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弟岘平民生活:扫大街一天挣一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2:46:24
文章背景  雪白  淡蓝  蓝色  淡灰  深灰  暗灰  淡绿  明黄   黑   绿  暗红  深蓝  鸭绿  靛青  褐色       A 宋体黑体楷体仿宋隶书幼圆 二号三号四号小四五号小五                     鼠标双击滚屏 10090807060504030201 (1-10,1最快,10最慢)
毛泽东弟媳平民生活:扫大街一天挣一元
作者:文摘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他的堂弟兄们当中排行老三,因此他的乳名为“石三伢子”。这些毛家弟兄共有十位。这十位弟兄,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大都为人们所熟悉,而其中的一位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毛泽东的堂弟毛泽青(后来改名为毛运才、毛万才)。解放后,毛泽东的这位不善言谈的堂弟和他的妻子庞淑谊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东北。在几十年的艰苦的生活中,他们的周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身世。1981年,毛万才在抚顺去世。
此后,作为一名百姓,毛万才的妻子和她的子女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在抚顺这个北方的工业城市,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近日,记者在抚顺市新抚区一处普通的职工住宅中,找到了今年已80岁的庞淑谊。
八岁那年,她嫁给了15岁的毛泽青
1930年庞淑谊8岁,父母多病,家中没有一分耕地,一间常常漏雨的小茅房就算一家人仅有的一点家产。忙时候,父母拖着多病的身子给别人做活,挣点粮食吃,而闲起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出去要饭。
当时,在韶山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有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为了保存韶山的革命力量,为了不被国民党抓走,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与毛泽民不得不“假离婚”。这个时候,王淑兰就寄住在毛慰生家。
毛慰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同一祖父,家里只有三间草房。和庞淑谊家里一样,毛慰生家里也没有地种,他们年复一年地靠给别人做长工糊口。毛慰生先后共有三个孩子:男孩毛泽连、毛泽青,女孩毛泽建。因为毛慰生家里很穷,又因毛顺生家里没有女孩,毛泽建就被过继到毛顺生家。
住在毛慰生家中的王淑兰很关心这家人的生活,她常常帮助毛慰生的妻子做一些零碎的家务活,有时候还为毛泽连、毛泽青兄弟俩带回一点吃的。这些,让兄弟俩一直不能忘怀。一天,王淑兰对毛慰生夫妻俩说:“看庞月池(庞淑谊的父亲)家很苦的,他家的女娃子很懂事,给泽青做媳妇吧。”毛慰生夫妻当即表示同意。
第二天,王淑兰来到庞家说媒。庞淑谊的父母觉得毛家人都很诚实可靠,便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很快,庞淑谊出嫁到了毛家,做了毛泽青的童养媳。那一年她八岁,毛泽青15岁。
她丈夫20岁那年,投奔延安的三哥
来到毛家后,庞淑谊有时和毛泽青一起在别人家里做一些农活,有时则帮助婆婆做一些家务。在毛家,她的生活要稍好一些,因为这时她不再出去要饭了。
在庞淑谊的眼里,毛泽青老实厚道,言语不多却很真诚。在一起干活的时候,毛泽青总像一个大哥一样关心、爱护着她,舍不得让她多干一点活。婆婆很爱唠嗑,有时不免要对儿媳妇讲起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事情。有一次,她说:“三伢子从小就爱帮助别人。有一回下雨了,庄稼都在地里晾着,他帮助穷人把庄稼收起来,这让毛顺生很生气,就骂他。三伢子却顶撞说,人家穷,庄稼少,咱家庄稼多。”
这时,毛泽青已长到20岁,他的个头已经早已高过了自己的家门。人们说,韶山还没有过这么高个子的人。后来据他的子女讲,他的个头足有一米九五。
毛泽青从小就对三哥毛泽东充满着敬意。在他的心中,一直向往着革命,向往着能跟着这位一直走革命道路的三哥为穷人打天下。他想,有这份热情,有这么高的个头,参加革命能用得上劲。
