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长相最怪异的动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27:20
皇绢毛猴
这种灵长类动物的得名,是因为胡子酷似德国君主威廉二世。虽然名字来源于一个笑话,不过还是变成了官方名称。
  这种绢毛猴在西南亚马逊盆地、东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和巴西西部的阿克里及亚马孙州都有发现。他们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密林深
 皇绢毛猴
 

 

 

 



白面粗尾猿
主要分为圭亚那粗尾猿和金面粗尾猿,这种长相怪异的动物生活在巴西、法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等国家。白面粗尾猿主要以水果、坚果和昆虫为食。它们采食几乎所有的水果、坚果、种子和昆虫,拥有无可匹敌的消化能力,能对付各种各样的毒汁毒液。

白面粗尾猿
 




貘科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善于游泳和潜水。曾遍及欧洲和亚洲,中新世开始迁入美洲。中国南方更新统地层中发现过貘属的化石,现存仅貘属的4个种,分别分布于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中南半岛以及美洲。
    马来貘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泰国南部经马来半岛到苏门达腊岛,体型较大,身体黑白两色,易于辨认。
  美洲的3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多小于马来貘。中美貘分布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体型较大,是拉丁美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南美貘分布于南美洲广大地区,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现存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山貘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北部,体型小,毛长而略卷曲,比较适应山区的寒冷环境。亚洲和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躯体粗壮笨重,体长近2米,体重200千克以上;皮肤厚韧,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缩;耳中等大小,卵圆形;尾极短;有1对乳头。
    性胆怯,嗅觉和听觉发达。不伤人,无自卫能力,遇敌即逃逸或跑到水中;极善游泳和潜水。平时独居,喜栖于热带山地丛林,沼泽地带。夜间行动时发出特殊的尖哨声或喷鼻声。以水生植物,各种嫩枝、嫩叶和果实为食。
    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与禁运动物名单。

 
 

 



马来熊
 Sun bear 世界最小的熊
    学名: Helarctos malayanus
  英名: Sun Bear
  别名: 狗熊、太阳熊
  产地: 我国云南及东南亚等地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马来熊属 Helarctos
  种 马来熊 H.malayanus
       身长  头-躯干: 120-150cm
  尾长: 3-7cm
  体重 :27-65kg
  马来熊是熊科动物中身形最小的成员。它们身高约120-150cm,公熊的个头只比母熊大10-20%。马来熊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前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如果打起架来,这块胸斑倒看起来增加了几分威猛劲儿。马来熊的头部比较宽,突出的口鼻部分呈浅棕或灰色,两只圆耳朵很小,位于头部两侧较低的位置上。它们的舌头很长,这样吃起白蚁或其他昆虫来,倒是方便了不少。马来熊的脚掌向内撇,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这让它们成了当仁不让的爬树专家。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在我国的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也有少量分布。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性孤独,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攀援。胆小,怕冷但不冬眠。杂食性,吃树叶、果实、蜂蜜、昆虫及小动物。3岁性成熟,妊娠期7-8个月,每胎1-2仔。寿命约24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太阳熊
 

 

 



盲鳗
  hagfish
  亦称黏鳗(slime eel)。
  约30种海产鱼形原始脊椎动物的统称。与七鳃鳗同属无腭纲(Agnatha),可分为两科︰盲鳗科(Myxinidae),见于各大洋;黏盲鳗科(Eptatretidae),见于北大西洋以外各洋区。体形似鳗,无鳞,皮肤软,吻端具粗须。长度因种而异,约40?80公分(16?32吋)。具尾鳍,无偶鳍;无腭,亦无真骨,骨骼为软骨性。口呈裂缝状,吸附力强,具角质牙。眼不发达,埋于皮下,鼻孔一个,位于吻端。鳃5?15对,用以呼吸;在盲鳗科种类共同开口分别于体两侧的两个鳃孔,而在黏盲鳗科,则各个分别开口于体表。分布于冷海水区,约可达1,300公尺(4,260呎)深处。生活于软底上的洞穴中,常全身埋入,仅头端外露。以无脊椎动物以及死鱼、伤残鱼为食。有时攻击渔民钓线上的或渔网里的鱼。钻入鱼体内,食其内脏及肌肉。被抓到时身体分泌大量黏液,因而有时亦称黏鳗。
  和七鳃鳗近缘,也是没有颌的原始鱼类。与七鳃鳗不同之处,乃是完全生活在海洋,而且是在约100米深的海底挖穴居住。
  盲鳗属圆口类动物,雌雄同体。在交配时它先充当雄体,一段时间以后,又充当雌体。受精卵不经变态可直接发育成小鳗。
  盲鳗身体象河鳗,但头部无上下颌,口如吸盘,生着锐利的角质齿。鳃呈囊状,内鳃孔与咽直接相连,外鳃孔在离口很远的后面向外开口,使身体前部深入寄主组织而不影响呼吸。盲鳗凭借吸盘吸附在大鱼身上,然后寻机从鳃钻入鱼腹。由于长期在鱼体内过着寄生生活,眼睛已退化藏与皮下。它的嗅觉和口端4对触须的触觉非常灵敏,能迅速感知大鱼的到来。
  盲鳗口的周缘有三至四对触须,不像七鳃鳗会攻击活的鱼类,而是以鱼类的尸体或被网捕到已衰弱的鱼类为食。经常从食饵的鳃或口腔进入,并将整体吃掉。。人们曾在一条雪鱼体内发现竟有123条盲鳗,人称其为鱼盗贼。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盲鳗目的代表,和七鳃鳗同属于现生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成体营寄生生活,是脊椎动物中唯一的体内寄生动物。均为海产。以鱼为食,常由鱼的鳃部钻入鱼体内,吸食血肉及内脏,最后鱼被吃成只剩下骨架和空的皮囊,是渔业上的一大害。无口漏斗,口在最前端围以软唇,有4对口须。鳃囊6对,多数种类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而通入一长管,以一共同的开口通体外。眼退化隐于皮下,不具晶体,故名盲鳗。生殖腺单个,雌雄同体,但在生理功能上两性仍是分开的,在盲鳗幼体中,生殖腺的前部是卵巢,后部为精巢,如前端发达后端退化,则为雌性;反之,则为雄性。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温带及亚热带水域。常见的种类有大西洋盲鳗(Myxine gluti-nosa),分布于大西洋沿岸海中,我国产的蒲氏粘盲鳗(Eptatretus burgeri),外鳃孔6对,分布于东海、黄海等海域。
 
