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5:59
基础理论即“天人相应”、“天人相参”、“因时致病”。
  从《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老、病、亡乃是正常规律,与大自然变化合为一体的,“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此乃“因时致病”之理也。
  时间:春、夏、秋、冬四季,年、月、日、时也。四时时令变化不光人体外表有感,其体内之气,血脉运行亦有明显感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皮;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条;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此四时时令变化影响人体之气血脉运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此四时应一日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立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此人体内受昼夜变化相互作用。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计一日之时间:子、丑、寅、卯、晨、已、午、未、申、戌、亥,均称十二晨时。《史记、律书》以“寅、言万物始生蚓然也………。”确定寅时为万物开始萌动之时,故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血从寅时开始流注脏腑经穴,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晨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经,戌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经的十二晨时流注规律。这些论述均属中医时间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临床“因时治宜”提供可靠依据。
二、因时治宜是中医的关键
  四时、时辰的转变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而“因时致病”,根据四时时令变化特点,日时阴阳盛衰,气血流注规律,来考虑“因时治宜”的方法,这就是中医时间医学的治疗法则。
1、按时针制
  《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文说:“知机三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其中所说的“机”,即指的是针刺时的时机。所谓针刺时机,文章指出需要知道经脉的往来逆顺和气血的盛衰时机,然后乘气有可取之时期而进行刺灸。《灵枢、卫气行》曰:“(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按四季针刺如:“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春取经血脉分肉间”,“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等按时选经穴针刺的论述。
  在宋、元、明代时期,相继创新发明“子午流注针刺法”“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等三套独特的按时选穴针刺方法,至今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是很有科学价值的,也是时间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按时施药
  根据四时时令变化、日、时阴阳盛衰,气血流注经脉脏腑规律,在不同病疾发生而选时施药。《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三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根据此理论治咳嗽证在《本草纲目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中言:“诸咳嗽,五味为君……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此乃四时主五脏之咳按时用药之巧也。
  李时珍在十二辰时治病上有其独特见解,如治“潮热有时黄芩,午加黄连,未加石膏,申加柴胡,酉加升麻,辰戌加羌活,夜加当归。”此是跟潮热有时的发病规律,其某脏腑受病后在一日十二辰时所表现而对症下药的。如午时潮热乃心经受邪,加入黄连清泻心经之火在方剂中是合符医理的。“申加柴胡”,申时为今之午后3-5时之间,此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故称日晡潮热。按《伤寒论》中日“阳明病,胁下硬满……..可与小柴汤。”“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汤。”可用柴胡解表清热,舒理肝木而治其日晡潮热证,也就是伤寒六经病中的少阳与阳明的合并证的施治是合为一理。
3、择时服药
  根据每日阴阳盛衰,十二辰时气血流注规律,按所患疾病与脏腑经脉相应关系,择时服药,以提高治疗疾病效果。历代著名医家对择时服药是有丰富经验的。如王肯堂方剂鸡鸣散服药要求在五更鸡鸣时服,四神丸须在临睡时服,李东垣方益气聪明汤须在清晨与临睡时服,道脏方天王补心丹须临睡时灯心汤送服。
  《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要求服药时间是:“病在胸膈已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叶天士要求早服都气丸以济阳之升,午进异功散防阳气之降。对本病阳虚者,则早服八味丸借阳升以补阳,晚进异功散防阴盛以损阳。择时服药,是能发挥独特功效的,特别是对一些久治难愈的慢性疑难杂证。
4、按时养生、预防
  是根四时时令变化影响人体的规律,在四季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锻炼,用药物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也是时间医学研究内容不可缺少的。中医理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四季养生预防观点是很有科学价值的。特别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在四季选不同的时间进行锻炼的方法以升起国外医学界的重视。它指出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应早卧早起,冬应早卧晚起的四季不同时间的锻炼才有益养生健康,而不同于传统认为锻炼均是早起最好的观点。
  在预防保健用药方面,在四季不同的气候致病而采用按时用药预防是很科学的。如春防流感,夏防暑热,秋防食痢,冬防凉寒,按其时间服用这方面的药物,可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侵入和流行。冬时进补其作用独物是常人都知道的。“冬病夏治”的依据来自“春夏养阳”的养生理论。
养生笔记整理(三十六)
一、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春、夏、秋、冬该如何养生?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阳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四季养生的秘诀——顺应阴阳气化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阴阳?
