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到此是豪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6:54

 今年十月,李里老师应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朝圣之旅》节目邀请,到河南嵩山嵩阳书院作了《男儿到此是豪雄》的讲座。现将讲座内容分三部分陆续连载于博客,以供爱好者共享。

 

 

  男儿到此是豪雄

        (一) 

    嵩山是全中国最早屹立于大陆之上的一座高山,所以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主”。嵩山上的嵩阳书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开封的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今天能够在这里探讨祖国灿烂的文化,讲述二程夫子,是一件非常有幸的事。

二程夫子是河南洛阳人,在河南嵩阳书院讲二程夫子,意义更是特别。因为嵩阳书院也是二程夫子曾经讲过学的地方。嵩阳书院历史悠久,在北魏时期,就有最早的雏形,当时叫“嵩阳寺”。到隋朝时,更名为“嵩阳观”。五代时,称为“太乙书院”。北宋的真宗皇帝又赐名为“太室书院”。到宋仁宗时,才最后赐名“嵩阳书院”。因它座落在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在宋朝名气很大,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和著名学者在其间讲学,像《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边谈到的滕子京,以及程颢、程颐二程夫子,司马光等。

二程夫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道学的创始人。出生在北宋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时一个具有浓厚文化修养的中等官僚家庭。大程夫子叫程颢,小程夫子叫程颐,程颢比程颐只长一岁。二程夫子的祖上历代为官,他的曾祖父做官到了洛阳,就迁居洛阳,后来他的祖父、父亲也就以洛阳为他们的祖居。二程夫子长期生活在洛阳,因此后人把他们所开启的学派称为“洛学”。嵩阳书院离洛阳很近,故二程夫子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时间比较长。

二程夫子的母亲是当时尚书员外郎侯道济的女儿,他们的母亲从小就非常聪慧、好学,尤其好读史书,博古知今。而且绣花、做鞋,缝衣等女工之事无所不能。这对于二程夫子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程夫子,字伯淳,十六岁就中了进士。但不久听闻老师周敦颐的教诲厌弃科举之业,有求道之志。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有一篇文章《爱莲说》,最为有名,收录在《古文观止》里。二程夫子的父亲程晌在南方做官的时候,遇到了周敦颐。觉得这个人气宇非凡,学问很有造诣,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读书求学。大程夫子受到周敦颐的影响,不热衷功名利禄,就在各地做了几任小官。后来,朝中大臣吕公著推荐大程夫子到中央为官,做了个权兼御史里行。权兼御史里行是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做了一个实习御史。御史是管什么?就是管监察,负责弹劾各地的政府官员,并向朝廷进言,泛论国事。大程夫子利用实习御史的机会,给朝廷上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二程生活的时代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在变法问题上,二程和王安石的主张有所不同,所以大程夫子上书批评。但他不是全盘否定,他对王安石的一些新法还是支持的。但他根本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所导致的社会风气的重利轻义。不过也正由于此,大程夫子被赶出中央,又到地方做官。等到宋神宗驾崩后,朝廷又召大程夫子回中央做官,他还没来得及启程,就病死了,活了54岁。大程夫子被后人称为明道先生。

