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2:38
沉默的哲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华国锋在奥运会的一片喧闹中逝去。
8月20日,比赛进入了第13天。截止到中午,中国已获得了43块金牌,如果不出意外,中国将首次成为金牌最多的国家。刘翔三天前的退赛仍是人们议论的中心,不过观众也对晚间的男子200米决赛充满期待,来自牙买加的博尔特能够再次获得冠军吗……
中午12:50分,笼罩北京黄城根南街一座四合院多日的死亡之幕垂了下来。第二天,死讯以谦卑的方式传出,短短的消息淹没在报纸扑天盖地的体育赛事中。3天后,闭幕式展示了大获全胜的喜悦,北京的情绪既亢奋,又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又过了7天,对这位87岁老人的悼念活动以一种盛大的方式展开。中国现任与离任的政治领导人悉数出席,他们似乎在与一个时代做出最后的诀别。
追悼仪式的盛大,却无法改变华国锋的模糊面目。在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中,除去一贯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称谓,对于他的历史角色只用“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带过。以至于年轻一代已很难想象,在1976年秋天到1978年冬天那段希望与忧虑交织的年代,他是这个国家名义上、也是实质上的掌舵人。青年人也很难想象,今天这个让世界大吃一惊的中国,在三十年前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从崩溃边缘到繁荣年代,华国锋夹在两位巨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长长阴影的交织着笼罩了他的辉煌岁月。他的政治生涯是他时代与制度的缩影,除去1976年秋天那灿烂一刻,他从未摆脱它们对他的束缚。
1938年,17岁的苏铸决意更名字为“华国锋”,取自“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少年人的热情也表明了中国正处于一个多么惊险的时刻。两年,他成为了山西交城县各届抗日联合会主任,接着是中共交城县委书记。他是那个年代诸多热血青年中的一位,选择共产党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不如说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中的偶然抉择。
当毛泽东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他已随南下的部队来到了湖南,1952年起开始担任湘潭县委书记。
新政权宣称要缔造一个新社会,一个巨大的党组织要重组中国。但是最核心的东西并未改变,私人关系能决定一个官员的未来。毛泽东的出生地韶山正隶属于湘潭。1955年秋天,华国锋在长沙见到了毛泽东,并肯定给后者留下了不错的印象,10月,华国锋破格列席了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毛泽东称他为“我的父母官”。
不久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更激昂也更动荡的时期。毛泽东决意让自然规律服从人的意志,让整个官僚体系追随他的个人志向。他摧毁了和他不同的声音,用非理性的个人崇拜取代程序与理性……而在整个过程中,华国锋保持了惊人的忠诚,他心甘情愿的放弃自身的价值与判断,追随毛泽东的每一个指示。这或许在那时代的生存哲学,你必须要选择队列,而且要正确的选择。
但是,当他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时,谁也预示不到他未来的前途。林彪正如日中天,他战功彪柄,以毛泽东“最好的学生”身份示人。但是,私下里他战战兢兢,毛泽东前一位接班人刘少奇正在孤独的囚禁中。
在之后的七年中,华国锋的攀升,像是毛泽东被迫的选择。1971年,林彪在逃亡中毙命,即使他处处表明忠心,但是结局同样糟糕;年轻英俊的王洪文,也曾是毛泽东考虑的接班对象,但很快连毛也对他单调的造反热情产生了厌倦。
1973年8月,华国锋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10月15日,他开始逐步接替病重的周恩来的工作。当周恩来在1976年1月病逝后,华国锋接替了总理一职,他的毛泽东的接班人的身份开始真正显现出来,并随着“你办事,我放心”的批示字条,而变得不容置疑。
毛泽东的字条显示了他对于自身遗产的巨大不信任。最终,他选择了最平庸的一位继任者,后者的创造力、勇气与经验,都不足以胜任未来的航程。他期待这种平庸或许有助于延续他的时代。那个来自四川的小个子,太聪明与强大了,很难不改变路线。
