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效应可怕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4:00

一个似乎永远都不缺乏下跌理由的股市,投资者不再觉得自己“牛”,但这也不一定会让你成为“熊”,事实上,你可能已经变成了“鸵鸟”。
可能的情况是,在你最近一次收到投资银行帐户通知信时,不再跳起来急着去找开信刀;或者你不再像2007年夏天股市鼎盛时期那样,经常上网察看投资组合的价值。甚至,你能锁定道琼斯指数上周五收于什么点位(误差不超过百点)吗?
Heath Hinegardner
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勒文施泰因(George Loewenstein)用“鸵鸟效应”来形容投资者在股市动荡时期将头埋进沙子里面的行为。
“确切知道发生了坏事情比怀疑坏事情是否真的发生了要痛苦得多,”他说,“如果你不是很清楚自己投资组合的表现,就会一直留存着更好的盼望。”
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中,投资者关心的是他们总的财富数,而不是他们某个时段的得与失。不过,投资者也是人,不是计算器。他们仍希望获得愉悦、避免痛苦。
虽然把自己变成鸵鸟不会让损失就此消失,但它可以让你假装这些损失并不存在。
勒文施泰因和他同事杜安•瑟匹(Duane Seppi)的最新研究发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投资者在市场低迷时期察看投资组合市值的频率通常会减少50%至80%。美国投资者同样也将头埋进了沙子。在今年6月份的股市低潮期,Vanguard共同基金的持有者察看帐户价值的频率远远低于股市屡创新高时的2007年中晚期。
效仿这种 重200磅、大脑却只有两盎司的大鸟并不总是坏事。诚然,如果你上一次察看所持房地美、Washington Mutual、或是雷曼兄弟股票的价值已经是半年之前的事情,在你终于得到最新报价时,你会觉得自己就像个笨蛋。不过,像这样的黑洞股票并不多。如果你每听到一个坏消息就抛售的话,你将很难从一些普通不过的好消息中获利。
心理学家保罗•安德森(Paul Andreassen)的试验表明,投资者获得有关其所持股票的消息越多,他们的交易频率就越高,获得回报也越低。而当你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时候,你就根本没法开口进行交易了。
当然,完全不闻窗外事也并不好。这里提供了一些审慎的做法,供你在宁愿当鸵鸟时参考采纳。
向前看。使用电子邮件和日历软件给自己发送提醒,让自己在一周或一个月后察看帐户价值。当设定的察看时间到来时,要调整帐户使其达到平衡、并且适时逢高抛售、逢低买进;另外,检查你是否还持有那些以其最新价格你不会再增持的股票,抛售它们减损,这些损失还可以用来减计应税收入。
利用消息。当然,你不应该抛弃这份宝贝的报纸。对于一个寻找适时买进良机的智慧投资者,单是阅读Money & Investing栏目下的股市新高、新低列表就值回这份报纸钱了。上周四,这个栏目提供了656个新低的一览表。
逆风而上。当报纸无一例外都在唱衰时(就像现在这样),市场往往会显得比实际状况更危险。(需要担心的时候是当每个人都不担心的时候,而不是每个人都担心的时候。)花些时间研究一下市场的历史,看看在2002年、1998年、1991年、1987年、1982年、1974年等年份,当市场充满绝望的时期过后,股市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如果以史为鉴,人们这种当鸵鸟的倾向恰恰正是市场即将浴火重生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