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耗时长让人身心俱疲:上班的路 怎么越来越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7:54

http://www.sznews.com   2010-12-23 07:59  深圳新闻网    【字号:大 中 小】

唐春成绘

 

  职住分离,交通拥堵,从家里到单位的一段路程,让很多人感到身心俱疲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引导城市用地朝通勤短程化和功能混合化方向发展,及时疏解城市功能,鼓励近业择居,尽量减少“职住分离”现象,缩短出行距离。同时,在政策上,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效提高其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多举措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和效率

 

  ■“我不在上班,就在去上班的路上”

  房价步步高,买房只能去城市边缘,家和单位的距离越来越远

  深圳新闻网12月23日讯   “我如果不在上班,就肯定是在去上班的路上。”12月20日清晨,北京地铁5号线人群汹涌的车厢中,面对记者关于上班耗时的提问,李亮诙谐的言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李亮是昌平区一家制造企业的员工,几年前刚上班时,虽然觉得单位有些偏,但因为住在公司的宿舍里,上下班非常方便,也没太在意。他每天都过得挺轻松,工作也很有干劲。可是,去年李亮结婚了,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婚后要买房安家,可是要买到合适的房子并非易事。”李亮说,妻子在朝阳区大望路上班,一开始两人打算在双方单位的中间位置买套房子,上班都不至于那么辛苦,但是看了一圈后才发现,这些地方的房价早已涨得离谱,根本无力承受。无奈之下,小两口只好将就着手中的钱,在东五环外的通州源泉苑小区安下了家。

  房子有了,上班之路却从此变得漫长。“我现在每天早晨6点钟前必须从家里出发,否则肯定会迟到。”李亮说,他家距离单位50多公里,每天上班都要换乘两路公交和4趟地铁,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漫长旅程才能到单位。 “以前住宿舍的时候,每天精力都很充沛,现在上午基本都处于迷糊状态。”李亮说,长此以往,不仅工作效率变低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受到了影响:“现在每天回家后都已筋疲力尽,根本不想多说一句话,两人经常因此吵架。”

  同样,李亮妻子的上班路也不轻松。“虽然当时买房子的时候尽可能离她近,但其实她也要倒好几趟车。”李亮说,最近妻子怀孕了,因为家门口打不到正规的出租车,又无力买车,所以只好还像往常一样挤地铁。八通线进城方向特别挤,为了能确保有个座,李亮的妻子现在每天都先反向坐到始发站,再争取个座位坐回来到单位上班,一趟下来也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天天这样折腾,真怕大人孩子有个意外。”

  其实,李亮夫妇的遭遇,并非个案。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耘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并未改变。随着城市中心大量普通住宅被高档公寓和写字楼替代,形成了“就业功能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区承载的资源多,但房价高,普通人根本住不起,只能向郊区分散,“职住分离”的现象日益突出。

  比如,北京在北部建设了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每个居住区都有几十万人口,而这些居住区周边均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商业区。每天这些居住区的居民都要进城就业,大量宝贵时间花在了上下班的路上。

  ■“路宽了,立交桥多了,交通越来越堵了”

  公共交通发展滞缓,私家车激增,上班时间因拥堵而变长

  相比于李亮夫妇的上班路因“远”而漫长,很多人的上班路则因“堵”而漫长。

  住在北京海淀区牡丹园附近的董女士是金融街某证券公司的白领。她告诉记者,虽然住的地方离单位不过几公里,但上下班也很麻烦。

  “家门口有公交车,但是因为公交车人特别多,公交车道又经常被私家车占用,速度几乎没任何优势;如果改坐地铁,两头都要走很长一段路,中间还要换乘两次,爬上爬下,不仅费力,也不省时。”

  今年,董女士买了私家车,开始开车上班,但是因为要走西二环并通过西直门桥这一堵点,所以常常要用上一个多小时,“现在是路宽了,立交桥多了,可交通却越来越堵了。我每天早晨的平均时速很难超过20公里,这样的速度比一般人跑步的速度也快不多少,如果再遇到个事故那就堵得更没谱了。”地上堵,地下也堵。家住回龙观的丁先生,每天都要经受地铁车厢内拥堵的考验。