小程夫子,字正叔,虽与大程夫子同出一家,但没有考中进士。但他在读太学的时候,做了一篇文章叫《颜子所好何学论》,名动一时,成了当时有名的处士。什么叫处士?没有取得做官资格的读书人就叫处士。颜子是指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这个题目的意思是,颜回所喜好的学问到底是什么。二程的父亲程晌在朝中为官,屡次受到皇帝的封赏,可以荫庇自己的子孙做官。程颐都将机会让给了同族的人。其所以如此,是因他不愿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小程夫子受到变法反对派的推荐,到朝中做了宋哲宗皇帝的老师。当时变法的反对派希望哲宗皇帝不要再蹈宋神宗的覆辙,搞什么变法,希望有一个老师,从小给他讲学,让他打消变法的念头,小程夫子就担当了这个职责。但小程夫子在做哲宗皇帝老师的时候,经常议论朝政,引起朝臣不悦。小程夫子回到洛阳,做了掌管洛阳太学的官。宋哲宗亲政以后,还是继续宋神宗变法的道路,就把当时变法的反对派全部打成奸党。由于程颐也是变法的反对派,同样被打成了奸党,放逐到四川的涪州,就是现在重庆的涪陵。小程夫子在涪州任上,写出了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哲学著作《周易传》。明朝以后官定五经注本的易经注就是用的小程夫子的易传。宋哲宗驾崩,徽宗亲政。徽宗亲政以后,程颐又回到洛阳。不久,又因他曾是奸党,被削去一切封职,著作也被审查。到临终的时候,大多门生弟子都不敢去送葬。活了75岁。小程夫子被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二程的主要著作被朱熹编成《河南程氏遗书》。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道学的创始人,二程夫子所开创的道学到底是什么?对于中国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贡献,对于今天的社会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简单地说,道学就是人学,研究什么是人,怎样做人,人怎样通过道德的践行来提高人生的境界,通过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来完成生命的超越,最后达到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的同一,在这种同一中人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幸福。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幸福的人就是圣人。道学的主题就是学做圣人。为什么宋朝会出现道学呢?因为自从唐朝以来,佛学的禅宗兴盛,禅宗里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社会中的很多人都以这句话为借口,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导致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到五代十国时,人心道德败坏已极,所以正人心,重振社会风气就成了宋代亟需解决的时代问题。道学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产生的。另外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说,中国文化到宋朝时,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要求,而道学恰是批判又融合了佛教道教,继承并发展了儒学,构建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广泛哲学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道学对于巩固元、明、清三朝的统治,维系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道学的创始人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人物二程夫子。二程夫子的老师周敦颐则是道学的先驱,他提出了道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二程夫子在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中创立了道学。南宋的大儒朱熹将道学的研究推到了宋代的最高峰。道学的内部又分为三个流派,一派叫理学,一派叫心学,一派叫气学。大程夫子程颢是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大儒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小程夫子程颐是理学的创始人,南宋的大儒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北宋的大儒张载是气学的创始人,明末的大儒王夫之是气学的集大成者。二程夫子同时开启了道学的两个流派,足见其成就。旧时的私塾中供着三块牌位,中间一块供的是孔夫子,左边一块供的是颜曾思孟,右边一块供的是周程朱张。颜曾思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子思的弟子孟子。周程朱张指的就是宋代的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后人认为周程朱张是直接了孔孟的道统,真正发明了孔孟的圣贤之道,故将周程朱张与颜曾思孟并列在一起。昔日子弟进私塾,首先拜孔夫子,然后拜颜曾思孟,再拜周程朱张。值得一提的是,周程朱张中除了朱熹是南宋人,周张都和二程夫子有关系,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张载是二程的表叔。张载住在陕西横渠这个地方,世称横渠先生。陕西又叫关中,所以张载的学问又被称为“关学”。张载有一段对中国读书人影响最大的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周敦颐的家乡在湖南道县,他家的门前有一条溪河叫濂溪,所以世人称其为濂溪先生,将其学问称其为“濂学”。朱熹出生在福建,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讲学在福建,福建简称闽,故后人称其学为“闽学”。所以周程朱张的学问又称濂洛关学。

                                                                  (二)           

道学的先驱周敦颐向他的两个弟子程颢,程颐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而拉开了道学的序幕的呢?周敦颐的问题是“寻孔颜乐处”。什么叫“寻孔颜乐处”,就是让他们寻找孔子和颜回所乐何事。孔子和颜回有什么快乐呢?《论语》里面讲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孔子吃着粗茶淡饭,喝着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论语》里面又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用一个竹篮子装着饭,用一个木瓢打点水,住在贫穷的破巷中,人们觉得颜回的生活太苦了,可是颜回不改其乐。孔子颜回是因为疏食饮水,箪食瓢饮居陋巷快乐吗?小程夫子程颐在他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里讲到:“箪食瓢饮非可乐”,那么孔颜是为何而乐呢?是为圣贤之道而乐,只有成为圣贤,才能享受这种快乐。其实周敦颐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教二程学做圣人,以获得生命永恒的快乐。二程夫子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就进入了道学的门径。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就把道学的精神基本上阐述清楚了。从实践上回答这个问题,就获得了圣贤的快乐。小程夫子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大程夫子从实践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由于他们回答的方式不同,所以他们所表示出来的精神气象也大相径庭,截然不同。

