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基础知识(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2:26
说明文基础知识(一)
邓旺林
第一节    概说
一、什么是说明文?
对事物或事理作客观的解说、介绍、阐释,有意识、较系统、集中地给人以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知识的文章,叫说明文。
△   关于“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的问题,对此有两种看法:
1.“说明”是与“叙述”等并立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述:对人物、事件、环境作概括的说明和交代。用于较概括地交代人或物的空间移动、时间延续或事情的发展经过的梗况。
描写: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刻划。(叙述可以只说人物做了什么事,而描写则还要写出人物怎样做)
抒情: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
议论:表明对人、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说明:对事物(物品、事件、问题等)的内容(概念、结构、成因、种类、关系、性质、形状、特点、功用等)和形式(存在与运动形式)作解说、介绍、阐释以使人明了。(说明:解说明白)
★“叙述”与“说明”的不同
对实体事物的“说明”一般是对它作静态的说明,有时虽也写到事物的动态(如机器的运转,事物的生产过程等)但也是把它当作静态的存在来写的。(共时性)
而叙述则是对事物作动态的说明,具有连续性,使人可看出空间的移动、时间的延续。某些叙述的每一部分(局部)可以说就是说明。(历时性)
2.“说明”不能算一种表达方式。
如傅德山等编《基础写作学问题解答》认为:
(1)“说明”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不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因为“叙述”是说明事情的原委;“描写”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说明;“抒情”、“议论”也是为着把“感情”、“道理”或强烈或清晰地“说明”给读者。
(2)表达方式的分类应主要依据“思维”表达的“形式”。从“思维形式”来说,“说明”与“叙述”难以分清。“说明”实际上就是一种简明扼要、质朴客观、精确科学的“叙述”。许多“插叙”实际上就是对事物或人物的交代、介绍、解说。
(3)说明性文章的存在并不等于“说明”的存在。“说明”是文章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色彩”——用于“解说”和“状物”,语言简要、质朴,以传授知识为主。但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思维形式”,“说明”却并不一定成立。因为它们是两回事而不是一回事。用叙述(精严的叙述)和描写(清淡的白描)同样可以完成像教科书、科学小品、知识性散文这种“说明性”的文章。
(4)“说明”作为表达方式的独立,历史并不长。叶圣陶的《作文论》(1942年2月初版)就没有说到“说明”。
二、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体现在写作目的上:以传播知识、扩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为目的。
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总是直接地、全面地、集中地把某种知识介绍给读者,并且往往既介绍事物“是这样”,还解释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说明文,从内容上来说,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通过对有关事物或事理的介绍、阐释让人们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使人有所知、有所明。其旨在向人们传授各种各样的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例如,介绍一种新产品,使人们了解这种产品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使人们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人口分布、风土人情等等;解释一个概念,以使读者理解它的含义和特点。