要能做到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阴阳。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产生于宇宙运动,具体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气化。阴阳气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
讲到阴阳,那就必须提到 《易经》,《易经》 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一部 《易经》就是讲阴阳运动、讨论阴阳哲理的书。
有这么一条真理:愈是简单的,就愈是实用的。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用的图示,它浓缩了《易经》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太极图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运动的象征。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
一天之中的子时 (夜晚23至1点) 、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 (11至13点)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 (风) 气通于肝。
夏 (火) 气通于心。
长夏 (湿) 气通于脾。
秋 (燥) 气通于肺。
冬 (寒) 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 《黄帝内经》 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天如何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黄帝内经》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气生发) 。
夏天如何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正如 《黄帝内经》 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多到户外活动) 。
秋天如何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泻),奉藏者少(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晒太阳)。
为什么说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为什么要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养生?
因为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所以 《黄帝内经》 说圣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春夏要养阳。
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
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
阴虚的人如何养生?
——阴虚的特征
阴偏衰,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
阴虚则热,所以具体表现是: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夜里睡醒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导致阴虚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对阴气的重新认识
阴气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类:病理性的阴是废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阴是人体所不可少的,因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养阴确实重要。
水在养阴中更为重要。因为水是阴阳气化的基础,没有水,生命就不能继续。水是阴气之源,因此,不但应多喝水,还要吸阴气。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边、山林、河畔、高山。在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无疑对长寿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气。这是养阴的重要方法。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是阴气的矿藏,所以接地气十分重要,这就是说,应该经常赤足,这样地气可以从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体。
第三,北方。这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阴亏养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阴气。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因为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以阴亏的人养生,在夜晚面对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处。这是阴气较浓之处,因为高为阳,低为阴。住一楼的人也有好处,每天都能接着地气,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
——养阴的饮食有哪些?
第一,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竹笋、荸荠、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阴处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麦,长在地里的地瓜、山药等。
总之,地气、北方、月光、低凹之处都属阴,是采吸阴气(所谓负氧离子)的有效地方。
阳虚的人如何养生?
——阳虚的特征是什么?
阳偏衰,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虚则寒。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对生命的重大意义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气,在古代写“”。即气寓火之意,火,就是动力。所以阳气有动力的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
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头当顶,立于庭院,脱帽,日精可从头顶百会穴入人体。
第二,站在高楼、高处面向南方,打开窗户,阳气可随光照从皮肤进入人体。
第三,日出时,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从鼻孔及人身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
第四,晴天,蓝天白云,立在旷野,做深呼吸,阳气可从口鼻进入人体。
总之,要去天气高、太阳光好、南方、东方、向光、高凸处去采吸阳气。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医对五脏养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二、养生保健专家:312经络锻炼法可预防老年病