盲鳗
 

 

 

 



星鼻鼹(拉丁文:Condylura cristata)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下纲: 真兽下纲 (Eutheria)
  总目: 劳亚兽总目 (Laurasiatheria)
  目: 鼩鼱目 (Soricomorpha)
  科: 鼹科 (Talpidae)
  亚科: 美洲鼹鼠亚科 (Scalopinae)
  族: 星鼻鼹族 (Condylurini)Gill,1875年
  属: 星鼻鼹属 Condylura Illiger,1811年
    是一种生长于北美洲东部,在加拿大东部及美国东北部都有发现的小鼹。,哺乳纲、食虫目 、鼹科的一属,而与星鼻鼹属(星鼻鼹)同科的动物尚有东方鼹属(巨鼹)、缺齿鼹属(缺齿鼹)等之数种哺乳动物。星鼻鼹是星鼻鼹族及星鼻鼹属的唯一成员。
    星鼻鼹在潮湿的低地生活,以小型的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蚯蚓及软体动物为食粮。星鼻鼹是游泳能手,能够在河或池塘的底部搜索粮秣。与其他品种的鼹鼠一样,星鼻鼹同样会在离地不远的地底挖掘隧道来觅食,而这些隧道的出口通常都在水底。星鼻鼹不管日夜都一样活跃,就算是冬天,照旧保持活力。有生物学家留意到星鼻鼹即使是在雪里亦能够挖掘隧道,而且在冰封的河流亦一样可以游泳。有关星鼻鼹的社会习性不详,但估计应该是群居的。
  星鼻鼹通常都在隆冬或早春时交配,到了晚春到初夏时,雌性的星鼻鼹通常会产下一窝四、五只的小鼠。
  星鼻鼹的特点是它在鼻尖长有21只触手,环绕着鼻尖,就像星星的光芒一样,因而为名。透过这些触手,星鼻鼹得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内找到猎物。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星鼻鼹透过触手找到猎物的能力比其他鼹鼠单靠视觉捕食的能力的数大倍。
 
星鼻鼹
 

 

 

 

 