“知识性”这一点使说明文有别于记叙文与议论文。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要内容,旨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有所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获得美的享受。
议论文以剖析事理,明辨是非为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论证,提高人们的理性认识,使人明理晓义。
记叙文、议论文也能给人某方面的知识,但它们不象说明文那样有意识的、较系统、集中地来给人知识,而是附带性地给人以一些较为零碎的知识,往往是作者在写作中“顺手牵羊”式的带出来的。
以某一动、植物或某一物品为写作对象并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写出其某一特征(特别是外在特征)的说明文,与着重描摹对象的形态,以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意趣丰富为主旨的记叙文很容易相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是:
(1)写作目的不同。说明文旨在通过对写作对象的介绍、阐释让人们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使人有所知、有所明。目的是向人们传授有关的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而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则旨在将写作对象作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表现,让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获得同样的意趣。
(2)写作的角度、视点不同。如果写作对象是以种、类的面目出现,又着重于对其作知识性介绍时,一般说来就是说明文;如果写作对象是以“这一个”的面目出现,又主要是表现其独特有趣的形态或性格的,一般说来多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例如:
画眉鸟,顾名思义,它脸部的眉毛特别明显。一只好的画眉鸟眉毛应该长而细,中间不能间断,看上去好像是人们故意画上去的浓眉。它的嘴如钉,身如葫芦,尾如尺,削竹头,牛筋腿,眼圈大而蓝,眼光深沉。
人们喜爱画眉鸟,除了画眉鸟长得有趣以外,还因为它羽毛漂亮,啼鸣动听。说起画眉鸟羽毛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各不相同,有常见的青毛、黄毛、棕色毛等,还有少见的全白、全黑、全红以及银灰色等等。
最令人喜爱的还是它那婉转悦耳的鸣叫声,听起来像歌唱家在唱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像演奏家在吹悠扬悦耳的笛子。如果你仔细分辨,可以听出这些叫声如喜鹊、麻雀、山雀、白头翁、布谷鸟的啼鸣。更使人惊叹的是,它还能模仿家禽的叫声,如公鸡、母鸡、小猫、鹅、狗的叫声,还能学蝈蝈的叫声,真是神奇极了。   (《画眉鸟》)
这篇短文所写的画眉鸟并不是具体的某一只画眉鸟,而是作为鸟的一种,写的是这种鸟类独特的外形特征和婉转悦耳的鸣叫声等特点,让读者对这种鸟的基本特征有较系统的了解,应当说是一篇说明文。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去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猫》)
《猫》这篇短文先写猫的特点是性格古怪,然后用举例法说明猫既老实又不老实;既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又任性;既胆小又勇猛。短文把猫的矛盾性格写出来,充分反映了猫的古怪特点。这里所写的可以说是作为某一物种的猫,而不是某一只具体的猫;同时这篇短文也比较集中地让读者对猫的独特的性格有所了解。可以说这也是一篇说明文。
小花猫很贪玩。我拿糖逗它,它伸出一只爪子来抓,没抓到,它又伸出另一只爪子来抓,还是没抓到,这时它掂起后腿,伸向前爪向糖扑去,抓住了糖,又蹬又咬。我把糖又拿过来放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它机灵地望着糖,突然纵身一跃猛扑过去,很快就抓住了。小花猫吃东西的时候,先用鼻子闻闻,要是不合胃口,它就懒洋洋地走开了;要是合胃口,它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时候还一点一点的好像在感谢它的主人哩。 (《小花猫》)
