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贸易大国 价格小弟 资源定价权困扰中国_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崛起 什么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7:47
本报记者 张慧丽
■中国已是世界第三货物贸易大国。然而,既是大买主又是大卖主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只是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
■由于缺乏国际市场定价权,稀土,这种中国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战略资源的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幅度下跌,以至于成了中国经济界的心头之痛。
国内钢铁和矿石进口企业的老总们终于不再紧缩眉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8月中旬,商务部在首届全国进口铁矿石供需见面会上,宣布了国际铁矿石价格暴跌的消息,一向牛气冲天的铁矿石再度转变成买方市场。这也为2005年初陷入被动的中国钢铁企业提供了一次重夺话语权的机会。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尽管目前铁矿石供需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进口铁矿石定价环节丧失话语权却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应在谈判中形成合力,掌握定价主导权。
与此同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例如我国的稀土资源,虽然占有世界95%的储量,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始终没有定价权。在中国已跃为世界第三货物贸易大国的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定价权的缺位,无论处于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中国都丧失了本应具有的话语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外厂商显失公平的价格。
尴尬稀土价格贱如泥
“我国是稀土出口大国,但是出口价格却不是由我们决定,而是对方说了算,我们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内某企业的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上世纪90年代曾流行过一句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稀土却只卖了个“土”价钱。中国是稀土的故乡,产量占世界的95%,储量、产量、销售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稀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每一亿元的稀土原料用于高科技产品中,可创造200亿元的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稀土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徐光宪介绍:“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稀土。”
就是这样一种有价值的原料,目前的境况却另人心痛:2004年,我国稀土产品出口5.49万吨,是1990年的9倍,而平均价格的降幅则达46%。在出口贸易中,基本上是国外商家提出什么价格,国内企业就接受什么价格。
如果说作为消费国,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还勉强能说过去的话,那么作为最大的稀土资源国,出现这种状况恐怕就不会让人感到轻松了。
悖论资源“获取力”薄弱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瓶颈效应日趋显现,战略性资源约束日益强化,虽然资源获取的全球视野已经打开,但对全球资源的“获取能力”较弱。
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却没有大宗原材料的国际定价话语权,要随时无奈承担国际市场投机涨价的风险。中国对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却没有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场竞争的“主场权”,对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影响大、但“影响力”薄弱。中国成为全球的加工、生产中心,主导了生产,但主导不了贸易,中国企业处于产业低中端加工生产环节,成为遭受境外企业、国际炒家两头夹击的“三明治”:一头是境外对中国外贸企业所需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战,一头是境外对国际市场和营销渠道的掌控。
我国是资源进口大国,在很多进口产品的价格上都不得不受制于拥有市场定价权的国家,这个问题在初级产品进口贸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2004年中国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增长幅度很大,从2002年—2004年,大豆、原木、纸浆、羊毛、棉花、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纸及纸板等加工程度较低的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进口价格也明显上涨,其中8种产品这3年中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从13%到99%不等,而铁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分别高达146%、154%和111%。2005年初,进口铁矿石价格的涨幅达到71.5%,但是我国钢铁企业也只能被迫接受。此外,像铜矿、锰矿砂等多种我国主要的进口产品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市场报》2005年08月26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