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人大会 从湘潭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窥探政府执政能力 - 湘潭 - 红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4:11

又到一年人大会 从湘潭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窥探政府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 工作报告, 政府, 窥探, 湘潭市 湘潭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长 吴奇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是经受各方面严峻挑战和考验的一年,也是大有作为、大有收获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推进富民强市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出台系列抗风险、保增长措施,经济逆势上行取得超过预期的成效。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趋利避害,科学应对,把保增长的重点放在保企业增效、保财政增长、保居民增收上,将2009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果断实施保增长“百千工程”,适时出台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充分发挥300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效应,开展“温暖2009•金融系统在行动”,落实房地产“稳市”政策,全力打造战略引资平台,激活有效需求,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734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数,下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增长48.7%,增速创五年来新高。财政收入在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8.1亿元,增长19.1%。
  过去一年,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次产业协调较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有效推进,工业增长质量提高,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20.6%。湘钢、湘机、江南、江麓技改加速推进,全创科技一期和旭宁科技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风电装备形成整机500台产能规模,全市技改投资达250亿元,增长73.7%。四大战略产业实现产值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55%。强化政策引导,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年内新增产值过亿元中小企业33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达22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2.7%,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4.7%。工业园区领跑经济发展,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4%,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巩固提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22.5万亩,总产量达150万吨,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均居全省前列;湘潭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生猪出栏560.4万头,增长4.5%;湘潭县、湘乡市生猪出栏和外调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粮食、生猪、竹木、湘莲四大主导产业贸工农产值突破200亿元。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增长10.4%。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九华工业现代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等15个重点物流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10家企业通过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定。城乡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2亿元,增长19.6%。着力打造核心商务圈,单体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全省最大购物中心——建设路口步步高购物广场竣工开业;启动13家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质;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网点达396个,新增消费额2亿元。成功举办“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和“中国(湘潭)红色旅游论坛”,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3.7%。湘乡东山学校旧址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撤消市区湘江一、二、三桥收费站和四个二级公路收费站,解决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呼吁多年的难点问题,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对外形象,带动了居民汽车消费迅速上升,全年小汽车上牌量达2万多台,比2008年增长一倍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自主创新在保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湘潭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纳入国家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居全省第二。争取列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56项,组织实施26个重点科技项目和3个重大科技专项,新增销售收入47亿元。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兴市和标准化战略,专利申请量和工矿企业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湖南省地方标准19项;27个产品荣获湖南名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分别在九华和高新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组建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构建“立体环保”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1126”工程,创造经济效益4.2亿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开展“湘江枯水期保水安全”等专项行动,完成《湘江湘潭段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编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2%,二氧化硫、镉、砷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五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
  过去一年,我们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快速通道红易大道全线竣工通车,芙蓉大道即将竣工,天易大道开工建设;覆盖城乡的5条市域干线公路建设全面铺开;湘潭、湘乡火车站改扩建、沪昆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潭衡西线、长湘等高速公路、韶山高速江南连接线及易俗河港区、铁牛埠港区二期建设进展顺利,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涟水大桥建设已经启动。湘江风光带、福星中路、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速。长株潭三市通讯实现升位并网,信息同享迈出重大步伐。