他开始向革命组织靠近。这一年,他在王淑兰的秘密工作下,离开韶山,投奔延安,投奔毛泽东。
为了保证家里人的安全,免遭敌人的迫害,毛泽青对他们保守这一秘密。临走的时候,他对庞淑谊说:“我要出去做生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在家里好好过吧。……”
毛泽青这一走,再也没有任何音信。庞淑谊和她的公公、婆婆都不知道他的去向,更不知道他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从此,庞淑谊身上的负担更重了。没有地种,她只好和家里人一起到外面给人家做长工。因为那个时候土地比较集中,许多人都“地无一垅”,所以打长工的人很多,做工换回来的粮食少得可怜,有时都难以糊口。
庞淑谊以她的勤劳和诚挚,和毛泽连夫妻一起,料理着公公、婆婆的生活,支撑着这家人艰苦的日子。尽管她显得有些瘦小,但她却总主动承担更多的劳务,这使得她与公婆和妯娌相处的很好。一家人在韶山相依为命,等待着毛泽青的归来。
就这样,庞淑谊在韶山一直等了12年。
1949年,湘潭地区解放。这年9月,一位解放军捎来了口信:“毛泽青早就参加了革命,如今是后勤部队里的一个副连职干部,现在长沙,过一段要回家里来看看并接走妻子。”
12年的漫长的等待,12年日日夜夜的企盼,庞淑谊终于盼到了丈夫的音信。惊喜之中,她和家里人等不到毛泽青回来,第二天就踏上了去往长沙的路。
毛泽东是她丈夫参军和入党的介绍人
几天后,在长沙戥子桥附近的一处军营里,庞淑谊终于找到了高高的个子、身穿军装的丈夫毛泽青。
此时的毛泽青,已32岁,比他离开韶山时更高了,而最明显的,还是他比在家时胖了一些;而庞淑谊,多年的劳累和困苦使她变得有些憔悴,站在高大的毛泽青面前,就更显得有些瘦弱了。
毛泽青对妻子说:“革命不成功,我就不能回来。三哥毛主席介绍我参军又介绍我入党。”
原来,12年前,毛泽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来到了延安,找到了日盼夜盼的三哥。看到十弟毛泽青来投奔革命,毛泽东很高兴,他一一问了几位韶山老人的情况,还特意问到了毛泽青的亲哥毛泽连(解放后毛泽东曾多次寄钱救济他)。他对十弟说:“来了就好嘛。”当他们谈到毛泽建等亲人的惨死,都很悲痛。毛泽东对十弟说:“泽青,要记住啊,我们可不能想升官发财啊,要为穷人打江山。”
从参军到入党,毛泽青的介绍人都是毛泽东。不久,毛泽东还送给他一支枪,并说:“干革命没有武器不行,武器是啥,就是革命理论和枪杆子。”
毛泽青在抗大学习一段时间后,在部队里搞后勤工作,后来他又到山西为了革命搞了一段地下工作,为了保密身份,他改名为毛运才(解放后又改名为毛万才)。
有人建议将她丈夫的名字改回叫“毛泽青”,她反对,并给他改名叫毛万才
几天后,庞淑谊和丈夫回到了韶山。庞淑谊发现,当丈夫看到解放后的韶山充满了生机,贫苦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竟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对庞淑谊说:“跟着毛主席干了12年革命,就是盼着今天啊。”
半个月后,庞淑谊跟着丈夫回到了部队。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连职干部可以让家属随军。这样,庞淑谊就跟着丈夫和部队一起走南闯北,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分开。
刚一开始,他们在长沙,后来就到了四川南充。又过了一年,他们又随部队到了东北佳木斯。这段时间,毛运才一直在部队里搞财务工作。
庞淑谊,一直在家里带孩子,并料理着所有其它的家务。她常常对丈夫说:“毛主席早就对你说过,不要想升官发财,在部队里要注意呀。”毛运才说:“我一定不给三哥抹黑。”
毛运才老实厚道,在部队里从不讲起自己与毛泽东的关系。
1954年,庞淑谊的丈夫毛运才转业到辽宁阜新发电厂。转业前,一位干部在家里对他们说:“要转业了,你们要是听我的话,毛大哥再用原来毛泽青的名字更好,用毛运才这个名字,没有几个人知道大哥是毛主席的堂弟,别说你们不说,就是说了也没人信。”
这位好心的干部刚走,庞淑谊对丈夫说:“运才,这名字可不能往回改,咱们要的就是不让别人知道我们和毛主席的关系。要改也可以,毛运才这个名字用家乡的话说不大上口,就改成毛万才吧。不管咋说,不能再叫毛泽青。”
丈夫听了庞淑谊的话,到了阜新发电厂后,取名“毛万才”。 三哥在中南海约见庞淑谊全家,两家人合了影
到了东北后,庞淑谊的丈夫毛万才曾多次写信给毛泽东,汇报地方和家里的情况。1955年,毛泽东给他们回了一封用毛笔写的信:“泽青弟:来信收悉,一切尚好,望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毛泽东。”这封信现仍由庞淑谊保留在家中。