小程夫子程颐是怎么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的呢?小程夫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周易传》中。在《周易传》中,程颐第一次提出了道学里的两个重要概念:理和天理。正因为提出了理的概念,所以他成为了道学中理学的创始人。什么是理?理就是事物的规定性。每样事物都有每样事物的规定性,比如,菊花之所以为菊花,就因为它有菊花的规定性,它必须在秋天开放。手表有手表的规定性,它能戴在手上,能指示时间。每样事物的规定性就是每样事物的理,一切事物之所以成其为这个事物,就因为它有这个理。每样事物的理合起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一切事物的规定性的集合。

小程夫子提出理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道学讲做圣人就要穷理尽性。穷理尽性是成为圣人的重要方法。理是事物的规定性,也就是事物的共性,性就是事物的个性。比如杯子就有杯子的规定性,杯子的规定性就是能给人喝水,那么在杯子的规定性下,有圆杯子、有方杯子、有玻璃杯子、有塑料杯子,能喝水就是杯子的理,方、圆、玻璃、塑料就是杯子的性。道学是人学,所以穷理尽性就是要穷人之理,尽人之性。人之理是什么?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孟子说,人的规定性就是“人之异于禽兽者”,人之异于禽兽者就是人与禽兽所不同的地方,人与禽兽相同的就不是人的规定性。比如食欲、色欲,是与禽兽相同的,就不能算人的规定性。人与禽兽所不同的是什么呢?孟夫子做出了回答。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没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叫人。也就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理。人的理就是人的共性,只要是人就应该有这四样心。但每个人在表现这四样心的时候是不同的,比如说同情心,有些人很有同情心,有些人有同情心,有些人同情心很少。这种差异就是人的性。穷理就是将人的规定性研究透彻,也就是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理研究透彻。尽性就是将人的个性发展到极致,也就是将研究透彻了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理去指导人生实践,当人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理去将人做到极致的时候,人就成为圣人。所以尽性就是做圣人啊!圣人也就是将人的个性与人的共性达到统一的人。没有将人的理研究透彻,就叫理未穷,理未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识不到位。理未穷自然性不能尽,性不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行动不到位。但穷究了人的理,也未必能够尽性,因为在实践人的理的时候,有些人做得很好,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一般,有些人做得不好,所以人生就有了不同的境界。做得很好的就是圣人,做得好的就是贤人,做得一般的就是普通人,做得不好的就是小人。

那么怎么才能尽性以做圣人呢?就要不断减除人的私欲。要明白什么是减除私欲就要首先明白什么是人的欲?人作为一个生命要维持生命的存在,就必须满足生命存在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就有了欲望,这种欲望简称为欲。满足人的生命存在的欲是人的正当的欲,在这种正当的欲以外的欲就是人的私欲,自私之欲。私欲是一切恶的开始,社会中一切不道德的事都来自于人的私欲。当人有私欲的时候,人就与他人是对立的,与社会是对立的,与自然是对立的。比如说,为了私利而损人利己,人就与人是对立的;贪官因为利己,贪污国家的财富,人就与社会是对立的;为了私利,捕杀珍稀动物,人就与自然是对立的。要打破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浑然与万物同体而做圣人,就要从革除私欲开始。革除私欲的过程就是道德的积累,道德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量变到质变,私欲全被克服,这时人就廓然大公,人的个性与人的共性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个性与共性统一道学家叫做同天人,主观与客观统一道学家叫做合内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是将做人的理实践到极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是个人与宇宙合一。这个道理说起来很抽象,说形象一点就是一个人长期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一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成为了习惯,没有一丝有意为之之心,就象拉屎拉尿那样自然的时候,这个人就达到了同天人、合内外的境界,也就是圣人了。雷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道学家说的“存天理灭人欲”,要灭的那个人欲,不是指的满足人的正常生命需要的那个欲,而是指超出人的正常生命需要以外的那个私欲。存天理则是指的人应该按照宇宙的法则去生活,要按照宇宙的法则去生活,就必须革除人的私欲,因为天地的精神就是大公无私的。天地生养了万物,并不将万物占为己有,而是让万物自由地生长,这就是天地大公无私的精神。当人大公无私的时候,人就与天地精神相通了。这就是后来朱熹朱夫子所说的“人欲尽处,天理流行”。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会获得一种最高的幸福,这种幸福道学家称为“至乐”,这种至乐不是感官的肉体享受,而是真正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是人从有限的个体生命中解放出来,从有限中体验到无限,从时间中体验到永恒的享受。这也就是“孔颜之乐”的乐。