《小花猫》这段短文主要写小花猫很贪玩这个特点。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小花猫的贪玩。一是“我”拿糖逗它时,小花猫表现出来的贪玩;二是小花猫吃东西时所表现出来的贪玩。这篇短文并不是将小花猫作为某一物种来写,作者写的只是某一只具体的猫,而且重在表现这只小花猫很贪玩这一特点。显然,这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我家有一株“朝天辣椒”,种在一个紫红色的花盆中,一尺多高。
“朝天辣椒”枝叶蓬蓬勃勃,青翠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枝的顶部结着一撮一撮的小辣椒,下圆上尖,颗颗朝天。这些辣椒,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有的红得猩红,有的略带桔黄色,全都圆鼓鼓、亮晶晶的,真可说是五彩缤纷。
我很喜欢这株“朝天辣椒”,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看它几眼。(《朝天辣椒》)
这篇文章先写“朝天辣椒”生长的地方---紫红色的花盆和大小;接着写“朝天辣椒”枝叶的颜色---青翠,形状---蓬蓬勃勃,很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然后写它的果实。先总写形状,下圆上尖,再分写颜色,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再总写形状颜色,圆鼓鼓、亮晶晶;最后写我对“朝天辣椒”喜爱的感情。这篇短文写的是具体的某一株辣椒,而不是某一种辣椒,因此,也应划归记叙文。
以艺术作品为写作对象的文章比较特别。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别性,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的文章是否属于说明文,应主要看其是否着重于对作品内容的构成或形式特点作客观介绍(通常用复述、解说的方式),是否着重于让读者对该作品获得知识性的了解。如果写的主要是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等,那就成了一篇议论文(文艺评论)了。可以说,说明文着重表达的是对象的客观方面而不是作者的主观方面。例如,韩愈有一篇《画记》,其中一段是: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焉……
《画记》这一段只是纯客观的反映了某幅画的内容,即画的是什么,画了些什么。这就是一段说明性文字。
2.说明性
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写作对象(事物或事理)的内容或形式的某些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形象的描述)力图将其介绍、阐说清楚、明白。
△   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将客观事物的性状、功用、成因、结构、……事理的含义等等解说清楚、阐释明白。
3.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主要指作者对说明文的写作,是抛开了主观的倾向,排除了感情上喜爱或厌恶等的干扰,对事物作客观的、如实的说明与解释。真实、恰如其分,不为个人的功利观念左右,忠实于事物的本真。
三、说明文的类别
(一)   根据说明对象类型的不同分:
1.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实体事物指的是以物质形态存在与运动的,看得见摸得着、可凭某一感官感知的(具体可感)事物。这类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功用、构造、特点、性质、成因等等作解说、介绍。例如:《中国石拱桥》、《北京车站》、《奇妙的电子计算机》等。
2.抽象事理的说明文——“事理”:事情的道理。它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与运动的。如概念、方法、问题、规律等等。解释事理,包括解释概念、说明方法、原理、道理、规律等。例如:
★清、郑光复《镜镜詅痴》解释“远差”这一概念所概括的客观现象的类型及成因:
“凡视物,近大而远小,是为远差。色近则显而浓,色远则淡而隐,亦远差也。一由于目力不及,一由于蒙气迷离。”。
★《电风扇扇风过久对人体有害》说明长时间用电风扇扇风这种做法为什么会对人体有害:
“得风处汗水蒸发快,吹不到处汗水蒸发慢。吹得久时,破坏了人体汗水蒸发的均衡状态,直接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因而破坏了神经中枢的平衡,五脏六腑、内外器官无条理,整个身体就失去了协调,于是轻则感到不适,重则弄出病来”。
