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效應可怕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5:33:57
英 |大 |中 |小
2008年09月17日10:22

一個似乎永遠都不缺乏下跌理由的股市﹐投資者不再覺得自己“牛”﹐但這也不一定會讓你成為“熊”﹐事實上﹐你可能已經變成了“鴕鳥”。
可能的情況是﹐在你最近一次收到投資銀行帳戶通知信時﹐不再跳起來急著去找開信刀﹔或者你不再像2007年夏天股市鼎盛時期那樣﹐經常上網察看投資組合的價值。甚至﹐你能鎖定道瓊斯指數上週五收於什麼點位(誤差不超過百點)嗎﹖
Heath Hinegardner
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行為經濟學家喬治•勒文施泰因(George Loewenstein)用“鴕鳥效應”來形容投資者在股市動蕩時期將頭埋進沙子裡面的行為。
“確切知道發生了壞事情比懷疑壞事情是否真的發生了要痛苦得多﹐”他說﹐“如果你不是很清楚自己投資組合的表現﹐就會一直留存著更好的盼望。”
在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中﹐投資者關心的是他們總的財富數﹐而不是他們某個時段的得與失。不過﹐投資者也是人﹐不是計算器。他們仍希望獲得愉悅、避免痛苦。
雖然把自己變成鴕鳥不會讓損失就此消失﹐但它可以讓你假裝這些損失並不存在。
勒文施泰因和他同事杜安•瑟匹(Duane Seppi)的最新研究發現﹐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投資者在市場低迷時期察看投資組合市值的頻率通常會減少50%至80%。美國投資者同樣也將頭埋進了沙子。在今年6月份的股市低潮期﹐Vanguard共同基金的持有者察看帳戶價值的頻率遠遠低於股市屢創新高時的2007年中晚期。
效仿這種体重200磅、大腦卻只有兩盎司的大鳥並不總是壞事。誠然﹐如果你上一次察看所持房地美、Washington Mutual、或是雷曼兄弟股票的價值已經是半年之前的事情﹐在你終於得到最新報價時﹐你會覺得自己就像個笨蛋。不過﹐像這樣的黑洞股票並不多。如果你每聽到一個壞消息就拋售的話﹐你將很難從一些普通不過的好消息中獲利。
心理學家保羅•安德森(Paul Andreassen)的試驗表明﹐投資者獲得有關其所持股票的消息越多﹐他們的交易頻率就越高﹐獲得回報也越低。而當你把頭埋在沙子裡面的時候﹐你就根本沒法開口進行交易了。
當然﹐完全不聞窗外事也並不好。這裡提供了一些審慎的做法﹐供你在寧願當鴕鳥時參考採納。
向前看。使用電子郵件和日曆軟件給自己發送提醒﹐讓自己在一週或一個月後察看帳戶價值。當設定的察看時間到來時﹐要調整帳戶使其達到平衡、並且適時逢高拋售、逢低買進﹔另外﹐檢查你是否還持有那些以其最新價格你不會再增持的股票﹐拋售它們減損﹐這些損失還可以用來減計應稅收入。
利用消息。當然﹐你不應該拋棄這份寶貝的報紙。對於一個尋找適時買進良機的智慧投資者﹐單是閱讀Money & Investing欄目下的股市新高、新低列表就值回這份報紙錢了。上週四﹐這個欄目提供了656個新低的一覽表。
逆風而上。當報紙無一例外都在唱衰時(就像現在這樣)﹐市場往往會顯得比實際狀況更危險。(需要擔心的時候是當每個人都不擔心的時候﹐而不是每個人都擔心的時候。)花些時間研究一下市場的歷史﹐看看在2002年、1998年、1991年、1987年、1982年、1974年等年份﹐當市場充滿絕望的時期過後﹐股市出現了怎樣的情況。如果以史為鑒﹐人們這種當鴕鳥的傾向恰恰正是市場即將浴火重生的強烈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