312经络锻炼法即:
“3”就是每天按摩合谷、内关、足三里三个穴位;
“1”是做一次锻炼腹部九条经脉的腹式呼吸;
“2”是指做一次从锻炼两条腿到全身经脉的蹲起运动。
也就是说,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每天只要自觉地用25分钟锻炼经络,对很多老年病、疑难病来说,都能起到防病养生的作用。
按摩3个穴位时,指尖不动,垂直往下按,2秒钟按1次,为使感觉加强,按下时可揉一揉。合谷穴在大肠经上,大肠经从手、前臂、上臂、颈部走到脸上,按摩合谷穴对脑中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内关穴在心包经上,心包经从胸部走到中指,按摩内关穴的时候,能够使心包经活跃起来,对于心脏病、冠心病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心包经到心脏以前要经过肺脏,所以对于哮喘、咳嗽、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都有治疗效果,对于普通人可有效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足三里穴在胃经上,胃经从头部开始,经过脸部、颈部、胸部、腹部、大腿,一直到第二个脚趾,纵贯全身,所以治疗的病很广,被人称为长寿保健的穴位。
进行腹式呼吸时最好仰卧,全身放松,意守丹田,不仅肌肉放松,思想也要放松,呼吸时胸部不动,每分钟大概呼吸4至6次。经过腹部有9条经络,腹式呼吸带动腹部肌肉运动,可有效按摩9条经络,对高血压、失眠、糖尿病有特殊的防治作用,且有助于增强人的精力。
中老年朋友进行锻炼,最好做下蹲动作,因为它不受场地限制,容易掌握。活动时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身体不要太紧张,腰部要放松,身体弱的可扶着桌子、床栏杆进行锻炼,逐渐加强力量。
此外,想提高“312”的练习效果,必须认识到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在系统内起着相互联系作用,还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的心情等诸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调节经络这个复杂系统要从多方面入手,也就是在进行“312”的同时,还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淡泊的心态,注意控制体重和气候等天气的变化,并应尽可能的吸取他人的经验。
最后,练习“312”最重要的是找准穴位,一般人很难做到,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锻炼时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花钱,照样可以健康。
二、病例
1、心慌、胸闷、气短,可能是心脏病前兆。——生晒参泡茶频饮。低血压——四红汤。
       ) ))
      ( ((  /)
     ,-===-//
    |`-===-'|
         '
     \_____/
     `-----'
2、肝门坠胀感。——关元穴、附子理中丸。
养生笔记整理(三十七)
手足口疫防治方法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麽是手足口病?其次,要弄清楚中医如何认识手足口病。最后,根据这些病根和原理采取预防、调理和治疗的方法。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夏秋季常见传染病,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5-7天自然痊愈;烧煮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一、预防措施
1、 饮食预防:
方一:生薏米、赤小豆、绿豆各3份,生甘草一份。
生甘草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后去渣,加入生薏米、赤小豆、绿豆,煮粥食用。
方二:银花6克、白菊花6克、生山楂10克、生甘草3克,加冰糖适量,以沸水500毫升浸泡后频饮。
2、生活预防:
在社区及托幼、小学等儿童聚集机构,与患儿或疑似患者有接触者,服用以下方药作预防性治疗:
方一:生黄芪10克、银花10克、藿香10克、芦根10克、野菊花10克、生山楂15克、生甘草5克。每剂水煎100毫升,每服50毫升,早、晚餐后服,连服3天。
方二:板蓝根冲剂,每日2次,每次1/2到1袋,连服3天。
(上述药量为3~6岁儿童用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二、生活调护
在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宜少吃煎炸、辛辣食品,不宜暴饮暴食,多进清淡、新鲜而宜消化的饮食,减少胃肠负担;生活规律,多饮水,勤洗手,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居住与活动空间多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三、调理方法:主要注意调理肺经和胃经,增强自身免疫力。
1.点按中府、云门(肺经上的穴位)。
2.敲打胃经。
敲打胃经腿部的六个穴位(或后三个穴位):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方法:自然握拳,用小指和腕部尺侧敲打。对准穴位,自由下落敲打。从上往下顺敲。
四、治疗方法
(一)普通型
  临床表现: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性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此外,对于高热、抖动、易惊者加羚羊角粉冲服;便秘加生大黄;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咳嗽加杏仁、炙杷叶。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2.临床表现: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参考处方: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浓煎鼻饲或直肠滴注。重症患儿发病急,传变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对于口咽部疱疹者还可选用中医药外治法进行治疗,如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蜜调外涂敷用,2~3次/日。
  中药预防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婴幼儿应注意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居处宜多通风,勤晒衣被;家长也应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也可服用方药进行疾病的预防。
  如:针对素有内热的小儿选用白菊花6克、生甘草3克、生山楂10克,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后加冰糖适量频饮。或针对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采用生薏米10克、扁豆10克,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
  此外,在生活调护方面,患儿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