长鼻猴(学名 Nasalis larvatus)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灵长目 Primates
  科: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长鼻猴属 Nasalis
  种:长鼻猴 N. larvatus
       为猴科、长鼻猴属下唯一一种。长鼻猴的主要特征是其又大又长的鼻子,其用途并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公猴要比母猴大许多,一般为72厘米长,尾长75厘米,体重24公斤。母猴则只有60厘米长,体重12公斤。长鼻猴的腹部较大,其消化系统分为好几部分,有助于其消化树叶。它的食物除树叶外,也包括水果和种子。长鼻猴主要产于婆罗洲岸边的红树林、沼泽及河畔的森林。群居,每群为10-20只猴子不等。
  东南亚加里曼丹的特有动物。这们的鼻子大得出奇,其中雄性猴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鼻子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像茄子一样的红色大鼻子。它们激动的时候,大鼻子就会向上挺立或上下摇晃,样子十分可笑。而雌性的鼻子却比较正常。长鼻猴喜群居,常10-30只集为一群,活动范围不到2平方公里。善游泳,常在河中一边找东西吃,一边打闹着玩乐,但有时它们也能静下来一动不动地呆上好几个小时。雄性的鼻子可以发出独特的喇叭般的叫声。雄长鼻猴的体重可达25公斤,雌的不足雄的一半。在猴类中,长鼻猴是对饮食非常讲究的一种,它们的胃口也很大。幼猴很调皮,常戏弄父母,一会儿拧它们的鼻子,一会儿摇它们的尾巴。它们被人类捉住往往过不了一周就会死去,目前已经濒临绝种。
     脸部他们的鼻子大得出奇,其中雄性猴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鼻子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像茄子一样的红色大鼻子。它们激动的时候,大鼻子就会向上挺立或上下摇晃,样子十分可笑。而雌性的鼻子却比较正常。岁大的雄猴,鼻子可垂过下颌。但能上下动,左右摇晃,不影响吃食。(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生有32颗牙齿,鼻孔朝前向下紧靠)
  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都能直立起来。雄长鼻猴的体重可达25公斤,雌的不足雄的一半。据说,长鼻猴是世界上体重最重的猴子。
  长鼻猴与其他猴类最大的区别,是成年雄兽的鼻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大,最终长度竟达到7—8厘米,由于颜色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挂在脸上的一个茄子状的红气球。由于这条大鼻子一直悬垂到嘴的前面,晃晃荡荡,在吃东西的时候,就不得不先将它歪到一边。更为有趣的是,在长鼻猴感情激动的时候,这条大鼻子还能向前挺直,并且上下晃动着,样子十分滑稽,令人捧腹。此外,长鼻猴的雄兽还长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胀鼓鼓的大肚皮,使得不熟悉长鼻猴特点的人往往将它误认为是即将临产的雌兽。 
  相比之下,长鼻猴的雌兽显得十分纤小,它的体型还不到雄兽的一半大,体重仅有11千克,既没有巨大的悬垂状的鼻子,也没有特别膨大的肚子,只是全身上下被着鲜艳的红色体毛,表现出独特的风韵。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长鼻猴被列入附录I。在沙捞越、沙巴和文莱,长鼻猴的数量已经迅速下降,为了保护这种世界著名的珍奇动物和它的栖息地,1977年在沙捞越建立起一个面积为60平方公里的长鼻猴自然保护区,这是一块靠近海岸的混交林带,萨门撒河穿过整个森林的中部,红树林环绕着河口一带,并且渐渐地延伸至沿岸的森林之中,一直通往加里曼丹岛的腹地。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设法保护这些仅存的种群和栖息地,但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有效还有待于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长鼻猴
 

 

 

 

 

粉精灵犰狳
是犰狳家族中个头最小的种类,大约有90-115毫米长(不包括尾巴),体色为白玫瑰或者粉红色。栖息在阿根廷中部的干燥草原以及被覆荆棘和仙人掌的沙漠中。遇到危险的时候,它能在数秒的时间内把自己完全掩埋起来。  
  粉精灵犰狳在蚁穴附近打洞,它们靠捕食蚂蚁为生。
 
粉精灵犰狳


褶伞蜥
    别名斗篷蜥
  Chalamydosaurus Kingii Gray
  英文名Frilled lizard
  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岛和新几内亚岛。
  褶伞蜥的个头中等,成年褶伞蜥的体长可达到80~100厘米,以昆虫、部分小蛇、蜘蛛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褶伞蜥颈部周围的鳞状膜皱褶很宽,被激怒时皱褶会竖起,好像头部突然扩大了好几倍,同时张开大口。发出愤怒的“嘶嘶”声。这种突如其来的虚张声势的行为,往往会把许多凶猛的动物都吓上一大跳。如果这一招还不能退敌,褶伞蜥便会逃跑,跑时单靠两条后腿,由尾巴起着平衡作用。
  褶伞蜥体形很小,是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森林之中的蜥蜴。身体微扁并覆盖着细小的鳞。不仅能用后腿站立,前肢和尾悬空,且身体能直立着跑,而且能用颈部周围的鳞状膜进行防御。褶伞蜥的头部和颈部被一个可张开的皱边围绕着。颈部周围的鳞状膜皱褶很宽,相当于其身体的宽度,并像披肩那样压在肩上。被激怒时皱褶竖起,好像头部突然扩大了好几倍以吓退对方。通常皱褶呈黑色,而当受到威胁或求偶期间张开嘴和皱褶;而皱褶则出现黄、白、鲜红等色彩。而当褶伞蜥受到惊吓时,此皱边便又会像伞一样张开吓唬捕食者。如果这招不能奏效,褶伞蜥将依靠它们有力的后腿迅速逃跑,而不是在两腿之间夹着尾巴逃跑,因此,像这样的蜥蜴就可以留下尾巴来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
  形态及行为奇特,具有观赏价值。

褶伞蜥
 

 

蝾螈
是最广为人知的墨西哥火蜥蜴。这一物种最初在墨西哥城下的湖泊中发现。蝾螈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有用途,因为它们可以进行肢体再生。在生长到18-24个月的时候,蝾螈进入性成熟期。而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亦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会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以完成交配行为;出生的卵粒一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的度过发育前期。而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部份的种类,因为栖息环境的改变而造成其外型与色彩上的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蝾螈
 

 

 

可蒙犬
    被毛浓密,具有保护性的被毛是这一品种的典型特点。成年狗的被毛有两层,一层柔软、浓密、絮状的底毛,一层粗糙、高低不平、卷曲的外层披毛。粗糙的披毛陷在柔软的底毛中。披毛为结实的绳索状,触摸的感觉象是毡制的。成年的可蒙犬完全被大量的、象穗子一样的绳索状被毛所覆盖。需要记住一点,其长度必须满足可蒙犬被毛的功能需求。颜色为白色,但也不总是白色。有时,幼犬会出现少量奶酪色或浅黄色,随着其逐渐成熟,颜色会褪去。