★《睡觉的姿势》说明睡觉应该采取的姿势及其原因:“以仰睡和侧睡为好,勿俯睡。因俯睡会使胸部受压迫,妨碍呼吸和心脏的正常活动。饭后睡午觉,最好是仰睡或向右侧睡,因胃在左腹部,向左侧睡会压迫胃,不利消化。有心脏病者,不宜侧睡。两边肺部有结核病者,最好仰睡,左肺有病者可向右侧睡,右肺有病者可向左侧睡”。
(二)   根据写法(笔调)不同可分为:
1.   平实的说明文—-语言平实、冷静、客观、直接地对事物事理作说明,只求把事物、事理解说清楚、明白、不求生动有趣。用平实、简明的语言写。
2.   描述性说明文—-寓知识性于形象性之中,常用文艺笔法对所介绍的事物、事理作生动有趣的解说,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种说明文,通常称为“科学小品”(即文艺性科普作品)。用文艺笔调(形象、生动、有趣)写作。
此外尚有种种划分。如:
A.  分为阐述性的、记述性的、介绍性的、文艺性的、实用性的五类。(《中专语文论集》P30—31,刘清涌《切实加强说明文的教学》);
B.按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功能的不同,分为空间结构式、包容式、历史沿革式、程序式四大类。(《中专、技校语文教改探索第二集》P122  内蒙古呼盟粮食技校陈甫《说明文分类教学与思维训练》)
C.见下表:
实用说明文(说明书)
{
产品说明书(产品设计/产品使用/产品包装等)
书刊、影剧说明书(一般概括介绍基本内容)
一般说明文(平实说明)
科学小品(文艺性科普作品)
△说明书与一般说明文不同的地方:
1.说明书标题写法较固定,通常由说明中心 + “说明书”三字构成,一般说明文标题方法较灵活。
2.内容结构灵活,不讲求严谨的过度,照应,开头结尾较随便,不讲求结构完整。
3.  外在形式灵活,如可用条款式。说明书一般有条款式和概述式。
△说明书与广告文的不同:
说明书以使人有所知为目的,方便用户,旨在服务;广告文以使人有所需、喜爱为目的,旨在招徕。现在也有许多人以说明书来推销商品,招徕顾客。
四、说明文的用途
从写作者来说,说明文可用来宣传、普及、传授科学知识、传递信息;从读者来说,可以从中得到某些科学知识、方法及其他信息,科学、有效地生活、工作,减少失误。
有些说明文其内容直接关系到生产劳动安全,如不遵守其规定,就会造成事故。例如:1979年11月25日石油部海洋勘探局的“渤海二号”钻井船就因操作者违反《富士号自升式钻井船使用说明书》关于“排除沉垫舱里的压载水,使自由液面最小”及《渤海二号钻井船使用暂行规定》关于“如拖航距离较长或需要出港,应排出沉垫船里的压载水,以减少吃水,降低拖阻阻力”的规定,结果造成钻井船在渤海湾内拖航途中翻沉,致使7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万元。此例从反面说明了说明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说明文的结构
一、说明文通常有开头、主体、结尾三大部分。
开头部分通常用于引出说明的对象或对说明对象作概括性的介绍;主体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对说明对象的有关方面作具体说明;结尾部分往往用来说明事物的意义或指出其发展前景等。例如:
《一个好树种—泡桐》:开头部分总提泡桐“好”的几个方面: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等;主体部分具体分说泡桐“好”的各个方面;结尾部分概括点明扩大种植泡桐的重要意义。
《景泰蓝的制作》:开头部分交代说明的对象及说明的方面(制作);主体部分按制作程序,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与方法;结尾部分点明景泰蓝制作上的一个特点:“几乎全部是手工”,而且是繁复、精细的手工。
《奇妙的电子计算机》:开头部分从“马后炮”的俗语谈起,由反入正的引出说明对象—电子计算机;主体部分具体介绍电子计算机的性能、发展方向等方面;结尾部分指出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意义及人机关系,对电子计算机应用的认识。
二、结构类型:
(一)纵式:
1.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事物。
2.按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安排说明顺序。
3.按具有时间顺序因素的空间顺序行文。
(二)横式:
1.按无时间顺序因素的空间顺序行文。
2.对事物作分项列举说明,而各项间无时间顺序的因素。
3.总分式。
(三)综合式:纵横交错。
三、说明的顺序
被说明的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复杂的,但它本身是有条理顺序的,而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或按照人们的认识过程,或把二者结合起来,对说明的顺序作合理的安排,做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
