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影响力10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0:25

2010 影响力10部书

——本报读书版、人民网读书频道联合推荐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8日   20 版) 人民日报读书版与人民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的“2010年影响力10部书”评荐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网上投票与专家推荐,已经落下帷幕,最终入选的10部图书在本版予以公布。

  面对一年数目巨大的新书,评荐活动显得异常浩繁,遗珠之憾也在所难免。考量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与品质趣味,看其是否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否具有较强的文本创造、创新能力,是我们恪守的重要标准。

  希望我们的评荐活动,能够向社会推出一些优秀作品,使它们既能为读者提供一方任思想散步的天地,也为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留下文明潜行的标记。

  ——编者

           

  《七个怎么看》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深入浅出地回答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已成为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2010年的《七个怎么看》回应民众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的利益关切,聚焦于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根源,阐述了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对策。

  理论和政策的表达绝不能高高在上、枯燥沉闷,理论和政策来自于生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它也必须从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中获得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直接的表述方式,它应该是普通公民看得懂、用得着的,是有温度、有活力的,它不是在传达什么,而是“面对面”的恳切交流。

  《七个怎么看》对问题的回答准确、透彻,具有说服力。逐步解决这七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立志要让读者受苦”的党八股文风至今尚未绝迹,而这本书的清新质朴、平易求实便显得难能可贵。               

  点评:李敬泽

  《白雪乌鸦》

  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在中国作家近年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这部作品取材于1910年哈尔滨特大鼠疫的真实历史,仅这一选材本身即表现出迟子建作为一名成熟作家的过人胆识与勇敢。

  这是一部气氛压抑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不仅那场几乎早已被遗忘的特大瘟疫重现纸上,而且,无数卑微鲜活的生命也在作家质感温润不疾不徐的描述中再次浮现,并最终谱写出一曲哀伤悲悯的宣叙长调。

  这是一部直面人性阴霾与明媚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绵长的耐力、纤细的笔触细细钩沉大灾语境中每个卑微生命内心深处的颤栗与悸动,使今天的读者重历一段破碎不堪的惊心动魄,重睹一幕绝望的山呼海啸,并以此凸现一个真正的作家有别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之处。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一个愿意且有心胸将灾难和人性重新纳入文学视野的民族才可能是一个更有希望的民族。

  点评:黄集伟

  《时间的故事》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翁贝托·艾柯、贡布里希等著,刘研、袁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时间的故事》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图文作品集。其英文原版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之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和英国皇家天文台共同举办的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展览兼新千年庆祝活动。英国人曾经的海上霸权与精确计时密不可分,而格林威治子午线在1884年成为世界本初子午线,则是这一霸权的重要象征。基于这种历史情愫,英国方面对此次展览可谓尽心尽力:征集的展品涉及16个国家,上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和许多私人藏品。被邀请参与本书的撰稿者也多是来自世界各地之著名教育、研究和收藏机构的专家。同样高水平的展览,恐怕要等到下一个千年的前夕,才有望再现。

  《时间的故事》收纳了400多幅彩图及说明,以及大量专题文章。这些彩图表现了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许多与时间有关的重要器物和画面,很多图片非常罕见,颇具价值。这些文章探讨了人对时间的感知,以及各个文明对待时间的方式。所有这些内容都分配在“时间的创造”、“时间的度量”、“时间的表现”、“时间的体验”、“时间的终结”这五个分章标题下,它们几乎穷尽了我们所能想到的关于时间的各种话题。未来或许会有另一个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著书立说,加深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但就全面性而言,相信这部图文集能够使大多数对时间问题着迷的朋友感到满足。

  点评:孙绍振

  《你在高原》

  张炜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接触《你在高原》的瞬间掠过心头的是震惊。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张炜能够潜心20年去完成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奇迹。这个选择原本也是一种拒绝,它与艳俗的世界划开了一条界限。与其说这是张炜的耐心,毋宁说这是张炜坚韧的文学精神。许多年以来,张炜一直坚持理想主义的文学精神,在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中安之若素。不然我们就不能看到《你在高原》中张炜疾步而从容的脚步。对张炜而言,这既是一个夙愿,也是一种文学实践。