可蒙犬
 

 

 

 



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aye-aye)
  灵长目原猴亚目指猴科指猴属的1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椎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灵长目 Primates
  科:指猴科 Daubentoniidae
  属:指猴属 Daubentonia
  种:指猴 D. madagascariensis
  因指和趾长(中指特长)而得名。体型象大老鼠,体长36~44厘米,尾长50~60厘米,体重2千克;体毛粗长,深褐至黑色,脸和腹部毛基白色,颈部毛特长有白尖;尾比身体长,尾毛蓬松,形似扫帚,毛长达10厘米,黑或灰色;体纤细;头大吻钝;耳朵非常大,膜质;除大拇指和大脚趾是扁甲外,其他指、趾具尖爪;牙齿结构象鼠,只有20枚;四肢短,腿比臂长。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森林。
  栖息于热带雨林的大树枝或树干上,在树洞或树杈上筑球形巢。单独或成对生活,夜间活动。喜食昆虫,还吃甘蔗、芒果、可可,在饲养条件下亦吃香蕉、枣和鸡蛋。孕期不详,2~3月产仔,每胎1仔。取食时常用中指敲击树皮,判断有无空洞,然后贴耳细听,如有虫响,则用门齿将树皮啮一小洞,再用中指将虫抠出。吃浆果时也是用中指将水果抠一个洞,从中挖出果肉。
  由于指猴的体型似大老鼠,跳跃的姿势象袋鼠,取食方式又极特殊,曾被列为松鼠或跳鼠一类,甚至另立一目。
  指猴和其他动物都不相像。它和狐猴有亲缘关系,但事实上,由于那特别的长相和习性,指猴是单种生物(指粟鼠猴科)。指猴只生活在非洲东南沿海的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众多的狐猴具有36齿,大狐猴具有30齿,而指猴仅有18齿,且不具备原始猴类特有的梳齿,又是唯一不具备犬齿的灵长类;指猴的门齿高度发达,终生生长,具有珐琅质的齿面和坚利的切割面,正由于这一特征,它曾经多年被错划为啮齿类。指猴面目如狐,口鼻突出,一对黑色耳朵大而善动,头型较扁。黑褐色的体毛由短软的绒毛和粗长的护毛组成,吻部和身体下部为灰白色。指猴不仅体毛篷松,而且尾毛粗密,甚至比狐狸尾还粗。
指猴
 

 

 



安哥拉兔(Angora)
根据国际ARBA组织数据记载,安哥拉兔是源于土耳其的安哥拉省; 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英国,由法国人培育而成,因其毛细长,有点像安哥拉山羊而取名为安哥拉兔。
  安哥拉兔为著名的观赏兔,尤以英国安哥拉最受欢迎。
  安哥拉兔大致上可分为五种:Enland(英国安哥拉),French(法国安哥拉),German(德国安哥拉),Satin Angora(缎毛安哥拉) 与 Giant Angora(巨型安哥拉)。

安哥拉兔
 

 



羊驼
    英文名:Alpaca
  学 名:Lama pacos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骆驼科 Camelidae
  属: 小羊驼属 Vicugna
  种: 羊驼 V. pacos
       别名美洲驼、无峰驼。体型颇似高大的绵羊;颈长而粗;头较小,耳直立;体背平直,尾部翘起,四肢细长;被毛长达60~80厘米,呈纯白,浅灰、棕黄、黑褐,纯黑等22不同色型;雄性略大于雌性。产于南美的秘鲁和智利的高原山区。
  当今羊驼大国秘鲁已立法禁止羊驼的出口,因此智利、玻利维亚进而成为南美洲羊驼出口的主要国家。但是由于南美洲的羊驼几乎完全处入原始放养,自然繁育,并由于国际市场对羊驼制品的一只没有被剪过毛的羊驼在吃草高需求量,南美洲原产地的羊驼品种的总体质量已明显下降。
  南美洲以外的羊驼产业是以品种提纯繁育为主要目的和经营手段。现在南美洲以外的羊驼主要分布在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经过这些国家近二十年科学繁育,系统优化,这些国家的羊驼品质已明显优于南美洲自然繁育的羊驼。
    羊驼是原驼和小羊驼的杂交的后代,被人工驯养超过6000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加帝国早期,羊驼和他们的表亲大羊驼是在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在南美洲仅有的被驯化的家畜。他们是安地斯文明的整体的一部分和也是其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体现,羊驼被用于提供食物、燃料、衣物和运输畜力。在西班牙占领印加后,许多羊驼、大羊驼和印第安人一样死亡了。但在不合适人类居住条件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Altiplano),这个物种幸存了下来刚被剪过毛的羊驼。
  如今这些动物数量超过了三百万,但在南美洲境外,这个数量是非常小的(约4万)。 羊驼非常聪明,是高度群居的动物,容易饲养和照看。羊驼的外表看起来是很有趣的。他们主要通过身体摆姿势和一个柔和的哼唱声音进行交流。大羊驼的重量典型范围在大小从大约100-200kg,但是羊驼是大约70-90kg。
    羊驼毛以其质量与色泽独一无二的特点而闻名于世.其韧性为绵羊毛的两倍,无毛脂,杂质少,净绒率达90%.用羊驼毛制成的时装,轻盈柔软,穿着舒适,垂感好,不起皱,不变型,深受欧美、日本消费者的青睐。
 羊驼
 