  “每天上下班坐13号线,就跟打仗似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丁先生说,由于乘车人多,地铁运力有限,所以自己几乎每天都是硬挤上去的。“上车后很多时候只能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虚踩着,卡在人缝里感觉整个人都快要被挤扁了。”

  丁先生说,单位的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不挤地铁肯定迟到,挤地铁简直就是活受罪,一番“搏斗”下来到站时人早已接近虚脱,“出了站还不算胜利,得步行一刻钟才能到单位,怎么就不能增开个公交车呢?”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布的“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北京居民的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每月335.6元,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眼下,拥堵问题正日益成为北京不可承受之重。

  张耘认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于交通需求增长,再加上居民出行结构小汽车化,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75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0万人。根据经验,每增加1人,就会给城市交通系统每天带来约2.6次出行。与之相对应,北京的公共交通却发展相对滞后。以地铁为例,虽然“十一五”期间,北京地铁运营里程由2005年底的11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28公里,增长了整整一倍,但在巨大的交通需求面前,仍极为不足。

  张耘说,北京市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更关注机动车的发展,公共交通欠账太多,很多原本并未计划购车的居民,被迫选择了买车出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471.1万辆,今年新增机动车超过70万辆。

  ■“坎坷上班路,何时变通途”

  从城市规划入手减少出行量,多举措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和效率

  前不久,中科院发布《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北京等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17个城市上班花费的平均时间超过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达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

  作为全国上下班耗时最长的城市,北京的出路在哪里?“从城市规划入手减少出行量、缩短出行距离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先决条件。”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建议,要重视引导城市用地朝通勤短程化和功能混合化方向发展,及时疏解城市功能,鼓励近业择居,尽量减少“职住分离”现象。与此同时,下力气改变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状,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在居住人口密集和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建立较高水平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鼓励就近入学,确保减少交通流量。调整医疗等公用设施建设布局,尽可能减少交通产生源。同时要继续搞好政府部门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公共服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减少市民“公事出行”数量。

  近日,北京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鼓励居民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除了规划上的调整外,多举措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效率,也是让坎坷上班路变成通途的重要途径。他建议,在政策上,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有效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在技术上,解决好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换乘,通过整合协调后构成出行方式网,从而满足居民不同的出行需求;在管理上,完善交通管理方式与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动态性、精细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发挥步行、自行车交通在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等方面的优势。

  他建议,针对北京大院多、街坊范围大的特点,研究非机动交通穿越大型居住区的具体对策和财政激励政策,改善微循环,方便市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此外,专家认为,解决交通拥堵,缩短出行时间,不仅需要硬件建设,更需要“软件”支撑。要从优化城市管理入手,倡导占地少、零排放的绿色交通新风尚,使每位市民都积极参与,并从自身、家庭、本单位开始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遇到堵车莫急躁

  心理暗示解压力。堵车时,车辆会不断地停车、减速和等候,容易造成驾车者心情烦躁。长期下去甚至会影响脾气性格,还会容易出现心跳加速、精神紧张、忍耐力减弱等症状。所以,当堵车出现烦躁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心情烦躁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可通过回想美好的情景和自豪的事情来缓解这种心理压力。

  思绪转移自轻松。堵车时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车外的风景。也可打打电话、哼哼小曲,或者扭扭脖子、伸伸胳膊,活动一下筋骨。比如,可以在将车停稳的情况下,紧握拳头,绷紧胳膊,体验上肢的紧张感觉,然后忽然把拳头放开,让手臂放松。反复做几次,身体的放松会带动精神的放松。

  体谅别人勿焦躁。遇到堵车,看到前面的车不动时,最好不要焦急地按喇叭,让别人的烦恼雪上加霜。

  精神集中不添乱。堵车后因为前面的车随时可能开动,所以应当精力集中,随时准备启动车辆。如果不及时开车的话,就会给后面的人带来不便。

  堵车时,由于车辆较多,汽车尾气会大量弥漫在空气中,并通过车窗进入车内。所以,长时间堵车,应关闭侧窗,打开天窗,防止尾气进入。还应合理使用外循环和内循环,让车内空气保持清新。(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