个向
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国民(个人)自发的学习方式,一
是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发展中国家的后进性和实现赶超目标的任务决定了它们不能单纯采取
个人自发学习的方式,即要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方式,即要求政府履行特殊的组
织国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职能。与个人自发的学习相比,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推动向
发达国家学习的活动,目标明确,阻力小,影响大,能够减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时间和成本,以
较少的代价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政府的学习职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派员 即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及工人到国外参观访
问、留学、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使他们较快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本国工
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力量,并通过这些人回国后发挥扩散效应,加速学习进程。
2.技术引进即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口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等,把外国的先
进技术移植到国内,使更多国民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3.制度借鉴 即政府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整体功能,将先进国家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和管
理制度吸收进来,为我所用,从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水平的
提高。
4.信息传播 即通过各种知识和信息传播手段(包括书籍、广播、影视、通讯、学术交流
等),介绍先进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生产手段、信息网络、文化观念等,使众多的人了
解国外的技术、体制和文化,了解本国与他国的差距,从而引起观念的更新,增强加速本国经济
发展的紧迫感。
5.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 即政府在采取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的同时,鼓励个人自发学习
行为,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自费出国深造和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
四、创新职能
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近代发展特别是当
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发展就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谁
因循守旧,谁就落后,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
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强大,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伍。发达国家无一
不是通过创新才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发达国家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创新。
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创新的最大保护者,甚至是创新的诱导者和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
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不重视创新的作用,过分强调仿效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发展道路,把
着眼点放在营造发达国家当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上,充其量只是能做一个“好学生”,只能
沿着他们的足迹缓慢前进,不可能实现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
用较少的代价赶超发达国家,同样离不开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3个方面:一是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即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上把
握有利的发展机会。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
经济发展道路。二是战略上的创新。即在吸收先进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具
有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是技术上的创新。即在技术选择上跳过发达国家经历的某些环
节,直接选择最新技术,并转化为适用技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保护、诱导、推动创新方面具有
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政府才能有效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主
要任务是: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高科学
研究的针对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科技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培
养创新性人才,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政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政府行为包
括:成为管理创新的专门机构,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围绕
这一规划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高新技术产业
的投人;改变教育模式,推进知识创新与传播;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鼓励创新主体之
间的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
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国际间的创新合作,等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上述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突出与紧
迫。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政府也要履行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职能,一
是通过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来维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确保金融的稳定,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与收人分配的公平化;二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如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研究、交通
与通讯事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国土整治与水利事业、消防安全、公共信息业等;三是控制人
口增长,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作者: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福建泉州362011 责任编辑:吴绍中)