 

 

 



一角鲸
系一角鲸科其中一个属,而这个属亦只得一个品种。雌性牙通常长在牙床,但雄性的左牙会生出来,变成一条长牙,可长达三米。一角鲸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之一,它们只生活在北极水域,速度极快,神出鬼没,又叫海洋独角兽。独角鲸属于齿鲸类,一般体长4米~5米,体重900公斤~1600公斤,腹白背黑,是小型鲸类。它的繁殖率较低,一般3年产一仔,孕期15个月,哺乳20个月。在胚胎中,一角鲸本有16枚牙齿,但都不发达,至出生时,多数牙齿都退化消失了,仅上颌的两枚保留下来。而雌鲸的牙始终隐于上颌之中,只有雄鲸上颌左侧的一枚会破唇而出,像一根长杆伸出嘴外。不过也有人偶然发现有两枚同时长出的,但数量极少。 独角鲸常是雌雄和幼鲸一起活动。从数头到十几头不等,有时也有数百乃至数千头一起的大群。每年当冰雪消融以后,独角鲸会成群结队进入海湾觅食、交尾、嬉戏。也正是此刻,它们往往要遭到当地人的捕猎。 独角鲸最诱人之处,是被称为“角”的獠牙,它在人们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欧洲的王公贵族把它看成宝物,用鲸牙做成酒杯以检验酒是中否有毒,或用它做家具、饰物以显示华贵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灵丹妙药,用它医治百病。其实,最终其使用价值的,还是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用它做鱼杈和矛头,用来捕猎。由于人们对鲸牙的迷信,从而使鲸牙价格昂贵,求之难得,同时也成了独角鲸灾难的根源。许多人为得到獠牙,对独角鲸大肆猎捕,使其数量大减,以至有关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独角鲸
 

 

 

 



跗猴  
    又叫菲律宾眼镜猴,生活在亚洲热带森林中。它们身长仅15厘米,而尾巴则长达25厘米。它们长有特别长的脚踝和长腿,极能适应攀附和跳跃,手指和脚趾上还长有吸盘似的圆盘,抓物非常牢固。它们没有窝,睡觉时就紧抱直立的树干。它们虽然只有15厘米长,却可以跳180厘米的距离,跳跃时,线状的尾巴左右摆动,以保持平衡。它们的两只大眼睛能准确地判断距离,所以能够在跳跃中捕食昆虫。雌猴怀胎6个月便生产,幼猴一出世便能抓住母亲或紧抱树枝。跗猴数量很少,是濒临绝种的动物。

跗猴
 

 

 

 



小飞象章鱼
  因其外貌酷似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小飞象而得名,
  水下深度:300~5000米
  大小:20厘米
  长有两只“耳朵”和一个长“鼻子”
  这种章鱼生活在极深的海下,是最珍贵稀少的章鱼种类。 鱼,爪子很短,颜色鲜艳,憨态可掬。
    如果章鱼没有粘性吸盘,那么这将是它最大的缺陷。但是,对于深海小飞象章鱼来说,它们却懂得努力弥补这一缺陷。在通常章鱼身上长有吸盘的地方,小飞象章鱼长的却是一种耀眼的发光器官。它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发光器官来引诱捕食目标或吓退入侵者。小飞象章鱼以某些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这些甲壳类动物常常是被小飞象章鱼的光线所吸引而来。一旦发现猎物靠近,小飞象章鱼就会立即抓住它,并通过身体所产生的一种粘液网困住对方。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约翰森观测到,当小飞象章鱼被打扰时,它们会张开自己的腕足,尽可能地展露出所有的发光器官,试图吓唬和赶走不速之客。

小飞象章鱼
 

 

 

吸盘足蝙蝠
特产于马达加斯加岛,也是蝙蝠中仅有的两个分布限于一个岛的科之一。吸盘足蝠科和盘翼蝠科一样,拇指和脚侧处各有一个吸盘,其生活方式也和盘翼蝠科相似。吸盘足蝠比盘翼蝠体型略大,耳朵和尾巴均长,耳屏方型,和耳朵前缘相融合。

吸盘足蝙蝠


侏儒狨
是一种生活在巴西西部、哥伦比亚南部,厄瓜多尔东部和秘鲁东部雨林当中的一种猴子。它是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体长大约14-16厘米,雄性重大约140克,雌性120克。

