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大国的话语权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59:50

中国贸易大国的话语权尴尬   

 

● 张智新(北京)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日前透露,目前中国贸易出口总量排在德国、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三。根据测算,2007年将极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与中国外贸进出口额持续增相伴随的,是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而今年1至7月已达1368亿美元。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很可能世界第一。在2006年以前的五年里,中国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24.6%,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5%,进口年均增长24%,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也迅速由第六名上升到目前的第三名。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

  但是,贸易大国并非就是贸易强国。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尴尬,体现在外贸顺差主要依靠加工贸易而非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外资企业而非本土企业的自主营销,同时也体现在国际市场定价权和国际贸易话语权方面的无力。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钢产量比美、日、俄的总和还多,长期以来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受制于人。虽然自2005年来铁矿石进口商“抱团”参加过三次直接谈判,但迄今仍处于弱势地位,定价权仍掌控在日本、印度、澳洲等国巨头手中。

  更为明显的例子则是,作为稀土等初级资源和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中国也经常饱受贸易规则惩罚之苦,更是各种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者。过去是关税、配额、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传统贸易壁垒纷至沓来,近来则是质量、安全、环保、劳工等非关税技术壁垒层出不穷。中国这个出口“老大”动辄得咎,穷于应付,承受巨额损失是家常便饭。

政府须多有作为

  中国在全球市场定价权和世贸规则话语权方面的弱势,虽然是新兴贸易大国都面临的共同困境,但不能简单归咎于历史责任和发展时差。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却没有多少话语权,从主观原因看,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在埋头追求外贸总量的同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研究、普及和利用都没有得到同步高度重视;二是进出口市场主体规模小、数量多、人心散,虽然贸易总量较大,但无法形成贸易谈判的有效合力;三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尚缺乏良性协作和联动的机制,政治外交与商业贸易谈判没有形成呼应;四是有贸易无市场,国内没有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服务贸易的规范市场。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要全力争取世界贸易话语权,也需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多方入手,合作努力。

对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参与并推动双边、多边以及全球贸易谈判进程,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突出自身利益诉求,不再作世贸规则修订、制定的旁观者,而应成为主动参与者,争取成为有力主导者;

  通过法律和政策等手段,积极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推动其规模化集中或加强联手合作;

  同时,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推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实物、期货国际交易市场建设,争取价格权方面的主动。同时,主动促成政、商、学各界在世贸领域的沟通、协作,使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化。

商界学界齐努力

  对企业而言,在加大研发投入、追求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在同行及上下游产业之间应发展并强化积极健康的竞争合作关系,加强对国际贸易法规、政策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的学习和前瞻性研究,积极主动地通过联手谈判、集体诉讼、发动媒体舆论等方式应对危机、破除壁垒,更应像温州民营企业那样,主动联手包括国际权威研发和认证机构等在内的世贸话语强势方,通过合作加强对这些组织的参与渗透,从而为破除新贸易壁垒、争取未来主动权创造先机。

  而从事国际商法、国际政治等领域专业研究的学术界,则应走出书斋,同政、企联手,在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各领域现状、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贸易决策的依据,还应寻求积极参与甚至领导国际学术组织、贸易组织和研发机构,为争取中国的国际贸易话语权尽一己之力。

  从世贸大国到世贸强国,从贸易规则的“门外汉”到服从者再到话语主导权,中国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既然已经具备了不俗的贸易实力,那就应加强其他方面的整合,摆脱目前被动应付的尴尬局面,进而谋求应有的主动。

·作者系中国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