  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强化规划对新型城市化的引领作用,市本级规划编制投入增加到2000万元以上,实现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年完成城建投资50.7亿元。对25条城市主次干道实施路面硬化及人行道修整;改造小街小巷79条;实施公园改造、景观道建设等提质工程,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大幅提升。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城市脏、乱、差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开展集中“拆违”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3万多平方米;实施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拆除违规户外广告5万多平方米,对17条城市主次干道进行了门店招牌的统一规范设置。整合公交资源,新购置139台公交车投入运营。智能化城市交通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农村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设农村公路614.8公里,新增通畅行政村115个,通畅率达94%。完成水利建设投入3.7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2座,解决8.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户用沼气池8138个;完成119个村的农电改造任务。农业机耕化程度达81%。小城镇建设投资8.3亿元,增长11%;城镇化率达到49.9%。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湘潭县、湘乡市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过去一年,我们突出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示范效应凸显。充分运用“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成果,高标准制定《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湘潭综合交通规划》等12个专项规划和《湘江风光带概念性规划》、《湘潭火车站核心区规划》等10多个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形成了规划催生项目、带动投资的喜人态势。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启动九华、昭山、天易三个示范区改革与发展,赋予其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和高度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步伐明显加快。九华示范区入园企业达137家,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值、财税收入分别增长2倍、5倍和1倍以上;昭山示范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得到强化,立体交通路网加快完善;天易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在全省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施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完成竹埠港地区8.2平方公里土地性质变更,经营性土地交易全面实行网上招拍挂。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进一步整合、盘活国有资产,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两型”投、城建投等公司融资50多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9亿元;新成立4家信用担保机构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创历史最高水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超过450亿元,增幅为40%,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增量居全省第二。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耕地、山地流转面积达40万亩,涉及近10万农户。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突出招商选资和战略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年实际到位外资3.5亿美元,增长22.4%;引进境内外资金突破140亿元,增长20%以上。日韩的机械电子、美国奥克兰郡的小汽车及零部件、港澳台的物流及电子信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招商取得重大进展。省政府批准在九华示范区设立“湘潭台商投资区”。积极参与“中博会”、“港洽周”等重大招商活动,成功承办“2009湖南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三届湘商大会”,湘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市境外投资企业达27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挤出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市本级财政对实事办理的投入达2.3亿元,增长27%,实事后续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政府出资购买1000个公益性岗位安排困难对象就业;开展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援助行动,提供就业岗位8.4万个。率先在全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湘潭被列为首批“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扩面20.2万人,城镇居民医保人数达50万人;湘潭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明显提升。率先在全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湘潭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竣工投入使用,社会救助工作获国家民政部“探索创新奖”,湘潭被列为全国两个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市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建廉租房22.7万平方米,是前五年总量的5倍多。一系列惠民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09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70元,增长11.3%。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教育强市迈出坚实步伐。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居全省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基”债务全部偿清;投入近5000万元,建设合格学校48所;职教基地群建设加快,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省第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启动“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免费普查三年行动”,惠及23.1万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广泛开展“广场文化”、“送戏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完成14家乡镇文化站建设;湘潭县、湘乡市荣获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86个电视“盲村”的收视问题。城乡科普、社会科学、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才培训、场馆建设等迎接省运会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5‰以内,我市成为全省两个人口计生工作模范市之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区域性人才开发与合作力度加大。外事侨务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市人防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统计、工商、保险、邮政、烟草、气象、水文、韶灌、档案、保密、史志、残联、老龄老干、民族宗教、对台事务、粮食储备、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为民、务实、高效政府建设。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得到落实。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市直机关实现网上公文传输;政务公开力度加大,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历经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911项,减幅达85%。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在全省率先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顺利完成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整合城市社区,彻底改变了“有小区、无社区”的状况。推进依法治市,“五五”普法成效明显。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大稳定”活动,一批突出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创建“平安湘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驻潭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警察在保障安全、维护稳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面对的局面极其严峻,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取得的成绩极其不易,积累的经验极其宝贵。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湘潭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节能减排压力大;消费市场不够活跃,投资约束依然严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还不强;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较大;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亟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收藏 分享