  用20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夙愿或文学实践,几乎是一种“赌博”,他要同许多方面博弈,包括他自己。有人担心读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读完。我想那倒大可不必。古往今来,“高山流水觅知音”者大有人在。《你在高原》是这个时代文学精神的顽强坚持,是这个时代文学精神决不妥协的宣言。我们应该向这部作品致敬。     

  点评:孟繁华

  《纯真博物馆》

  奥尔罕·帕慕克著,陈竹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帕慕克的第8本小说,与以前的作品不同,这回选择了爱情。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抛弃令人欣羡的门当户对的婚姻,爱上贫穷人家少女——这个老套故事后来却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但《纯真博物馆》并非一般意义的“爱情小说”。在这里,“博物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词。它既是小说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行动、作家写作的动机,也可以看作对它使用的艺术方法的提示。凯末尔为着让“幸福的瞬间”永恒而收集物件,帕慕克也为留存那已逝或将逝的事物而收集、呈现细节。这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写作:在对“物件”的关注中,将虚构转化为“历史真实”,以挽留、重建一种文化。这样,书中每一场景便有了确定的年代日期,作家作为人物进入小说,而且以历史书的写作编纂方式,附上了地图和人名索引。特别是为人物精心却不落痕迹地设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斯坦布尔城市风貌的活动背景,加深了故事中各阶层人物的心理、感情状态和行为方式特定的社会变革、文化冲突的内涵。这显示了帕慕克写作的文化见证的宏大意图。

  正如书中所说,“物件”(扩大也可以说是“博物馆”)是缓解不安、给予安慰、保存幸福所凭借的力量。但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让物件与具体情境剥离的结果。帕慕克细致、温情、人性关切的语调中所深藏的不安和忧伤,部分可能来自对这一难以逆转的事实的感知。       

  点评:洪子诚

  《传奇黄永玉》

  李辉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传奇黄永玉》是一部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写作手法独特的人物传记,也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优秀的文化名人传记。传主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传奇”人物,在于他早年备尝艰辛的飘泊生涯,在于他40年代在版画创作上的崭露头角以及随之而受到的“左”的可怕批判,在于他与沈从文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沈从文所作的出色评点,在于他70年代在“猫头鹰黑画”事件中所蒙受的奇冤,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他在绘画上的不断创新和文学创作上的异军突起……传主的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真诚坦率、特立独行等等,在《传奇黄永玉》中不时有细腻生动的表现。读《传奇黄永玉》,一个童心不泯、调皮可爱的湘西小老头,跃然纸上。

  显而易见,李辉是为黄永玉先生作传的不二人选。这不仅因为他与传主是忘年交,更重要的是他对传主所处的时代有较深入的把握、对传主的个性有较真切的认知。时代的风云变幻,构成了这部传记的真实背景。历史是严酷的,有时甚至是荒诞的,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作者在这部传记中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这种复杂曲折,尽可能发掘传主不为人知的史实及其身处逆境而不随波逐流的可贵精神和品格,从而凸现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追求。作者擅长史料爬梳,文笔又甚为了得,这就避免了不少人物传记或文采尚好却流于空疏,或材料出新却未免枯燥的不足,而双美兼具了。               

  点评:陈子善

  《庄子的快活》

  王蒙著,中华书局出版

  一部《庄子》,既是哲学的,又是人生的、政治的、经济的,而更是文学的。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其文学价值高于诸子之上。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故,窃以为应当更多从文学角度解读《庄子》。文学者,并非仅指文采章句,其本质乃是人的生存状态、人情事理,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惊奇感觉。

