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赵彦春《杨振宁——使人昏昏?使人昭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5:08

评赵彦春《杨振宁——使人昏昏?使人昭昭?》

(2010-09-20 13:43:32)转载     铁冰_新浪博客 标签:

杂谈

分类: 铁氏剑法 【铁按:中国古代有过非常发达的科技成果,一千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何到了近代却阳痿了?换言之,近代科学为何没能在中国产生?这就是由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提出的举世闻名的“李约瑟难题”。几十年来已有无数中外人士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杨振宁也在6年前写过一篇《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认为《易经》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近代科学无法在中国产生。这一观点在当时已引起过国内学者们的热烈讨论,有赞成有反对,学术争鸣,本属当然。想不到事隔六年后,不知是不是吃饱了撑的的赵彦春教授还把它翻出来炒冷饭,自以为是地批驳一通。倒不是说杨振宁就不能批,但您批也得批得有点水平有点真知灼见不是。真是想不到,赵氏译诗水平还不赖,为何学识和见识竟如此差劲?】


杨振宁——使人昏昏?使人昭昭?


赵彦春


每每听人言及中西文化之差别,无外乎西方天人二分,中国天人合一之类。此种论调在学界、坊间流布甚广,进而发酵并衍生出中国无演绎思维、中国无科学等等,再后来方舟子等演绎出中医不是科学也就顺理成章了。目前尚有众多学者时时撰文,注解,阐发。真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凡此种种,是懵懂,是盲从,是自卑,是洋奴,还是故作雷人雷语以吸人眼球?或居其一或兼而有之?其实,就是此种论调也许还是拿来的呢——黑格尔考察过《易经》、《论语》,就曾认为中国哲学是没有思辨的!有黑格尔这位西方大哲释放模因,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打假英雄方舟子拷贝和传输,实在是符合“逻辑”的。


杨振宁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向国人传道授业,涉及科学、文化、文字诸多方面。本文旨不在诟病杨振宁,但《易经》、天人合一、科学关乎甚大,如果为顾及杨伯面子而保持沉默,必华夏罪人也。故而择要而略陈浅见矣。

杨振宁归纳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五种原因,照抄如下: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第四、第五两点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各论点可谓出语平淡,也许能够赢得听众赞许,但在下看来却是有点惊世骇俗了。这倒不是概括之宏阔、发明之精微而是概念之混乱、逻辑之羸弱、知识之贫乏。以上各点大家稍有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便可反思其伪。此处仅顺便拨正一至四点,而重点讨论最核心的一点,即第五点。

第一点,概念错位。出世与入世盖指佛家、道家、儒家之哲学态度。概而言之,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而就佛家而言,入世乃步入烦世;出世乃遁入空门。凡此种种何以换言之而转向“注重实际”与“注重抽象”的关系?【铁评:杨振宁说的入世,当是指儒家的入世,这就是实用主义的,亦即“注重实际”的。杨振宁说的出世,当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出世”,其实是指“非实用主义”。科学,当然不能只思考“这东西有没有用”。】

【赵评:1)这是杨振宁的意思吗?为何强解人意?2)我们谈论儒道释,是同一语境,为什么割裂语境把入世看做儒家的,而又说出世不是宗教意义,而实指“非实用主义”?3)“科学,当然不能只思考‘这东西有没有用’,是何逻辑关系?想支持杨振宁吗?可这已偏离杨振宁“注重抽象”的话题,违背了同一律。4)实用主义、实证主义恰恰是近代科学的特征,铁想以“非实用主义”支持杨振宁观点,不恰恰南辕北辙吗?】

【铁评:请你弄明白杨振宁所言“出世、入世”中的“世”是什么意思再来发书呆子之论。温馨提示:一个名词,难道只能含有你所理解的意思吗?】


第二点,事实颠倒。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其目的在于选拔官员,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并没有受到阻碍,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农学与工艺、医学、药学皆取得了卓越成就。按李约瑟的说法,中国的科学技术400年前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事实上,李约瑟恰恰认为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人才,他们将国家管理得井然有序,以便可以非常有效地发展科技,比如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科举制度既无害于古代科技,又如何会阻碍近代科学的萌芽?