说明事物和事理的顺序,大致可分为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三大类。
(一)空间顺序
按一定的空间方位来写,或由上到下,或由前到后,或由内到外,或由大到小,或由左到右,由远至近;或反之。空间顺序体现出事物结构形态各部分所处空间位置间的关系。
有些事物,如建筑物、山水、园林有其总体构造和各个组成部分,各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说明这些事物时多采用空间顺序,可以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合理的顺序,或由上至下,或由前至后,或由中间到两旁……。例如,叶圣陶的说明文《苏州园林》,先对苏州园林作总的说明,说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它不讲对称,是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第四自然段开始,依照空间次序,对园林的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和窗,逐一进行说明。在介绍园林的各个组成部分时,基本上是以空间为序。下面是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游览者进入园内,假山池沼往往一览无余,从哪里介绍起呢?文章以空间为序,先说假山,再说池沼。介绍池沼时,先说池沼上的桥梁,再说池沼边的石岸、花草,后说池沼里的鱼和莲荷,从容不迫,一一道来。读起来层次清楚,条理明晰。
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要找出合理的顺序,或从下到上,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或从小到大,或从整体到局部,等等;或者反过来。采用哪种顺序,要根据事物的情况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习惯来定。例如《野鸡》一文:
你见过野鸡吗?现在我的眼前就有一只野鸡的标本,它可美啦!甚至可以和传说中美丽的凤凰相媲美。
野鸡头上长着两只圆鼓鼓的眼睛,一张三角嘴。它还有两条长长的腿,爪子上的小钩子,看上去挺锐利呢。最引人注目的是野鸡的羽毛。脖子上的羽毛像绿色的围巾,把它那长长的脖子都围住了。脖了下面有一圈白色的羽毛,好似一条银白色的项链。赤褐色的胸脯在明媚的阳光下鲜艳夺目。腹部的羽毛很像豹子身上的花纹,好看极了。背上的羽毛颜色多样,异常美丽,有褐色、灰色、白色、黄色,一块一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野鸡与众不同的是尾部有两根尺把长的羽毛,有些像蛇的尾巴,上面有一条条黑色的花纹。
看,野鸡多漂亮啊!谁看了都会感叹地说:“野鸡真是太美啦!仿佛各种动物的美都集中到它身上去了。”
这是一幅对野鸡的静态素描。文章先写野鸡形状的特点:“圆鼓鼓的眼睛”,“三角形的嘴”,“长长的腿”,有小钩子的爪子。然后详细地描写了野鸡全身羽毛的颜色。行文井然有条,顺着脖子、胸脯、腹部、背上到尾巴的次序逐一写来,条理分明。描写野鸡的颜色时,比喻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如“脖子上的羽毛像绿色的围巾”,“脖子下面有一圈白色的羽毛,好似一条银白色的项链”,容易使读者在头脑中再现出野鸡的标本形象。
又如《黄岩蜜桔》:“已熟了的桔果有一层金灿灿的表皮,颜色美,气味香。桔皮的里面是白色的。它不象表皮那么光滑,倒像牛羊的“百叶胃”。掰开桔皮,有鱼网似的桔络网着。每个桔果大约有十瓣左右头梳形的桔瓣,分别由一层极薄的桔膜包着。桔瓤俗称“桔米”,因为它的形状像米。晶莹饱满的桔米呈金黄色,里面全是美味可口的桔法。那大小如绿豆的桔核就稀疏地嵌在桔米的中间。”这段文章运用剥笋法写了果品桔果。文章按照桔皮、桔络、桔瓣、桔膜、桔核的顺序,从外到里,依次描述了桔果的结构。我们读了这段文章,好像写得形象生动。文章看到作者拿着一只桔果,边剥边介绍。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文章在描述桔果的结构时,各有侧重点。如对桔皮,重点写颜色、气味;对桔米,重点写形状、颜色;对桔核,重点写了形状、位置。
再看《文竹》一文:
我最喜爱的是放在我家窗台上的那盆文竹。
那株文竹长得很潇洒。远看,那些平展的叶子就像一块块碧绿的小羽绒;走近看,那些叶子又像是在夏天特别受人们欢迎的扇子;再到跟前仔细看,每根叶脉长得不是一片片的叶子,而是许许多多的小细刺。那些小细刺是那样纤细,就像一根根兔毛,但又苍翠碧绿。
文竹从茎到叶都是绿色的,显得十分清新雅致。文竹的样子很像松树,就好像是有人把松树变小了栽在花盆里似的。
我爱文竹的潇洒!我爱文竹的雅致!