  王蒙便是如此读庄解庄。《庄子的快活》以对《庄子·外篇》的解读来展开,有原文、串讲(转述)、议论发挥3部分,重点则落在议论发挥部分。作者将对《庄子》的解读与对中华文化传统、当下世态人心的观察思考融于一起,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写作体验融于一起,沉潜咀嚼,吐唾重塑而成。全书纵横上下古今,思想自由开放,意绪绵延不绝,话语幽默活泼,颇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而又完全是王蒙式的讲述。这是王蒙与庄周的共舞。抑或说,作者是借庄周酒杯浇心中块垒,进而实现与庄周的人生、情感、智慧的共舞。这并非凌空蹈虚,乃是以双足踏歌而舞,一足立于庄周情境,一足立于现实生活。这种共舞让我们较深刻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及其现实意义。       

  点评:聂震宁

  《1Q84》

  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出版

  《1Q84》是向乔治·奥威尔《1984》致敬的书,更是一部继续奥威尔的思考的书。《1Q84》写的恰恰是1984年的事——当大家还在庆幸就整个世界而言,奥威尔的预言终未实现,村上春树却指出其实那时它已经变成“1Q84”了,尽管此种置换令人难以察觉。而对于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村上春树笔下的“1Q84”与奥威尔的“1984”无疑具有同等性质。在《1984》里,象征体制的“老大哥”制造了愚民;在《1Q84》里,象征迷狂信仰的“小小人”制造邪教教主,它们比邪教教主更有势力。

  与村上春树早期充满飘忽、缠绵的世纪末情绪的《挪威的森林》等有所不同,《1Q84》分量很重,是难得的有所担当的作品。同时也很好看,真正称得上“引人入胜”。这是一部纯文学作品,有着重大主题,却也可以当作犯罪小说、言情小说或幻想小说来看,正如作者所说,它是“综合小说”。在2010年中国图书市场,像《1Q84》这样集“纯文学”、“深刻”与“畅销”于一身的作品并不多见。           

  点评:止  庵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菲利普·津巴多著,孙佩妏、陈雅馨译,三联书店出版

  1971年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因为局面失控,发生了流血暴力等情况而不得不中途停止。将近40年过去,对于这个实验评价尽管莫衷一是,但是它在国际心理学界毫无疑问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是该实验的主持人菲利普·津巴多首次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

  实验是招募一群志愿者(都是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在一个封闭的模拟监狱环境中,一部分人扮演囚徒,另一部分人扮演狱警。这个原定两周的实验虽然中途停止,但是已经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本书的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就明确传达了这样的观点:不合理的制度会让好人变成恶魔。这里“变成”一词其实更应该这样理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天使和恶魔的成分,但不合理的制度会将“恶魔”成分激发,而合理的制度则会激发“天使”成分。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故事曾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最新的影片是2010年上映的故事片《叛狱风云》,它在相当程度上重现了当年的实验。       

  点评:江晓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著,温洽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生于英国的史景迁,近年来以明清史研究颇受瞩目,所写之史书风行于书肆,却也引发像历史还是像小说之争议。但不妨用另一位学者的话去想这个问题:“历史本身是不是文学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写历史必须要有文学的才华。”

  史景迁写张岱,用的是论述与引文杂糅的方式,但竟然构成了另一种文字天成,不能不佩服他的“附身”能力。除了史料的爬梳,它给人更强烈的印象是,作者在用生命体会一位晚明文人的生命情境。即使我们在张岱的文字中,对他曾经票戏、造灯、制茶、赏雪等浮华一面有所领略,也还是需要一位史景迁式的史学家,把张岱文字背后的景致挪到前景上来,重新剪裁成一个个人生断面,从而看到那些追忆美好过往之文字背后苍凉的底色。

  张岱曾为明朝之逝去抗争过,在名节与现实之中做过权衡,最后选择了隐居著书。他最锦绣的文字作于明亡之后,自序“是遥想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虽是忏悔,却字字珠玑,用情至深。不妨认为,正是这情深我执,才终释放出一场中国文化的璀璨烟花,成就一个千百年不衰的文化勾魂人。       

  点评: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