但即使如此,华国锋仍背叛了毛泽东,他下令逮捕了毛泽东的妻子和她的同伴。正是这出人意料的背叛,造就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在那一刻,他跳脱了人们对他的期待,历史经验对他束缚。就像与他共事过的于光远后来回忆说的:“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人不可以貌相。”一年前,于光远曾为他起草报告,对他的印象只不过是那平常的三点:“他工作是认真细致踏实的;他的记忆力不错,记住不少事;三、口齿清楚、慢条斯理,能把话讲得很清楚。”
这像是个县长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十亿人国家的领导人。
但那光辉的一刻,很快重又回到日常轨道,他试图继续毛泽东时代。他的政治网络与智慧,显然难以应付巨人离去后的权力真空中的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同样重要的是,他也难以给予这个饱经折磨的国家以新的希望。他模仿毛泽东的行为、语言、口号、姿态、政策,却忘记了马克思一百年前的忠告:历史的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则是闹剧。
不过,这也决定了他是再好不过的过渡人物。他使阴影缓缓散去,光明渐进的到来。在一阵短暂的政治角逐之后,他开始一步步的退出政治舞台,到了1982年10月,他仅保留了最后的政治身份——中共中央委员。
此后26年的华国锋不留痕迹的离开了公共视线,公众几乎要忘记了,在有一段时间,人们曾经用赞美毛泽东的肉麻语言来歌颂过“华主席”。这26年间,只在偶尔的公开性场合见到他,那些都是形式感十足的场合,他出现像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强调政权的连续性。他的最后一次露面是2007年10月的十七大。他依旧穿着四口袋的毛式服装,左胸前挂着红色的代表证,相貌仍是1955年见到毛泽东时的朴素,只不过衰老了太多,当镜头扫过他时,他正在打瞌睡,他已经86岁了,受不了这长时间的会议。不过会议上使用的空洞语言,他再熟悉不过了,这么多年来,它没什么变化。
这么多年来,他也保持着大多数中国退任的领导人惯常的沉默。因为受教育不多,性格也更谨慎,也没有太多个人利益牵扯,所以他的沉默或许更为显著。对于自己的过往和眼前的事情,从不做出什么判断,也没写写那些无伤大雅、从不暴露真相的回忆录。他给人的突出的感觉是,体制造就了他的成功,而他也终将消散到这个体制中去。
这个体制比人们想象得更颠簸也更有生命力。毛泽东葬送了自己的两位继任者,而邓小平同样看着两个自己挑选的接班人的先后的失败……
在会议室中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下,是奔涌的暗流。人们在口头上追求和谐一致,但在私下不同派系的斗争从未哪怕暂时中断,胜利者是那些最懂得在这种争端中寻找平衡的人。
所有的局内人都对这些争端讳莫如深,执意将那些阴谋、冲突、谈判、和解带入坟墓。于是,新一代人难以知晓历史的真相,也难于从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一种至关重要的政治哲学深入人心——灵活性比原则重要得多。
在中国过去半个世纪的政治史中,你会被大人物们的起起落落、戏剧性的命运弄得目瞪口呆。昨天的主席会成为今天的大毒草,今天的走资派,明天又再次成为了大救星……
如果你想在这种环境下继续顽强的生存,最好不要有什么坚定的信念,不对什么人保持过度的忠诚,随时转换自己的立场,并且要对历史有着惊人的遗忘能力,当一切可以遗忘时,才更容易接受新的变化……
这令人惊叹的灵活性,既造就了中国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悲剧的重要源头。他离去的时刻,中国用盛大的匪夷所思的奥运会,证明了自己重获荣耀,她早已不是70年前的山西少年苏铸担忧的将亡之国;但是荣耀下的黑暗也同样显著,造就她的中国共产党被腐败、缺乏信念所困扰。
华国锋见证了这一切,他是受益者也是牺牲品。他在漫长的晚年岁月保持的沉默,或许既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在整个政治生涯,他知道沉默是一种生存哲学;或许更是因为长期浸淫其间的他,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一切,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记录下来……
(作者的邮件edmund.z.xu@gmail.com,他最近的一本书是《中国纪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2008:中国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