【铁评:杨振宁的说法,稍具常识的人都不会反对——科举制度几乎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知识分子一门心思想着读书做官,以谋得出路,自然也就极少有人钻研科学和科学技术了。赵氏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事实,但他为了反对而反对,不惜偷换概念、移花接木(在后面却还好意思说杨振宁移花接木,面皮真厚):


杨振宁说科举制度是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之一,赵氏却以“(从隋朝到清朝)科学技术并没有受到阻碍”来指责杨振宁“事实颠倒”,可谓牛头不搭马嘴!赵氏不懂什么是“近代科学”倒也罢了,竟还发出“科举制度既无害于古代科技,又如何会阻碍近代科学的萌芽?”这种想当然的、无知小儿般的梦呓,真是令我们莫名惊诧。按这种弱智逻辑,我们岂不是可以说“封建帝制既然无害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如何会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甚至连赵氏以“(我国近代以前)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农学与工艺、医学、药学皆取得了卓越成就”作为“科学技术并没有受到阻碍”的证据,也是非常幼稚的。照这种幼儿逻辑,在“十年浩劫”期间我国在科学上也取得了一些很不错的成就,是不是可以说“十年浩劫”并没有阻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科举制度之妨碍”并非杨振宁独创的见解。这恰恰是李约瑟本人的原创见解。李约瑟自己也曾试图回答过“李约瑟难题”,他给出的答案里就包含了这一点:

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赵氏要批评杨振宁,应该连李约瑟一起批评才对。但他竟然说“李约瑟恰恰认为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人才,他们将国家管理得井然有序,以便可以非常有效地发展科技”,真不知赵氏是否真的读过李约瑟的著作。】

【赵评:大家可以看看铁冰开头处的按语:“中国古代有过非常发达的科技成果,一千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这与其认为科举制度阻碍科技发展的论点不是自相矛盾吗?科举制度既然如此负面、消极,中国古代科技还怎么“非常发达”且“一千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呢?铁所谓的“弱智逻辑”、“牛头不对马嘴”之类的污言秽语皆可返诸自身吧。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解蔽,如果认同常识或屈从意识形态,科学还如何进步?科举制度到底如何评价还有史家已多有论证,大家还可进一步求索。若感性地把科举制度与阻碍近代科学萌芽扯到一起,是很值得讨论的。构想因果关系有多种可能性:此因非此果;此因是此果;多因致此果;此因致多果。在“科举制度”与“阻碍近代科技的萌芽”无疑是过于武断了。(铁注:划线的这句是赵氏后来加上去的,估计是看了我下面的批驳之后,赶紧为自己补充一些看似站得住脚的语句)

【铁评:人家明明是说科举制度妨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这个赵氏还一再拿我国古代科技如何如何发达来为科举制度辩护,这不是弱智逻辑又是什么?这样的逻辑水平还配说我自相矛盾?!

补充批驳(针对赵氏补加的划线部分语句):人家李约瑟同学都已经很清楚地指出了我国科举制度之所以妨碍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学子“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你要反对就应该具体地反驳之,从具体方面指出人家“把科举制度与近代科学扯在一起”有哪一点不对,你扯“因果关系之构成”这种空话有何意义?无论是杨还是李,都只把“科举制度”当作“阻碍近代科学诞生”的原因之一,你以为就你懂“多因致此果”?】


第三点,移花接木。把科技看作“奇技淫巧”,当指鸦片战争时期有关于改革与保守的争议。以魏源为首的改革派看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顽固派却认为西方那船坚炮利只不过是“奇技淫巧”,不足效法。此乃政见分歧,何以得出中国文化轻视科学技术之普遍性结论?

【铁评:经典的有赵氏特色的扯皮。不讨论实质问题,却抓住鸡毛蒜皮来说事,到底是谁在移花接木?

1,古代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杨说的“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

2,古人没有直接说过“科技是奇技淫巧”这句话,不等于他们没有这样的观念。

3,“政见分歧”难道就不是观念分歧?

4,在魏源的时代,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的“开明派”意见占绝对劣势,“顽固派”占绝对优势,这不正好说明“科技是奇技淫巧”这一观念是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吗?如果不是来自传统,“顽固派”怎么可能说出这么一种意见?莫非人的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赵评:何为扯皮?何为鸡毛蒜皮,何为移花接木?1)古代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却非常发达,且遥遥领先,岂不怪事?2)有这样的观念又如何?观念分歧又如何,问题是论证不能以偏概全。3)“顽固派”占绝对优势就说明“科技是奇技淫巧”且是传统观念吗?“四大发明”也是奇技淫巧吧?“天工开物”也是奇技淫巧吧?“九章算术”也是奇技淫巧吧?“本草纲目”也是奇技淫巧吧?】