 

.bbslastad5 li{ float:left; width:20%; }
  • ·湖南月薪过万工作岗位
  • ·富二代60万1999朵金玫瑰求婚
  • ·我跟大S穿同款婚纱
  • ·我和“小沈阳”老公冬季婚照
  • ·我年轻有为帅老爸只有24岁


  • ·孙楠离婚:买红妹先出轨被捉
  • ·“海藻”李念老公不是“宋思明”
  • ·舒淇“被相亲”:不嫁富商
  • ·秦海璐带着堂妹大尺度玩性感
  • ·葛优舒淇玩试婚?
湘潭人0732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湘潭人0732 当前离线

UID
430847 
帖子
8543 
精华
积分
854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3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4 
最后登录
2010-12-27 

三级网督

帖子
8543 
精华
红网币
42207  
经验
72401  
威望
0  
魅力
6  
注册时间
2008-3-4 
2 发表于 2010-12-27 20:34 | 只看该作者 二、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巩固经济回升态势、高起点谋划“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出现好转迹象,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推动经济结构向低碳化发展,能源结构向清洁型转变,有利于我们继续巩固和发展良好势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入新阶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我市人文、区位、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承接产业和要素转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但世界经济复苏将是缓慢曲折的过程,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发展有可能遇到外部市场难以预料的冲击。同时,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基础还不稳固,我市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凸显,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以百折不挠的韧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从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一化三基”战略的要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继续实施强工富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着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富民强市步伐。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政府工作要始终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长、惠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13%。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致力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将2010年确定为“结构调整年”,进一步做大做强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产业,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全国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示范、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等四大基地,加快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继续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坚持“存量改造提升、增量创新发展”,以产业升级带动产业优化重组,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进一步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助推作用。实施“11322”工程(即培育1个“千亿产业”,建设1个“千亿园区”,打造3个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领军企业,发展2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和20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壮大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年四大战略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湘钢宽厚板生产线、湘电风能、吉利汽车三期、江麓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带动财税增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坚决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70亿元以上。依托湘机、江麓、江南等企业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促进军民结合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开展协作配套,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创业基地建设,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年内力争1~2家中小企业上市成功。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配套、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加速100户“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优化区域布局,抓好京珠高速与107国道并行地区、上瑞高速与320国道并行地区两条现代农业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业成片规模发展,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250亿元。编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提升粮食、生猪、湘莲、竹木、油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品质和效益。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建设“隆平论坛”,全力推进“双超配套”三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工程,着力打造中南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3、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调整结构的主要着力点。突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主导产业来培育,争创全国物流示范城市,加快打造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使湘潭成为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和节点城市。加快推进湘潭港铁牛埠港区水运物流中心、心连心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万里行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支持步步高、湖南工程机械、九华钢材等物流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加快将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荷塘综合物流园和湘潭西商贸物流园等建设成为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现代物流园区,着力打造超千亿元的物流产业。提高物流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网络物流。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等在湘潭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金融业集聚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中部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和省级金融安全区。   4、加快发展旅游业。以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为重点,加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完善和实施《湘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进一步舞活韶山龙头,通过加快昭山、湘乡大东山旅游区、“励志论坛”、湖南水府旅游区、泛白石旅游区、乌石景区建设,辐射带动城区旅游发展;提质改造东方红广场;推出“毛泽东成长之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高水平办好“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工业旅游、白石文化旅游四大特色旅游;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市场整顿,提升旅游服务形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竞争优势   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务求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   1、鼓励自主创新。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政策支持,推进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强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突出抓好5兆瓦风力发电机和320吨大型露天矿山电动轮自卸车等一批新产品的研发,集中力量突破2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力促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以上。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育2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提高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质量兴市和标准化战略,加大知名品牌开发力度。   2、强化节能减排。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内容,坚决打好“十一五”节能减排攻坚战。提高环保和节能准入门槛,坚决不上“三高一低”的企业和项目;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加快重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建设力度,强化在线监控和跟踪督办;实施《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试点企业,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和工业二氧化硫治理为重点,突出抓好竹埠港、下摄司、涟水河、鹤岭、湘潭县吴家巷工业区、湘乡老工业区等重点区域及相关企业的污染治理,抓紧实施涟水河生态和谐型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力争省环保产业园落户我市,着力打造环保产业集聚“洼地”。