这篇文章严格说来属于记叙文(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但其中从“远看,那些平展的叶子就像一块块碧绿的小羽绒”到“文竹的样子很像松树”都是对文竹这种植物的说明。文中对文竹的说明运用了远近结合法。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叶子的形状,远看像小羽绒,走近看像扇子,走到跟前看像兔毛。接着写文竹的颜色,从茎到叶都是绿色。最后总写文竹的样子像松树。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看到了作者拍摄的文竹的远照、近照和放大照。
在许多按空间顺序的说明中看不出明显的时间顺序因素。如《苏州园林》中依照空间次序对园林的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和窗所作的说明。但在有的说明中,其空间顺序则包含着时间顺序因素,可说是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相结合,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中对碑上第一至第八块汉白玉浮雕的说明(详见后述)。
空间顺序很少孤立地运用,常常和逻辑顺序结合起来。上述范例《苏州园林》里,作者在以空间为序的说明中,几次腾出笔来,表述假山、池沼的艺术效果。这是从实到虚的写法。外形是实,效果是虚。从实到虚,也是一种逻辑顺序。
(二)时间顺序
一般按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行文,例如按产品的制作工序行文。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般体现为由浅入深,这种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也蕴含着时间的先后联系。因此,也可以将其归入时间顺序中说。
有些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的先后联系,介绍时则多从时间顺序上考虑,按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说明。如写冬小麦的形态时,可先写根、然后顺序写茎、叶、花、果,这就符合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的先后顺序。
介绍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某一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某一产品的生产或制作过程等,一般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行文。如:《蚕》:
春天来了,田野里的花开放了。我的小蚕,不知什么时候,已从蚕卵里钻出来了。
看到这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我很激动。于是,我把它们用毛笔一个个刷到鲜嫩的剪碎的桑叶上去。几天以后,小蚕长大了些,我又开始细细地观察它们的行动。小蚕爬起来可慢啦,样子有点像海参,身子一缩一伸,可有意思啦;又过了几天,许多蚕不吃不动,如同死了一般。我很着急,早晨起来去看看它们,中午、晚上我都要去看上好几遍。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它们在蜕皮。可惜,我错过了看小蚕这次蜕皮的机会。
日子一天天过去,蚕一天天长大。蜕了三次皮,最后一次的蜕皮,我终于看到了。晚上,睡在我枕旁小盒子中的蚕又开始蜕皮了。它先把身体紧缩,接着尾部一挺——啊!一对金黄色的小脚首先从肚子下面露了出来,这样一直到尾部,不动了,大概是休息吧。不一会儿,它又用嘴咬住皮,尾巴一缩,皮又蜕去了一点……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把土黄色的脏旧皮蜕去了。蜕得白白胖胖,柔软而富有光泽的蚕身,好像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衫,可漂亮了。
又过了一些天,蚕开始造起美丽的丝房来。看,它们的头抬得有多高啊!在盒子的一个角落选好地方,先将吐出的丝粘住纸,然后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头,不辞辛劳地日夜工作,终于织成茧子。
十几天以后,蚕变成了蛾。它们咬破茧子钻了出来,雄蛾又与雌蛾交尾,雄蛾交尾后不久就死了;雌蛾在纸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蚕卵,也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蚕——它要求人的仅仅是几片桑叶,贡献给人们的却是精美的丝。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蚕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蚕》向读者展现了由蚕卵——蚕——蚕卵的全过程。文章在写蚕的一生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重点写了小蚕的特点,蜕皮的过程,织茧的经过。
介绍生产过程的时间顺序在这里表现为事物的生产工序。如《景泰蓝的制作》主体部分说明景泰蓝的制作即按生产程序加以说明。
介绍历史沿革或某一人物的简历,也往往采用时间顺序行文。如杨玉清的《伟大的先驱者——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原号曰新,后以粤语谐音,改为逸仙。一八九七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中山樵的化名,故辛亥革命后即以中山为名。幼时很穷苦,六岁即参加农业劳动,到十岁才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跟随母亲到檀香山看哥哥孙德彰;即在那里进学校,十九岁回国,以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学习医学专业,二十七岁毕业于香港英文西医书院。以后曾在澳门、广州行医。他从十二岁起到二十七岁止,受殖民地的教育,先后有十五年,但他绝不为外洋的物质生活所迷惑,他心里总不忘祖国的危亡,人民的困苦。
这段文字从释名开始,介绍了学生时代的孙中山。从六岁起,到二十七岁止,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文章的下面两段,介绍孙中山的革命经历,从二十七岁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到辛亥革命成功止,也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时间顺序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运用起来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三)逻辑顺序