(第二篇)
试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吴 学 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为政府经济职能的确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而政
府失灵的存在,则对政府所能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发挥的职能提出了要求;政府不仅要作为直接的生产者参
与经济活动,而且要作间接的干预者影响经济发展,这一切都是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原则。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把充分发挥
政府的作用作为重要课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就
必须看到市场以及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对政府
的职能加以定位。
一、市场失灵为政府经济职能的确立提供了客观的
基础
第一,在市场机制完善的情况下发生的市场失灵不
利于经济的发展。这种市场失灵不是产生于市场制度的
不完善,而是产生于市场天生固有的功能局限。既然市
场机制无法全面解决问题,那么就不能单纯依靠它来解
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第二,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决定了市场
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有限性。市场制度不完善的程
度直接决定着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也就决定着
市场和政府所能扮演的角色及所发挥作用程度的大小。
众所周知,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很重要
的特征,也是经济不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决定了
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的有限性。正是由于市场的
不完善,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更重视政府的作用。
第三,发展中国家单靠市场无法打破现代化进程中的
一些制约条件。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广大的发展
中国家都属于后发展国家。因而他们的发展道路必然不同
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他们所面临的制约经济发展的条
件与现代化的先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要赶上发达国
家,就必须创造出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这种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可能靠市场的自发的积累,而
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强力推动。这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发展中
国家面临的市场和资源的特殊限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
排除反抗现代化的传统社会力量。
二、政府失灵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所产生的要求
事实表明,由于特殊利益的存在以及寻租行为,会
使政府的决策以及决策的贯彻偏离公共利益目标,因而
政府不一定能够克服市场失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
造成更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同时,对于发展
中国家来说,由于政府组织制度的天然缺陷,常常使其
做出不合理的决策或决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这就对政
府职能的确立产生了如下要求:
第一,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时,必须对政府调控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以确定是
否存在政府失灵。如果存在政府失灵,则必须对政府失
灵和市场失灵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然后做出选择。
如果由于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过程中所实施的调控政策,
导致了政府内在成本过快增长,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一
方面政府非生产性领域支出发生猛增,易陷入入不敷出
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为摆脱困境,政府必将强制
性分割、侵占市场剩余产品份额,使本已稀缺的生产性
资源被剥夺,进而导致生产性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
在政府弥补现时某些市场失灵问题后,常会派出生一些
将来爆发的、另外的经济问题,即政府外在成本。发
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政府的内在成本和外
在成本往往偏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确定政府的经
济职能时以降低政府运作成本为依据。
第二,在必须由政府调控的情况下,为了克服政府
失灵,使政府失灵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必须改革和
完善政府的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动作机制、监督机
制等。如果政府干预过度,扭曲市场机制,创造出了
可由各种利益集团(寻租者)通过非生产性寻租活动攫
取的超过市场竞争性收益率以上的收益(租金),一方
面为政府官员腐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寻租者无
需尽力从事生产性活动就能轻松获得超额收益。因此,
改革政府机构的组织、运作和监督机制,逐步界定清楚
政府与市场间的合理边界,尽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已
成确定政府经济职能的必然前提。
第三,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法制
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和服务的法制化,将公共政
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
优化政策的服务职能。另外,发展中国家更应通过立法
来严格划定政府活动的范围,使政府只能采取合理和适
度的方式来干预调节经济。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方式,
绝不能简单地替代或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要始终保
持与市场机制作用相一致的原则;要以服务导向代替传
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为市场和企业提
供服务、信息、协调社会秩序;要将传统的直接控制、
直接经营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利用法律手
段和经济杠杆,统筹规划,信息引导,为企业提供服
务和检查监督,使企业能够按市场提供的信息组织生
产,使企业获得充分的人事管理权、投资管理权、市
场营销权和收入分配权等生产经营自主权。
三、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一)政府的“生产”职能
1、创办国有企业。创办国有企业是政府实现政府
目的的一种手段,也是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
创办国有企业要以不损害市场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为原
则。政府创建国有企业处于不同的考虑,有的是从意识形
态上倾向于实行政府控制,有的则是出自更为实际的考虑。
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往往由于它既是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
务的经济单位,又是一个公共机构,经常受到有势力的局
部利益集团对它施加的压力,加之政府机关经营方式较为
繁琐,导致效率低下。相反,独立的企业则由于巨大的竞
争压力和破产威胁对它起督促作用,效率往往较高。因此,
国有企业要提高效率,不能一味地强调产权向私人或私人
集团转移,关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搞好管理,提高管
理效率。
2、政府的服务。①法律和体制。不管是哪一类经济
运行方式(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政府都必须制定明确的
原则,界定资产的使用权、所有权及转让的条件。规则越
明确,产权界定越清楚,交易成本就越低,就越有利于公
平竞争,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②信息与情报。政府有
比较优越的条件收集和传播某种信息,从而为生产者提供
较全的、有预测性和指导性的信息情报,保护消费者的利
益;另外,政府还可通过诸如检查度量,规定产品质
量、卫生、安全标准,规范市场交易等方式来保障人民的
利益,增进人民的福利。③教育和技术。教育、技术投资
和有形投资是齐头并进的。政府一方面要支持研究和开
发机构,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创造提高经
济效益、促进技术发展的环境。④运输、通讯、能源。
对这些部门的投资都属长期投资,投资大、收益慢,所
以私人投资缺乏,但在经济发展中,这些问题增长很
快,而且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在这一方面大有作
为,一旦建成可迅速降低成本,给经济发展创造机会。
⑤国防。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公共产品在消费中
无排他性,这就需要政府来“生产”,从而为经济发
展提供和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政府的调节职能
1、政府替代。市场缺损是指市场机制本身有缺陷,不
能正常工作,于是无法带来有效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由
于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或者由于市场信号扭曲、市场体系
不健全等原因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增加了资源的配
置成本。这时政府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依靠政府的力量
进行体制方面的变革即制度创新使市场不断完善;二是对
一些缺损的市场功能进行政府替代,即在资源配置上进行
数量调节与价格控制,并随着克服市场缺损的进度逐步缩
小数量调节与价格控制的范围。
2、政府矫正。垄断、外部效应都属于市场失灵,造
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针对垄断,政府往往采用价格补
贴、公共管制以及制定反垄断法等予以禁止或限制,从而
促进竞争。对外部效应,政府则一般通过环境保护政策来
矫正市场机制的局限,引导企业将产量减少到有效率的水
平。通常的做法是对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其数额正好等
于社会边际成本与个别边际成本的差额。
3、影响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常常不可同时兼得,为
提高经济效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应主要由市场机制调
节,为实现公平原则,政府又必须干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因为市场机制决定的资源配置格局并不能直接照顾经济效
率与收入公平两方面,而过分的收入不均会引起种种社会
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影响效率。通常政府主要应用
税收、转移支付、价格等手段来影响收入分配。
4、调节经济运行,创建稳定的宏观经济基础。市场
既是经济稳定的因素,又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市场
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又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其结果不仅会
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社会的震荡和痛苦,严重时还会破
坏市场过程而丧失效率。因此,由政府出面调节宏观经济
运行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很重要的事情。20世纪各国经
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可以为企
业创造一个适宜的宏观经济基础环境,从而促进生产效率
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所作所为不仅会
减少经济波动引起的社会成本,还有利于保持经济运行的
动态效率。需要强调的是,这一作用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
使经济能够适应国内外的干扰,并且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动
而调整,能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适当的推动力,并达到
社会公正和发展进步的目标。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着力点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积极财政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将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新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着力点?针对这些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13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财政政策转型凸显保经济增长调控意图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的影响正在不断加重加深。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具有重要意义。

  这位负责人指出,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顺时应势,及时主动做出的政策调整,体现了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原则。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财政宏观调控逐步实现了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由单一手段调控向运用组合工具调控转变,财政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要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着力加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国内需求;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着力促进企业出口和扩大投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积极支持就业,着力促进提高消费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增加农业、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切实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五方面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于以下五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

 四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下大力气抓好增收节支工作

  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以减税和增支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规范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偷骗税等违法活动。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努力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  0 2009-9-2 18:50:03 举报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的比重过低等,因此,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将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新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着力点?针对这些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13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财政政策转型凸显保经济增长调控意图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的影响正在不断加重加深。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具有重要意义。

  这位负责人指出,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顺时应势,及时主动做出的政策调整,体现了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原则。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财政宏观调控逐步实现了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由单一手段调控向运用组合工具调控转变,财政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要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着力加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国内需求;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着力促进企业出口和扩大投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积极支持就业,着力促进提高消费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增加农业、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切实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五方面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于以下五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

 四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下大力气抓好增收节支工作

  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以减税和增支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规范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偷骗税等违法活动。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努力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