探索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退出补偿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高能耗行业能效水平;积极开展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严格实行区域限批、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3、推动园区率先发展。遵循“产业引领、项目支撑、特色打造、集群发展”的思路,将高新区和九华、昭山、天易三个示范区推向“两型”改革试验的最前沿,使之成为推动经济转型、领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全面落实对示范区的简政放权政策,探索高新区与行政区的互赢发展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充分利用高新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优势,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及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重点支持高新区风电国家试验室建设,启动东方红南广场科技孵化城建设,着力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研发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突出九华示范区“产业新区、滨江新城”的战略定位,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重大新型城市化建设项目,力争将九华示范区申报为国家级湘潭台商投资区、保税区。昭山示范区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休闲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隆平科技大楼、仰天湖生态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建设“生态绿谷、创意之都”。天易示范区突出光机电、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园区。同时,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支持县(市)区打造产业特色园区。    (三)积极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作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强化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强化投资拉动效应。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发挥投资乘数效应。抓好128个重点项目,确保完成投资240亿元以上,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00亿元以上。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突出对接国家“10+2”产业振兴规划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湘江流域湘潭段重金属污染治理、华电集团核电项目等重大项目得到中央和省支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推进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库,重点加强“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财源培植等领域,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的经济增长点、财税点和就业点的投入。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出台并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2、全面激活城乡消费。改善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步步高、心连心、大洋百货、万凯源等大型连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建设路口、基建营、砂子岭、双拥广场等四大商圈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消费品牌,增强对外地居民来潭消费的吸引力。培育好通讯、旅游、文化、体育、食品等热点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工程”,加大“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推广力度,推动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敞开大门,放宽政策,在引进全球商业500强企业上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人流集聚和房地产业发展。   3、努力破解要素瓶颈。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手段,拓宽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创新项目申报争取工作机制,强化地方资金配套,加快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人才、技术、产权和土地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和吸纳民资、外资、银行资金的作用。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全市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尤其是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争新增信贷投放量达到120亿元以上。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融资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采取切实措施,整顿规范征地拆迁市场。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保障全市发展用地需求,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切实抓好河东地区和万楼新城区集约节约用地示范。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百千工程”。    (四)突出滨江特色,打造宜居城市新形象   按照“迎接省运会,建设滨江城”的目标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以“拓宽出入口,提质小街巷,建设风光带,贯通二环线,打造新亮点”为重点,实现城市的大提质、大发展。未来三年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160亿元以上,使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变大样”。   1、优化城市规划。按照“两型”城市群发展要求,加快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实现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全覆盖和专业规划配套齐全,控制性详规中心城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示范区近期建设区域达到100%。运用“两型社会”顶层设计成果,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引导项目,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快构建市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辐射型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确立城乡规划的“龙头、刚性、法定”地位,建立健全规划执法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拆除和整治力度,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加快规划展示中心建设。   2、完善城市功能。围绕“一轴两区四带”(一轴,即湘江生态经济发展轴;两区,即河东城市中心区和河西城区;四带,即芙蓉大道城市发展带、长潭西线经济带、天易经济带和320国道西线经济带)的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成城市建设投资89亿元。重点推进湘江风光带(河西历史文化风光带和河东生态经济带)、沪昆客运专线、东二环及五大桥、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岳塘和万楼两个新城区建设步伐。改造提升双马连接线和长潭西线连接线两个出入口。加速完善路网结构,用三年时间贯通城区所有断头路,年内贯通宝塔北路、大湖南路、大湖北路、泗洲南路、柏荫路、广云西路、建设北路延长线。推进沪昆高铁湘潭段及湘潭北站、韶山南站建设;在突出抓好潭衡西线、长湘高速(湘潭段)建设的同时,加快湘潭西部高速网和韶山高速江南连接线、潭邵高速水府庙、潭市连接线建设;继续加大城际快速公路网和通乡公路网建设力度,加快港区建设和客货运输站场建设步伐,实现5条市域干线公路竣工通车,构建“对内通达、对外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确保涟水大桥年底建成通车。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强化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大公交,加快公共停车场所、公共汽车站、天然气加气站、生活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抓紧湘潭管道油库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启动城区应急水源建设和二次供水规范管理工作。下大力气整治建设领域违法违纪问题,全面优化建设环境。创新经营城市思路,进一步盘活和经营好城市资源资产,通过战略引资实现成片、高端开发。   3、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彰显滨江特色、生态特质、文化特征,启动实施一批亮点工程,加快把湘潭打造成为受人赞誉和向往的魅力新城。统筹“一江两岸”发展,着力将湘江风光带打造成集防洪保安、道路交通、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滨江风光带和生态经济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湘潭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打造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启动城市雕塑规划。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大河西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完善河东新区商业配套基础设施。推动韶山路、建设路、福星路、东湖路等街道临街面改造。分三年时间完成对全市346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年内完成100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切实加强大气扬尘治理,加大煤改气和出租车油改气实施力度,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促进水质达标。抓好湖湘公园、岳塘公园等生态园林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功能完善的文体、休闲场所。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群众性爱绿护绿活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4、强化城市管理。将2010年作为“城市形象提升年”,围绕构建大城管格局,继续推行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实现无缝对接和常态化管理。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着力解决管理失控和缺位的问题。以老旧小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三整四化”,大力整治城市脏乱差。坚持教育、引导、惩罚相结合,强化文明创建,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开展“市民论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回一楼