小程夫子从理论上回答了何为“孔颜乐处”,大程夫子从实践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真正地享受到了“孔颜之乐”。大程夫子的这种快乐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旧时蒙书《千家诗》中有三首大程夫子的诗,都体现了他的这种乐。《千家诗》开篇的第一首诗,就是大程夫子的《春日偶成》。诗云:

云淡风轻近午天,伴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什么意思?就是云也淡,风也轻,快到中午的时节,我漫步于野花之间,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当时的人不知我心中的快乐,却说我是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世俗之人所不理解的大程夫子的快乐,正是大程夫子同天人、合内外的圣人之乐啊。

另一首诗是《题淮南寺》。诗云:

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头。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什么意思?就是南去北来想休息就休息,萧瑟的秋风把江边的白蘋花全都吹尽了,修道的人不是因秋而悲的词客,任凭楚江两岸的山峦在黄昏中相对发愁去吧!自古以来文人都是因秋而悲,大程夫子何以不悲?因为他已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春夏秋冬原本自然,一切皆是宇宙之流行,春天没有什么可喜,秋天没有什么可悲。所以道学家所体验到的乐是超越一般忧乐之上的乐。文人最大的忧悲在道学家这里也不悲,文人写忧悲最大莫过于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悲什么?悲宇宙的无限,人生的有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讲宇宙间时间的无限,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念天地之悠悠”是讲空间的无限。“独怆然而泣下”是讲有限的人生在无限的宇宙中无法超越的悲哀。这种悲哀在道学家那里是没有的,因为道学家的精神境界已和宇宙合二为一。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淮南子》里讲“上下四方之为宇,古往今来之为宙”。

大程夫子还有一首七言律诗《偶成》最能集中体现他的精神境界。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是说一个人闲静安适做任何事都从容自在,一觉醒来,已经红日照高窗。“万物静观皆自得”,是说当我静静观赏的时候,感到天地间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万物皆各得其所。“四时佳兴与人同”,是说人对于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都有同样喜悦的感受。春天就乐其生机勃勃,夏天就乐其热情洋溢,秋天就乐其丰收敛藏,冬天就乐其安详沉静。“道通天地有形外”,是说我的道能够与天地有形以外的东西相通,就是与天地宇宙精神相往来。 “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我思想的流动象风云的变幻。“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是说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却很快乐。到了这种境界,男儿才是真正的豪杰英雄。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乐?那就必须穷理尽性,革除私欲,学做圣人,当人的精神境界真正与物同,与人同,与天地同,与无限同的时候,外在的富贵贫贱、穷达荣辱、是非成败、称讥毁誉都不会影响人的本心,也就是心不被外物所动。其实就是人的精神境界越高,外界对他的影响就越小。精神境界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地,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人就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可以是和风细雨,也可以是枪林弹雨,可以是按部就班,也可以是跌宕起伏,但不管是哪种状态,他都可以从容自若。而道学家所建立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天地境界,什么是天地境界?就是顺应宇宙的规律生活,把天当做父亲,把地当做母亲,把天地间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当做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宇宙之间做一个天人。大程夫子就是天地境界,他这一首《偶成》的诗正形象地描绘了天地境界的气象。这首诗既是天地境界的注脚,也是大程夫子的注脚。具有天地境界的人,既是豪雄,更是圣贤,他在任何时候都是从容快乐的。这便是大程夫子在实践上对“孔颜乐处”的回答。                                                               (三) 

