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拍马”常得好处之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15:47:45

    “溜须”一词源于宋朝名相寇准。宋朝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颇得皇帝赏识,于是被封为副宰相。而寇准是宰相,高了丁渭一个官阶,他对寇准自然不敢怠慢。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寇准的胡须小心顺下,并将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像,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拍马”一词,则起源于元朝。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什么“鬃长毛亮”,什么“追风赶月”,什么“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后来,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溜须”与“拍马”二者尽管动作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才合成了“溜须拍马”,形成了独特的一种人际关系现象。一般人看来,溜须拍马行为,让人们所不齿,似乎那都是些小人们下三烂的所为。更有一种观点认为,溜须拍马者很可能就是告密者,故而人们常常惟恐避之不及,至于日常行事,就更是极力躲开,担心溜须拍马的人一转头就向自己的上级当作溜须拍马的本钱向当权者汇报。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行为还是有不少人津津乐道、勇于实施的;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人在江湖,不得不为之。可以说,“溜须拍马”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官场,几乎随时都能够听到下对上的吹捧、奉承。明朝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撰《永乐大典》,被称为大明奇才。相传,永乐皇帝有一天突然对解缙说:“你知道昨夜宫中有喜事吗?你就此吟首诗吧!”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产,便吟出一句: “君王昨夜降金龙,”把皇子喻为“金龙”,本是吉语。岂料永乐皇帝却说:“生的是个女孩。”解缙眼珠一转,马上续道:“化作嫦娥下九重。”通过一个“化”字,将生男改为生女,可谓巧妙自然,天衣无缝。永乐皇帝本是借此题为难解缙,于是故意叹口气说:“可惜刚出生便告夭折。”解缙早有准备,脱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皇帝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解缙转口又吟:“翻身跳入水晶宫。”这场君臣对话,充分表现了解缙出口成章,应付自如,正因为如此,才使避讳之语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释。换个角度看,解缙把皇帝的龙种、男、女、活、死等皆说得与凡人不同,真可谓是拍马到了位。


    有人说,溜须拍马的背后是忽悠、是糊弄。其实真实的情况,未必都是如此。有些时候,有些环境,或让人不得已而为之,或潜移默化渐渐接受之。比如说,没有人希望自己被糊弄,但未必自己不去糊弄别人。通常,在权力结构中,大权力要求小权力“如实报告”,而小权力总是向大权力“不报实情”,毕竟报喜不报忧要稳妥许多。由此,容易得出一种其实很不靠谱的结论,以为都是“小鬼难缠”。然而,所有的权力都在进行这种要实情和不提供实情的双头活动,情况不过是“上下交相怨”和“上下交相愚”叠加。何况,要求实情的一方,也未必就是要将实情告之于公众,仅是无论让自己心中有底罢了。


    站在溜须拍马者角度看,传统观念对溜须拍马者的评价似乎有不公之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广义人生观来说,溜须拍马与正直诚实都是一种活法,只是处世的原则不同而已。何况,不论哪一种人生,他们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环境,风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并不是说正直诚实者就始终正直,溜须拍马者就一概拍马,有的时候,正直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免不了偶尔要拍一下领导,因为谁都不在真空中生存;而溜须拍马者偶尔也可能顶撞一下领导,因为他们懂得,该耍性子的时候就得耍一耍。所不同的仅仅是,正直的人不擅长拍马,而习惯于直来直去,溜须拍马的人不擅长直白,却习惯于溜须拍马罢了。


    这也就是说,溜须拍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情况下,正直的人因为骨气而不屑,诚实的人因为求真而不愿,即使是惯于拍马之人也未必都是心甘情愿,或许他们也可能拍的时候需要脸上堆满笑意,而心里却早长上了钉子,生了恨意。毕竟,拍马离马蹄子太近,最容易被马踢着的人就是他。所以,比较而言,溜须拍马者不得不活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既要拍得上司舒坦,又不能在上司面前露出破绽,或拍上了马脚,否则会被上司感觉有让人耍骗的意思,溜须拍马者不仅要关照上司的眼睛,还得平衡周围各方面的关系。这样看来,溜须拍马者倒是一个绝顶聪明、又绝顶辛苦的人。

    说溜须拍马难,不仅难在委屈自己,关键还难在要不断地寻求溜须拍马的创新上。过去在上司面前说几句上司喜欢听的话,上司可能就舒服了,可要是老就那么几下子就不管用了,还得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溜须拍马的知识和本领,掌握现代溜须拍马的科技技术,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多难啊。当然,对溜须拍马是很挺累人的活儿,喜好这口的领导自然也十分清楚,所以经常施舍他们一点儿小恩小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什么有些领导喜欢听话的人?因为他们能够理解领导的真正意图!领导让你干一件事情,表面上看好像不合常理,但他真正的意图可能是:1、你先当红脸,他去当白脸,这样才能解决问题;2、让你试探一下,以便确定下一步计划;3、声东击西,为另一件事做准备;4、拖着对方,等待好时机。类似这样的情况,如果你不具备充分理解领导意图的能力,而是和领导去较真或非要按着自己的思路去办,这样的人领导怎么敢重用呢?相反那些百分之百执行领导意图的人,才是真正为下一步成功做准备的人。


    为什么有些领导喜欢围着他转的人?因为这样领导才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你,分析判断你,因此你也就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一般来说,领导并不喜欢搬弄是非而打小报告的人,他们喜欢有思想、会分析、嘴巴紧的人。因此领导会经常找这些人来了解单位内部的情况,他们自然也就多了与领导接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会喜欢使用不太熟悉、不好驾驭的人。一定程度上说,领导对你的熟悉与了解是高升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许,吃五谷杂粮养百样人。笔者就是位学不会溜须拍马之人,愚笨木讷,确属朽木难雕之类。所以,常常有机会抓不住、有机遇也错过。我总是牢记:古有赵高善于拍马,误导秦王,执掌大权,杀了好多文人志士,秦国走向衰败,与之溜须拍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使是后来的N个朝代,也多因存在过多的溜须拍马之人,阻碍了国事昌盛,使天下黎民备受折磨,其罪罄竹难书。


    如今,有些人把溜须拍马当做自己的“杀手锏”、当成自己的“护身符”。他们不惜用假话当真心,用欺上瞒下当手段,无疑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避而远之,群起攻之。在我看来,溜须拍马的人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赵高拍马,下场如何?和珅善于拍马,下场又如何?林彪善于拍马,喊出了“万岁万岁万万岁”,其结果还是一无所有,死于非命,直令后人唾骂。

  哪怕溜须拍马确实能使人一时间春风得意,但也有老马失蹄之时。与其成天谨小慎微,胆战心惊,何不坦坦荡荡,安安稳稳?就让那些溜须拍马之人尽情去拍,我们在这里笑看他们的最后结局:不是在拍马中狂妄,就是在拍马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