侏儒狨


小熊猫
    【拉丁学名】:Ailurus fulgens
  【俗名】:红熊猫,山门蹲,山闷蹲,九节狼,松狗,金狗,火狐
  【英文名】:Red Panda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濒危等级】:渐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海拔30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有竹丛的地方
  【海拔上限】:3000
  【致危因素】: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谱系记录,保护行动计划
  【国内分布】:四川, 云南, 西藏
  【国外分布】:尼泊尔, 不丹, 印度, 锡金, 缅甸
  【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唯一种)
     有时在中文中也称火狐,英文中亦有“Fire Fox”即是对其的直接译名,是一种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属于食肉目、小熊猫科。它究竟应该列在熊科或浣熊科是多年来一直被争论的问题,最近经过基因分析,认为与美洲大陆的浣熊亲缘关系最接近,应该单独列为小熊猫科2。
     体形肥胖体长40~60厘米,体重约6千克。全身呈红褐色,四肢呈棕黑色,体毛长而蓬松,脸圆,具白色斑纹,唇、耳缘和颊白色,脸上有白斑,眼鲜艳;尾粗,长超过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颇显著,因此,中国四川省称为九节狼。小熊猫四肢粗短,背部毛色为红棕色,其眼眶和两颊甚至连嘴周围及胡须都是白色。最好看的是一条蓬松的长尾巴,其棕色与白色相间的九节环纹,非常惹人喜爱,“九节狼”的别名因此而得。
     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小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部和英国都有化石纪录。生活于2000~3000米的高山林区或竹林内。栖居在树洞或石洞中,凌晨和黄昏出洞觅食。杂食性,吃竹笋、野果、嫩枝叶,或捕捉小鸟、小鼠、昆虫和鸟卵为食。常在树枝上攀爬,有时高卧树枝上休息。夏季喜欢在河谷地区活动;冬季蹲伏在山崖边或树顶上晒太阳。肛门部和前肢的趾间具分泌腺,繁殖期内散发较强的气味。
 小熊猫
 

 

 

 

 树懒(Bradypodidae)
包括三趾树懒(Bradypus)和二趾树懒(Choloepus)两个属,每属因分类体系不同而各有一至数种,共5种。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雨林。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二者颈椎数目也不相同,其中三趾树懒颈椎9枚,是哺乳动物中最多的,而二趾树懒则和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7枚。由于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结构上的区别较大,有人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科,树懒科只保留三趾树懒,而二趾树懒则和已经灭绝的大懒兽类的大地懒亲缘关系很近,可置于大地懒科Megalonychidae,并且三趾树懒可以自成一个三趾树懒总科,而大地懒科与大懒兽科组成另一个大懒兽科总科。  
    树懒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所以它要移动2公里的距离,需要用时1个月。尽管如此,在水里它却是游泳健将,对于树懒来说最好的食物是低热量的树叶,吃上一点要用好几个小时来消化。 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每周在排便的时候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可以说是以树为家。
  树懒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哺乳动物,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耍,能耐饥一个月以上,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的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也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像这样,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
    5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

树懒
 

 

 

 雪蟹
如丝般雪白,看起来似乎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但这种独特的生物却是最近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中被发现的。这种蟹的前臂和脚上长满的那种纤细如发丝般的毛的作用很神秘。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纤纤细毛能够捕获细菌作为它们的食物,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细毛能够过滤掉深海处喷涌出的有毒矿物质。
     这种被称作“雪蟹”生物是如此独特,科学家们经过一年的研究后对其还有众多不甚了解之处,只好重新划分出一个种类来对其进行归属,正式命名为KIWA HIRSUTA。

雪蟹


秃猴   
   卷尾猴科几种昼行性猴类的统称,美国唯一的短尾猴。体长35-50厘米,尾长15-20厘米。面部赤裸,兴奋时发红。毛长而粗。有三种:一种呈灰色,面粉红;另一种毛带红色,面鲜红色;第三种毛呈浅褐色,面为黑色。秃猴为稀有动物,分布限于亚马逊河流域的某些森林地区。据说以小群活动,常栖息于高枝。四脚行走,以果实和植物的其他部分为食。三种秃猴在《红皮书》中都列为濒险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常捕捉秃猴。幼秃猴可饲为玩赏动物,成体的肉可食。

秃猴
 

 

 



水滴鱼
    学名:Psychrolutes marcidus
  英文名:blobfish
  中文译名:水滴鱼
  水滴鱼,由于长着一副哭丧脸,被称为“全世界表情最忧伤”的鱼。这种海底怪鱼确实有理由郁闷:科学家警告称,由于深海捕捞作业,水滴鱼正遭受灭绝的威胁。
    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沿岸,最深达800米的海底当中,由于很难达到这种鱼的栖息地,所以很少被人类所发现水滴鱼(blobfish)在深海。
    水滴鱼生活的地方,水的压力比海平面要高出数十倍,在这种环境下,鱼膘(帮助鱼类保持浮力)很难有效的工作。为了保持浮力,水滴鱼浑身由密度比水略小的凝胶状物质构成,密度比水稍轻,这使得它不花力气就能轻松的从海底浮起。缺乏肌肉对于水滴鱼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主要靠吞食面前的可食用物质为生。
  水滴鱼的孵化方式也与众不同,雌鱼把卵产到海底后便趴在鱼卵上一动不动,直到幼鱼孵出为止。

水滴鱼
 

 



