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悦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5:27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活动体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营造特定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各个感觉器官的能动作用,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获得阅读的乐趣,构建阅读的意义。
  关键词:阅读活动体验教学
  阅读是一种体验。而体验,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主要有看书、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其实,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全情地投入,眼、口、手、心等等感觉器官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予心灵充分的滋养,构建阅读的意义。只有这样有效的阅读才会让人有所收获,也才能让读者获得阅读的愉悦。我把这种阅读称为“悦读”,即以读为乐,用一种快乐的心态去阅读,通过阅读更能加深这种快乐体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寻找和发现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悦读,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课例来回顾和反思,期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和进一步的研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倾听:体会情感,吸纳精神
  倾听,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吸纳。倾听自然,鸟语蝉鸣,高山流水,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倾听深情的文字,则会直指人心,形成强烈的共鸣。
  笔者曾经在两个班级上了同样的课文,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作品的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依恋、怀念、感谢以及愧疚,感人至深。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我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通过朗读和讨论,去理解母亲身上承受的深刻痛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虽然我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情感,但仍然没有很好的效果,一些例子由于太生活化还会引起他们的哄笑,崇高真挚又带点哀伤的情感在笑声中被消解,一切都变得肤浅而随意。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失败的,学生可能会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没有经过灵魂浸染的东西是无法长久而深刻地存在的。
  到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受到一位同事的启发,没有设置多少问题,也没有对文本进行多深的挖掘,而是以阅读课文为主。我找了班上一位朗诵优秀的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读了一遍。课文朗诵结束之后,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泪水,甚至一些平时很调皮的男生也都大受感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对课文进行任何分析,而是让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和心境下再自己品读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课后收上来的学生的读后感来看,他们的理解和感受明显要超出第一个班级。自习课上,我又在班上让他们自己朗读了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然后自读《我与地坛》全文。平时,让学生自己读文章总是有不少人不安心,偷偷地说话,不耐烦地翻来翻去,而这一次,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每个人都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地读,用心地体会,我相信,这会是他们的一次难忘的阅读经历。
  我们应当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去倾听,不仅听朗诵的技巧,更是通过倾听这样一种阅读方式去体验角色,体验情感。不仅仅是听录音,更要听老师的范读、同学的朗读,听自己的朗读。老师通过音乐、朗诵等手段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去走进文本,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阅读,通过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文本,去体验情感。这样的动情的阅读,能给与学生的应该很多很多。我想,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去感受生命的本真模样,用自己柔软的心去拥抱世界。从不动情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没有动情的阅读不是一次真诚的阅读,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永远不可能成功。而倾听,便是动情的第一步。
  触摸:角色体验,走近作者
  有些课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独特生命体验,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本身是很难体会到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设置特定情境,尽量缩短和文字、和作者的距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名篇,它展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告诉人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文章朴实,文字流畅,没有多少“精彩”的语句,再加上同学们对盲人的世界没有任何感觉,所以同学们阅读时往往容易匆匆而过,浅尝辄止。笔者在备课时,也曾经很迷惑,该如何帮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真正去体会字里行间最真挚的人生境遇。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作者角色:课上,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小树林里,让他们用自己的外衣包住头,扮演又聋又哑的人,要求从树林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并且仔细地触摸一棵树,时间为十分钟。同学们认真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有的刚走两步就在草坪上摔倒了,有的手被树枝划了……十分钟过去,同学们解开外衣,脸上都露出了严肃认真的表情。回到教室,我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得非常出色,“十分钟的黑暗,一辈子的记忆”,他们感受到了作者生活的艰辛,从而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为她的梦想和文字而感动。
  想象:拓展视野,提高思维
  阅读,离不开想象。阅读,本质上是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内心真实的画面和感触。在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笔者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比较阅读教学时,曾经一下子闪现出一个念头:苏轼和辛弃疾的着装打扮、行为神态等应该有怎样的区别?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苏辛的了解程度和对这两首词的理解程度。于是,在课堂上,讲完了有关苏辛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外,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苏轼应该是身着长衫须发飘飘的,辛弃疾则是配着长剑脸庞刚毅的;有的说苏轼是对月独酌饮酒赋诗的,辛弃疾则是登楼遥望把栏杆拍遍的……答案各种各样,但都准确地把握住了词人的性格和情感。通过想象,同学们心目中的苏辛更加真实可感,对他们作品的理解自然也就更加深入了。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应该注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在文学的天空自由翱翔。阅读古诗,我们可以想象诗中的人物和故事;阅读小说,我们可以尝试着改编为剧本,用舞台语言去再现故事情节,去品评人物性格;阅读散文,我们可以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和深刻哲思……总之,通过想象,能够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深入文本,让思绪随着文字纷飞,引起最多的共鸣,获得最大的收获。
  反思:总结得失,把握规律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随处可见其身影,但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经过了几年的尝试,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概括起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需要严谨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往往会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明确目标,及时反馈,设计好活动的详细方案,如何安排时间、地点,如何控制活动过程,如何确保全部学生的全程参与,都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预案。甚至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我们都应该有充分的预设和安排。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掌控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成长。我们的教学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决不仅仅是老师和少数同学的对话。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我们应当细致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都能在活动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有效的活动体验。只有让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才能真正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才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才能,提高学习效益。
  三、体验式阅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物展示和活动体验,把抽象的语言和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过多的体验式教学有可能会脱离文本,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文字不再亲近,直观体验增强了,思维能力却降低了。笔者认为,我们始终应该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文本为核心,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一切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为研究文本服务。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12/4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