体现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逻辑联系,如因果联系,内容与形式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主次联系、总分联系、具体与抽象的联系等等。或先因后果,先具体后抽象,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或反之。
说明事物的特点和功用,常先说特点后说功用。因事物的功用总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它身材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能帮助人们找到水源。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就紧紧地闭起来。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它就是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骆驼背上有驼峰,在水草多的地方,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藏在驼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自己的积蓄来维持生命。  (《沙漠里的船》)
这段短文主要是介绍骆驼的特点,并说明骆驼这些特点的作用——可以适应在沙漠上生活的需要。这段短文按照先主体部分,后细小部分的顺序逐一介绍了骆驼外形上的特点,条理很清楚。
说明事物的功用往往按先主后次的顺序来说明。这往往能使人对事物的主要功用有较深印象。也可以从事物的结构形态上着眼,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各组成部分的功用,这种方法能使人对事物获得“全身是宝”的印象,但较难体现出事物功用间的主次关系,较难系统完整地认识事物的各个功用。
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确是层次分明地把事物说清楚的一个好办法。例如下面李令华《富饶无比的南极海域》中的这段文字用的就是逻辑顺序:
南极海域生物繁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海区里阳光照射充足,便于海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二是南极海域里有海水上升流存在,使得海水中营养盐类格外富足。有人把这里的营养丰富的海水喻为“肉汁汤”,为海洋动植物生存与繁殖提供了良好场所。南极海洋生物链很短,它仅有三个环节,即:硅藻——磷虾——鲸类和其它动物。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呈黄色、褐色和绿色,是南极浮游植物中最主要的成分。硅藻的繁衍能力极强,在理想状况下,一个硅藻在一个月之内可繁殖10亿个后代。硅藻的大量生长为海域内几亿吨至几十亿吨磷虾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磷虾用途甚广,它将是人类大有希望的蛋白质来源之一。磷虾是南极生态中一个关键性的生物,没有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鲸类、企鹅和海豹等。有人认为,把磷虾作为南极生物的象征比起企鹅来说更为恰当。
这两段文字先说明南极生物繁茂的原因,再说明它繁茂的情况,是一种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在说明南极各种生物的情况时,先说明硅藻,次说明磷虾,后面接着说明鲸类和其它动物。这是南极生物链的顺序,也是生物自身的逻辑顺序。从上面这个的例子,我们看到:南极海域由于有了充足的阳光和营养丰富的海水,才有大量的硅藻;有了大量的硅藻,才有几亿至几十亿吨磷虾;有了这么多磷虾,才有众多的鲸类和其它动物。文章按照这个顺序,既说明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又把各种生物介绍得清清楚楚。可见抓住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不但便于说清事物的性质特征,还有利于揭示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例就是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
一分硬币,它的形状是圆的,直径不到二厘米。正面是庄严的国徽,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侧面镶有齿轮般的花纹。反面在两支谷穗之间写着它的名字“壹分”,底下注明了它的出生年份“1963”。它是用铝制成的。颜色是银色的,只要太阳一照就闪闪发光。  (《一分硬币》)
这段文字运用转动法介绍了说明对象。先总写壹分硬币的形状、大小;接着按正面、侧面、反面的顺序,逐面介绍图案;最后写硬币的质地、颜色。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好像随着作者,先看这枚硬币的正面、侧面,然后把硬币翻过来观看,从而对这枚壹分硬币有了较完整的印象。
采用总分法说明对象,要注意总说与分述之间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说所讲的特点描写。例如,在说明某一动物时,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美丽,分述部分都要围绕着美丽来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灵活”,分述部分就要围绕它的灵活来写。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先形状后颜色,或先中间后两边,一定要有条理。
说明复杂的事物时,总是将这三种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就是将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巧妙地相结合。在介绍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时,采用空间顺序加以介绍,在介绍碑上的十块汉白玉浮雕时,则根据浮雕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见下):
10   8   9
7
6
北(正面)
西        东
南(后面)
1
2
5   4   3
1、焚烧鸦片烟  2、金田起义
3、武昌起义    4、五四运动    5、五卅运动
6、八一南昌起义   7、抗日敌后游击队
8、百万雄师渡长江
9、渡江前夕工人、农民积极支前的场面
10、全国各阶层人民热烈欢迎和慰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情景。
(9、10属于第8幅浮雕两旁的装饰性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