【铁评:1)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偏重于实用性的技术,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捣鼓出来来的,与统治者的重视无关。昏昏然的赵氏的诘问既无知又可笑。2)有本事就举出“古代统治者重视科学技术”或“古代文化不轻视科学技术”的证据来,扯那么多废话干嘛?3)“四大发明”是不是奇技淫巧,跟古人是否认为“四大发明”是奇技淫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后一个问题,你像输红了眼的赌徒那样抓着朕连声质问有什么用?要问就问古人去!4)朕倒是要点拨你一下:没错,赵氏列出的这些东西在古人眼里都是奇技淫巧,否则,何来“中国人用罗盘来看风水,西洋人用来航海;中国人用火药来做鞭炮,西洋人用来祖做枪炮”之说?】

第四点,偏执一端。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推演法,并以《易经》之“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来概括归纳法的来源,认为这就是贯穿《易经》的精神,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这实在是不懂《易经》嘢!河图洛书、“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所言者何,难道不是自上而下的演绎表征吗?说中华文化没有推演法似乎过于武断了,墨子的“以类取,以类予”不是归纳和推演吗?而“以类度类”不正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吗?此后的《九章算术》则更是详尽的阐发与论证。再说,演绎与归纳是可以分割的吗?恩格斯教导我们:“归纳和演绎,……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这也算是中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了。

【铁评:即使先秦时期我国古人有过一些推演法思想,但后来并没有得到发展与发扬,这也就等于没有。为什么没能得以发展与发扬?正是被中国文化传统(独尊儒术之后)所压制了。杨振宁说“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并无大误。】

赵评:并无大误不是误?我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恩格斯也说得很清楚了。所谓并无大误实乃大误。《易经》是象、数、理的体系,本身就是演绎的。“独尊儒术”问题很大,一其说法本身源于班固杜撰;二说中国文化传统是独尊儒术就更麻烦了,与中国史实明显不符。比如,大梁皇帝把佛教奉为国教,唐朝有七位皇帝大兴佛教,李煜信佛竟至于入迷误国。而道教呢,就是在重儒术的汉朝道家也很盛行,唐朝道教就很兴盛,宋朝皇帝多信道教,宋徽宗竟名“道君皇帝”,而明朝16皇帝除崇祯之外皆迷道教

【铁评:枝节问题,纠缠无益。】

以上四点一笔带过,有兴趣者可以深究。以下我们就要切磋切磋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了。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作为引子,我们想问:天人合一与科学是否构成矛盾,即是否有天人合一就不能有科学,有科学就不能有天人合一?何以推导?证据何在?

好,言归正传!难道西方不是天人合一?中国、古印度、古希腊无不是天人合一!前几年听人说“人是小宇宙”,觉得形象,可就是找不到出处。没想到这竟是德谟克利特语录:“Anthropos mikros kosmos”

【铁评:人家讲的是近代科学,赵氏却在“中国、古印度、古希腊无不是天人合一”上大扯其皮。赵氏根本不懂:虽然古代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具有许多共同点(例如都具有“天人合一”之类的思想,又如东方有五行学说,西方类似地也有四元素学说),但是,西方正是抛弃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才使近代科学得以诞生。】

【赵评:既然讲的是近代科学,为何还讲“天人合一”、科举制度等等?西方正是抛弃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才使近代科学得以诞生,这可是天大的笑话了。谁抛弃的,什么时候抛弃的?当下的全息论不正是天人合一的吗?《增长的极限》不是西方科学家天人合一的宣言吗?】

【铁评:1)因为“天人合一”、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2)简言之,近代科学诞生之际,抛弃了。谁?科学家们。3)哈哈哈哈哈,竟然把“全息论”这种货色当作科学理论!4)《增长的极限》讲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认为“全球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出路,这居然也能被赵氏与“天人合一”扯上关系!天知道他这个“天”指的是什么!】


我们中国是伏羲一画开天,万物归一。《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西方亦是道生万物呢。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由道而生”(All things come to pas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Logos),“道通万物”(Logos is common to all)。中国的“有生于无”与西方的“ex nihiloout of nothing,出于无)、“ex Deoout of God,出于上帝)也是不谋而合的。“Deo”(上帝)与“Word”(道,词,语言)看似有别,实乃一体,至少但在表征世界本原上是统一的,换言之,“ex Deo”就是“ex Word”。有《约翰福音》为证:“泰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即上帝”(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中西文化在表征上也许不无差别,其本体论却是统一的。【铁评:毫无意义的一通扯皮,节外生枝正是赵氏的专长】