   湘潭人0732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湘潭人0732 当前离线

UID
430847 
帖子
8543 
精华
积分
854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3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4 
最后登录
2010-12-27 

三级网督

帖子
8543 
精华
红网币
42207  
经验
72401  
威望
0  
魅力
6  
注册时间
2008-3-4 
3 发表于 2010-12-27 20:35 | 只看该作者 (五)坚持以城带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更加关注和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落实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坚持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扩面,切实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银信互动、社会筹集、农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农业投入规模效应。深入推进“双百工程”,集中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加快推进水、电、路、气“四大工程”建设。硬化农村公路250公里,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做好“十二五”农村公路规划;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完成水利建设投入3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0座,解决10万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年内完成240个村的农网改造任务;新建5000口户用沼气池,实施5个大型沼气工程。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开展“五改一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村庄。   2、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以上,输出农村劳动力6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亿元。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经营性实体,增加非农产业收入。鼓励和扶持有技术、有资金、懂管理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突出抓好湘潭县、湘乡市城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大韶山、大景区、大旅游”目标,支持韶山“率先发展、率先富裕”。把小城镇建设提到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规划建成区集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对接,突破城乡体制障碍,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基层农、林、水、畜、农机、供销等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改革工作,加快建立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引导边远、贫困小型村向中心村整合,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管理。    (六)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两型”改革试验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加快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扩大开放赢得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推进重点改革。积极探索实施省直管县新体制下发展县域经济、加强“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开展城区财税按地域“分税分享”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整合政府可掌控资源,提升“两型”投、城建投、经建投等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建立健全偿债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托管等新型融资模式。以资产重组和企业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切实解决国企改制遗留问题。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出资人管理模式。推动信用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四行一社”改革重组,积极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预征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开展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试点;重点抓好10个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统筹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将开放和引资的触角延伸到美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点区域,强化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确保世博会招商取得重大成果。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园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鼓励外商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中介代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改善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开放氛围。完善招商引资责任体系和考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   3、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用好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着力扩大重点外贸企业大宗商品和对重点市场的出口。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品牌带动出口能力和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巩固传统外贸市场,大力拓展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南非、南美等新兴贸易市场。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七)大力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取向,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为基础,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加快构建“和谐湘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1、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政策、培训、服务、援助相统一的城乡就业新机制,培育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推进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力争年内培训和扶持城乡创业者5000人,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以率先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保体系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加快实现城镇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继续抓好湘潭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乡镇敬老院、农村“五保之家”建设,新建乡镇敬老院7所。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整合职教资源,启动湘江学院、隆平学院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快老年大学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加强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着力打造“文化湘潭”。积极实施一批重大文化工程,抓紧申报齐白石国际艺术学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启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场馆建设;精心组织好第三届中国(湖南)齐白石文化艺术节;全面改造提升城正街、窑湾等历史街区;加快推进万楼文化园区、九华文化创意园建设;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日出东山》;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抓好广电传媒集团的组建和运营;着力弘扬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和名人文化,切实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启动“湘潭文库”建设。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工作;高度重视饮水、药品、农产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精心承办好省十一届运动会和残运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认真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3、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争创“五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应急救援机构、机制和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紧筹建工矿电传动车辆和风能设备国家质检中心,抓好能源计量服务工作。大力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   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大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年内为民办好“十件实事”:   1、实施对城市2.8万名困难职工大帮扶行动;   2、提质改造城区农贸市场3万平方米;   3、继续实施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免费普查三年行动计划;   4、继续实施“百村帮扶工程”;   5、新建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   6、年内创建和谐社区20个、样板社区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个;   7、建设村级“五保之家”100个;   8、资助解决100户农村特困户住房困难;   9、帮助贫困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200例;   10、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1000个。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作风建设为保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   坚持科学执政。继续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集体讨论、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决策评估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凡是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做到听政于民;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宽公众沟通渠道,做到议政于民。坚持工作谋划重长远,工作推动重细节,工作落实重绩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符民心、合民意,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深入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制订和备案审查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过错问责制,加快建设行政收费、罚款网上运行电子监察平台,规范行政收费、罚款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治理乱收费、乱罚款问题。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实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坚持高效施政。继续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理制,优化政务服务。精简会议和文件,简化公务接待,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于研究“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长、惠民生”的重大问题,用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畅通民情反映渠道,加强市长公开电话、行政效能投诉电话办理工作。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等问题,确保政令畅通,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坚持从严治政。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着力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监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公务员的培训、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的公务员队伍。厉行勤俭节约,力戒奢侈浪费,从严控制行政支出,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把财力更多地用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   各位代表,湘潭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跨越,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工业新城和文化旅游名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