鲸头鹳(拉丁语学名:Balaeniceps rex)
  shoebill ,亦作whale-headed stork,亦称靴嘴鹳(shoe-billed stork)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鸟纲(Aves)
  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科: 鲸头鹳科(Balaenicipitidae)
  Bonaparte, 1853
  属: 鲸头鹳属(Balaeniceps)
  种: 鲸头鹳(B. rex)
  鲸头鹳的分类很有争议,传统地它被分为鹳形目,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许多传统不相关的鸟类全部被收录入了鹳形目。最近也有些学者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认为它与鹈鹕比较接近,其他学者则使用生物化学的手段认为它比较接近鹭科。
    鹳形目(Ciconiiformes)鲸头鹳科(Balaenicipitidae)的唯一种,学名为Balaeniceps rex,大型的非洲涉禽。立高约115公分(3.5呎)。体羽全灰色,翅宽,腿长。头大,嘴宽而厚,形如其名(靴嘴鹳)。与鹈鹕和鹭一样,飞行时头後缩靠近身体。吃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在地面营巢,每窝产1?2枚卵。栖息于非洲东北部白尼罗河附近沼泽地带。
  是一种与鹳科相近的非常大的鸟,它是鲸头鹳科和鲸头鹳属唯一的一个种。它的名称来自于它强大的喙。
    分布区是非洲中央内陆,主要栖息在尼罗河上游或东非热带人迹罕至的湖泊、沼泽地带。
    体高1.1米,大小似白鹳,全体羽毛为石板灰色,背部有绿色光泽,尾较短,头后有短羽冠。雌雄同色。幼鸟多褐色,背部无绿色光泽。外形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很大的头和木靴子样特别厚而大的嘴。不过它的嘴看着很重,其实很轻,你用手抓起它的头时会感到意外的轻。嘴的颜色为黄绿色,虹彩白色至淡黄色,脚黑色。
    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丛或苇丛中,黄昏出来觅食,很少有人发现它们。然而人在浮岛附近休息时却可能看到它在湿地上空翱翔,飞翔时姿态像鹭或鹈鹕那样头颈弯曲成“Z”形。不鸣叫(鸣管肌退化),却能发出像白鹳似的“嗒、嗒”声。另外,滑翔中也能发出大的响声。食物为鱼类、青蛙、水生蛇类等,身体隐藏在水边高度适当的茂密的水草丛中,等待捕捉猎物。到了旱季,沼泽干涸,就掘食潜入泥土中的肺鱼,这种鸟笨拙的嘴很适合捕捉鱼和青蛙,特别是肺鱼和鲶鱼。
    雨季到来开始繁殖,在乌干达是4~6月。巢在湿地内的草丛中用水生植物堆积而成,窝的直径约1米。卵污白色,每窝产卵1~2枚(也有产3枚的记录),但通常只育活一只雏鸟。双亲交替孵卵,孵化期约30天。雏鸟披灰白色绒羽,双亲共同哺育雏鸟,约3个月。3岁性成熟。
    鲸头鹳的数量估计在5000至8000只之间,大多数生活在苏丹、乌干达。国际鸟盟将其保护现状定为易危。危害的主要来源是栖息地遭破坏、干扰和捕猎。
  【人类对它的称呼】世界上最丑的动物

鲸头鹳
 

 

 

枯叶龟  
    科 名:长颈龟科
  中文名:枯叶龟
  英文名:Matamata
  学 名:Chelus fimbriatus
  属 名:Chelus
  食  性:肉食性。
  分  布:产于亚马逊水系,流速缓慢的小河川、U型湖及池塘。
  形态特征:最大甲长40公分,背甲为长方形,背甲是粗糙、多瘤节的。这种龟背甲的最大直线长度可长到18英寸。每个盾板都是圆锥形的,并具有明显的同心生长环。头和颈部大而扁平,并覆盖着无数的小肉瘤、结节和褶皱。嘴非常宽,鼻子很长。眼睛很小并非常靠近鼻子。幼年时期背甲和颈部的颜色为茶褐色至红褐色,腹甲通常为鲜艳的橙红色。当这种龟长大时,腹甲上的橙红色褪去变成黄色或褐色。颈部呈红褐色,但最终会变成棕褐色或茶褐色。喉部具有两条暗色带状条纹,且腹甲呈暗色。虽为完全水栖性,却很少游泳。为适应栖息于水底,具有长颈及呼吸管状的吻部,籍以伸出水面呼吸。
  生活习性:夏季时会爬至岸边产卵,每胎可产12-28颗卵。经7-10个月孵化。
  枯叶龟Matamata(Chelus fimbriatus)在1741年被Barrer第一次描述为:Testudo terrestris major putamine echinato et striato, sive raparapa。根据15 pre- and post- Linnaean names林奈系统分类命名法,Chelus fimbriatus于1934年被Mertens和Muller确定。枯叶龟代表了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下蛇颈龟科(Chelidae)中单独的一个属。蛇颈龟科中的其他南美侧颈龟则属于渔龟属(Hydromedusa) 和蟾龟属(Phrynops)。南美侧颈龟属(Podocnemis)属于侧颈龟科(Pelomedusidae)。它没有亚种被建立,但一些作者通过对野生和捕获的枯叶龟的观察已经注意到了颜色上的变化。同样被观察到的还有背甲的形状,有椭圆形的,有两侧平行的,还有的两侧笔直但不平行并向头部会聚(Pritchard, 1967; Pritchard and Trebbau, 1984)。
  分布范围和生活环境:
  枯叶龟生活在南美洲北部,包括奥里诺科(Orinoco)河和亚马逊(Amazon)河流域。枯叶龟是高度水栖的且很少离开水。没有观察到有晒太阳和陆地活动的现象。对任何一段距离来说,它们都是拙劣的游泳者,是典型的沿着底部爬行的。这种龟通过伸长脖子将它们的鼻尖刚好超过水面来呼吸。枯叶龟更喜欢混浊的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河水。少数资料提出它们可以忍受长期暴露在咸水或海水与淡水的混合物中(Kearney, 1972; Pritchard and Trebbau, 1984)。