赵评:溯本清源、文史贯通,文献考据,竟是毫无意义的一通扯皮、节外生枝!】


既然是道生万物,为什么不能把人世间与自然界合到一起呢?难道人体内没有物理、化学吗?要说人与自然能否合一,最明显的例子当属赫拉克利特了。其“斗争” 类似于中国的“阴阳互斥”,它贯穿自然与人伦,后经黑格尔阐发,为马克思所继承,又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不也是天人合一的例子吗?杨振宁先生是搞物理的,那物理的physics本身就是一例。该词源于希腊语的physis,其印欧语词根是*bhu,在拉丁语中表现为fui,相当于英语的be becomecome into beingfui在拉丁语中又讹化为nascor, natus, natura,到了英语便是容“自然”与“人性”为一体的nature了。以此可见,physis既表自然亦表人性;自然、人性,其理一也。【铁评:毫无意义的一通扯皮,节外生枝正是赵氏的专长】

赵评:溯本清源、文史贯通,文献考据,竟是毫无意义的一通扯皮、节外生枝!】

杨振宁可能会说其所谓的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那么伽利略不是实验科学的先祖吗?他的科学如他所言却是“思上帝之所思”(think after God’s thought),其精神正是天人合一的,自上而下的。

【铁评:

1,近代科学包含四项内容:理性、怀疑、逻辑、实证。这都是与“天人合一”格格不入的。

2,“思上帝之所思”是开普勒的话,不是伽利略的。

3,信教、信上帝就是“天人合一”?把“思上帝之所思”当作“天人合一”思想,可笑至极。西方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近代的西方科学家们都不可避免具有宗教信仰。能够突破宗教思想的禁锢而获得科学探索的成功,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4,把科学家的只言片语当作其本人的哲学或科学观点,非常幼稚。伽利略还曾经向罗马教廷“认罪”,说自己支持日心说是错误的呢!】

【赵评:1)为何如此断言近代科学包含四项内容都是与“天人合一”格格不入的?又如何证明?2)“思上帝之所思”是时代的关键词,很多人都说过。耶稣会的科学活动更是举世闻名!3)《圣经》说的就是道生万物、道成肉身,而基督教经费罗的努力又与希腊哲学融合了,从根本上就是天人合一的。划时代的科学巨星牛顿、爱因斯坦没有突破宗教思想的禁锢而获得科学探索的成功,难道就可卑吗?4)谁说科学家的箴言是只言片语?那是科学家爱的座右铭,甚至是时代精神!伽利略的“认罪”是有语境的,不可割裂语境而返诸那个时代,更不可以偏概全。

【铁评:呵呵呵……朽木难雕也!待朕把笑破了的肚皮缝好再来谆谆教诲你吧。

1,先说牛同学与爱同学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研究之关系问题。老牛的确信基督教,但赵氏凭什么说他“没突破”宗教思想的禁锢而获得科学成就?难道赵氏不知道,牛顿在50岁前后开始一头扎进了上帝的怀抱,钻研神学,后半生漫长的35年里毫无科学作为?至于爱因斯坦,该同学根本就没有宗教信仰。“爱因斯坦信教”是一个流传了五六十年的谣言,老爱生前都亲自辟过谣。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也只有那些愚不可及的人才会人云亦云地相信这个谣言。
只要好好读一读《爱因斯坦文集》,就知道老爱信不信教了。建议赵氏多读点书,这样才可能使自己不昏昏或少些昏昏,免得误人子弟。

2,“很多人说过”并不等于伽利略说过,赵氏如果找不到老
伽说过“思上帝之所思”此话的证据,就得承认自己是信口开河。

3,修正一下我前面的话:在
理性、怀疑、逻辑、实证四个项目中,除了还讲点逻辑外,“天人合一”跟其他三项都不沾边。“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哲学思想,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这就只好不讲实证,无法实证也就只好不去怀疑,因此也就不是理性的。

当然,天人合一并不是说天即是人、人即是天,而是说原理的统一性。要说分,中国哲学也绝不是天人含混的,只是当分则分,当合则合罢了,或者说只是着重点不同罢了。子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公孙龙强调“离尖白”是分;惠施着眼“合同异”是合。

天人合一非我中华所专,此乃宇宙之至理,亦是人类智慧之高度概括。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间奥妙,岂能一言道尽!【铁评:文人叫起口号来,真是又可笑又可怜。】

【赵评:口号在哪里?又如何“真是又可笑又可怜”?违背自然法则必受到自然的惩罚,这都是常识了!】

【铁评:谁说“天人合一”是宇宙至理?即使是,又何以见得“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杨振宁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923日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