在回答“孔颜乐处”的过程中,二程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了道学中两个不同流派的开启人。大程夫子开启了道学中心学一派,小程夫子开启了道学中理学一派。不管是心学还是理学,最终目的都是要做圣人,只是做圣人的方法有所不同。理学是强调圣人的标准,本身就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就是本身存在于天理之中。每个人只要按照天理、按照这个客观标准去做,不断革除私欲,努力完成自己,当他符合天理的客观标准时,他就成为了圣人。心学则强调天理并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标准,而是与生俱来在每个人的心中,人天生就具足了圣人的条件,只是很多人的本心被私欲所蒙蔽,所以只要不断去除私欲,让本心显现,人就能成为圣人。理学与心学的根本区别是圣人的标准到底存在于客观外部世界还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用今天的话来说,理学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由于二程是道学中两个流派的开启者,所以他们的精神气象也迥然不同。道学家都认为人的精神境界会从人的外表中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气氛,道学家把这种气氛称作气象。二程夫子都说孔子有天地气象,颜子有和风庆云的气象,孟子有泰山岩岩的气象。那么,二程夫子的气象有什么不同呢?大程夫子是一团和气,小程夫子是刚正严厉。大程夫子和门人讲论问题,遇到有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大程夫子则说:“更有商量”,如是小程夫子则直接说:“不然”。一次,二程出游,在一条河上游玩,到了夜傍的时候,与他们同时出游的人就邀了一群妓女上船,莺歌燕舞。小程夫子很不高兴,说我们学道之人怎能与妓女同船。大程夫子好像若无其事。到了第二天傍晚吃饭的时候,小程夫子又不高兴了。说:哥哥,我们都是学道的人,还与妓女同船,真是有失体统。大程夫子却笑着说:昨日船上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桌上无妓,而汝心中有妓。这个故事也可见二程气象的不同。小程夫子给宋哲宗当老师的时候,一回,正值春天,宋哲宗随手折了枝柳条,小程夫子就严厉地说:“方春生发,不可无故摧折”。小程夫子以严厉著称,大程夫子去世以后,大程夫子的弟子杨时去拜小程夫子为师,是时小程夫子正在午休,杨时就静静站在院子中等待,当时正是隆冬,等到小程夫子醒来,雪已下了几尺深,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二程气象的不同他们自己也有觉察:大程夫子对小程夫子说:“异日能尊师道是二哥。若接引后学,随人才成就之,则不敢让。”意思就是说小程夫子能尊严师道,大程夫子能接引后学。小程夫子称大程夫子:“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如人也,如时雨之润。”“先生接物,辨而不间,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从,怒人而人不怒。”意思是说大程夫子待人接物如春天太阳般的温暖,听他讲话,感人之深如及时雨水的滋润。他辩论事物而不会让人觉得有所间隔,其感人的力量能使人通达,教化别人而别人容易跟从,责备别人而别人不会怨怒。这便是二程兄弟气象的不同。

                                         

 

前面谈到道学是批判又融合了佛教道教,继承又发展了儒家。那么道学批判了佛教道教的什么?又融合了什么?对于儒家继承了什么?又发展了什么?道学批判了佛教的空虚,道教的只修个人身体不管他人。融合了佛家关于心性的学问,道家关于天地自然的学问。继承了孔孟一以贯之的仁义思想,但又发展了仁义的精神内涵。孔孟讲的仁义只是两种道德,只有社会的意义,仁义的内涵也只限于人的范围。道学讲的仁则包含了天地自然的内容。大程夫子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这样的仁者就是前面所说的把天地当做父母,把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当做兄弟姊妹的天地境界的人。这样的仁者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宇宙社会个人就没有了分别。所以道学家所讲的仁具有超道德超社会的意义。道学家所讲的仁者其实也就是圣人。孔孟所说的圣人是道德的圣人,道学家所说的圣人是超道德的圣人。道学家讲做圣人要从心性修养入手,目标是要打通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界限,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与解放。而道学对于仁关于心性与自然的精神内涵的丰富,恰恰来源于佛道。不过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道学也不例外。孔子肯定人的情感,又重视对情感的节制,讲究“发乎情,止乎礼”,追求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就是讲用诗歌来兴发人美好的情感,“立于礼”就是讲用礼节来约束人的情感,“成于乐”就是讲情与礼的和谐统一。道学家则只重视人的理性,轻视人的情感。孔子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孔子强调要用正当的手段得到,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道学家则轻视人的物质欲望。其流弊则是压抑人的情感,阻碍社会物质的发展。这是后人对道学批判的主要原因。对于任何学问我们都要尽量发挥其积极有用的方面,以对当代社会服务。道学追求的打通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界限的理想,其实正是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态平衡,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安定,人与心的和谐就是个人幸福。这不正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一致的吗?而当代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追求享乐的世风就急需道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重义轻利、严格自律的自我完成精神来纠其偏失。对于身处当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要成圣成贤也许并不那么容易,但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乐”,在任何社会环境、人生境遇中,不管穷达荣辱、是非成败、称讥毁誉、得意失意都处之泰然,胜不骄败不馁,从容自在,物来能应,事至不惑,心不被外物所动,那也就是大程夫子所说的“男儿到此是豪雄”了。这恐怕就是二程夫子开创的道学的永恒价值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