枯叶龟
 

 

 

 椰子蟹(拉丁文学名:Birgus latro)
又称八卦蟹,是十足目陆寄居蟹科的节肢动物。 其体重最高可达6公斤,是现存最大型的陆生节肢动物。有人称椰子蟹为强盗蟹,因为传言它们会从民居和帐篷中偷窃罐和银器之类的东西。它们是一种寄居蟹,能用钳子弄破椰子的外壳,以吃其中的椰子果肉,并因以为其名。
    身体很大,头胸甲长度可达16厘米以上。体躯和附肢甲壳钙化,坚厚,头胸甲及步足表面有波状皱纹。头胸甲的鳃区特别扩大。额角呈三角形,眼鳞小。左螯大于右螯。腹部的背甲与侧甲皆钙化,部分弯折在头胸甲之下。仅一侧保留着已退化的腹肢。
  除了捕食用的螯足看起来一大一小以外,身体两侧是对称的,这样大而结实的个体,常常被误认为是螃蟹,但它可是货真价实的寄居蟹一族。因为不用寄住在束缚身体生长的螺壳里面,成年蟹的外型都会比较可观,在国外最大曾有体重重达七公斤以上,体长近半公尺的纪录,可说是陆地上最大型的节肢动物。
    椰子蟹生活于海边附近的热带树林中,善于爬树。椰子肉是椰子蟹的最佳铒料,它由于双螯非常有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爬上高树剪下椰子,并凿开壳而吃椰子肉。但椰子肉不是它惟一食物,它食性很杂,几乎任何有机物都吃,当它在饥饿的时候,不论是植物的果实叶子,腐败的动物尸体,甚至连小于自己的同类,它都吃,真是“贪食无厌”,所以得了个“强盗蟹”的别号。
    椰子蟹是源自于海洋的动物,它和其它原本在海中生活,后来迁移到陆地的动物一样,必须面临呼吸以及水分流失的问题。因此它的鳃腔内壁有许多血管丛生,可以帮助呼吸;有甲质化的外壳;并且栖息于湿度较高,具有能遮蔽日晒的掩蔽物及洞隙,土质松软以利其挖洞、冬眠或蜕皮,以及有充足食物的地区,所以能长期栖息在陆地生活,到了繁殖季节才回到海洋里产卵。
   椰子蟹的成长缓慢,每蜕皮一次个体才会长大一些,通常是在秋冬季节进行蜕皮。幼蟹每年蜕皮约2~3次,随个体长愈大,蜕皮的次数就愈减少,成蟹蜕皮的频率最多仅每年一次而已。估计以这样缓慢的成长速率,椰子蟹可能要花上40年以上才能达到4公斤的个体大小。

椰子蟹
 

 

 

 

 雀鳝(学名lepisosteus )常像圆木一般,浮于流动缓慢的水面晒太阳并呼吸大气中的空气。两腭与面部形成一个有尖牙的喙,鱼体覆以菱形光亮而厚的硬鳞。在始新世,雀鳝就生活于欧洲和北美,所以能幸存至今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大而充满卵黄的淡绿色卵有很强的毒性。雀鳝春季在浅水中产卵,孵化后幼鱼生长很快,开始时以米诺鱼类为食,很快就成为贪婪的掠食者,以致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它们的数量。牙针状,排成数长行,适于掠获猎物。长吻雀鳝(L. osseus)产于美国南部,吻极长而呈钳状。钝吻鳄雀鳝(L. spatula)可长约3公尺(10呎),是淡水鱼中最大的种之一,其吻则宽而短。雀鳝可食,但在美国中部和北部几乎从不被人食用。有时连硬鳞一起烘干,有时用其鳞制作装饰品。gar(或garfish、gar pike)一名常用指腭针鱼(needlefish;特别在欧洲);而在澳大利亚,则用指与腭针鱼近缘的鱵(halfbeak)。
  雀鳝目(Lepidosteiformes)是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的1目。只有一科两属7种鱼,都是生活在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的淡水河流湖泊中。雀鳝目是一种古老的鱼种,化石可以追溯到二迭纪时代,雀鳝目的鱼被有菱形硬鳞,嘴长,有锐利牙齿,是大型凶猛鱼类,肉食性,背鳍靠后,尾鳍圆形,最长的据报道可达6米。雀鳝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