庞淑谊和丈夫一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他们的三哥毛泽东。他们几次写信都向三哥表达这个心愿。1956年11月,他们收到了总理办公室的通知,让他们全家来北京一次。庞淑谊和丈夫激动得一夜未睡。
夫妻俩领着三个孩子来到北京。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家人被请到中南海,毛泽东在那里约见了他们。
在毛泽东的家里,庞淑谊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这位红光满面、正领导着亿万中国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此前,她曾想了千言万语,但此刻竟一时说不出话来。当丈夫向三哥介绍妻子和孩子时,毛泽东对她说:“东北那里很冷啊,你能习惯吗?”庞淑谊说:“早就习惯了。”
毛泽东向江青介绍说:“这是叔叔家的儿子,十弟泽青,就是在延安当兵的那个,这是弟媳,也是韶山的,这是他们的三个孩子。”
毛泽东将一个玩具车送给了庞淑谊的二女儿,江青笑着对毛泽东说:“这不是那天少先队员送给你的吗?”毛泽东说:“那今天我作主,把这个礼物送给小侄女。”
闲谈间,毛泽东让江青把几个孩子叫进来。很快,庞淑谊一家人见到了李敏、李讷和十几岁的毛远新。毛泽东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都是一些很普通的湖南菜。毛泽东说:“吃点家乡的菜吧。”
饭后,毛泽东说:“咱们合个影,留个纪念。”这样,毛泽东、江青、李敏、李讷、毛远新与毛万才一家人在餐厅前合了影。后来,这张照片他们一直珍藏在家中,40多年从没有公开过。
临走时,毛泽东给了他们300元钱,让一家人回了一趟韶山老家。
毛泽东去抚顺视察要见他们,但却没能见到
回到东北后,庞淑谊对丈夫说:“见到毛主席的事,就不要对别人讲了,平平常常地最好,免得人家说咱们骄傲。”毛万才说:“那就跟谁也不说了,好好工作就啥都有了。”
后来,庞淑谊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抚顺。毛万才在抚顺市政公司做党委副书记。
1958年8月,毛泽东到抚顺视察,表示要见一见他们。因为保密的原因,市委的同志事先让他们第二天去机关一趟。但到了第二天,他们却因孩子生病而没有去。两天后,他们才知道是毛泽东要见他们,可这时毛泽东早已离开抚顺。两个人急哭了。
大跃进时,人们干劲冲天,许多年轻夫妇看不过来孩子。这时,一向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庞淑谊和几个女同志一起,在抚顺市开办了一个幼儿园,为人们义务看孩子,一直坚持了三年多。
那时候,除了管档案的同志和她丈夫的上级领导之外,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身世。
后来幼儿园解散,庞淑谊又回到家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
那时候,庞淑谊已有了五个孩子,一家人只住在一间房里,几个孩子要在搭起的上下铺睡,十分拥挤。家里只有丈夫一个人挣工资,生活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却从来不让丈夫向单位要救济。她劝说丈夫:“比咱们家困难的还有的是,孩子大了后,慢慢就会好了。”
生活的重负早就使丈夫得了心脏病,卫生所的一个医生和毛万才是至交,对他们夫妻说:“就凭你们的身世,竟弄得这么困难,找找组织。”庞淑谊说:“困难啥,比起我小时候要饭,还不强上百倍?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我们早就被饿死了。到啥时候,咱们也不能麻烦组织。”
文革时,她劝说丈夫不要加入任何“武斗”的派别,直到1970年,她和家人才住上两室的房子
当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抚顺各种派别林立,他们“文攻武卫”,闹得不可开交。 庞淑谊知道丈夫老实厚道,平时从不跟别人闹意见,计较什么,遇到事常常憨厚地一笑了之。他性格内向,待人诚恳,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在“武斗”之风盛行的时候,庞淑谊真的有些担心了。她天天劝说丈夫:“老毛,外面这么乱,你可千万别参加这个派那个派的去武斗啊!”丈夫总下保证:“放心,我不去乱闹。咱干不了大事,也不能给三哥抹黑。”
那时候,有两个派的头目了解到了庞淑谊和她丈夫的身世,便先后悄悄地找到他们,让他们加入自己的派别,以壮大其声势。但是,不管来人怎么说,他们就是不答应。
1970年,庞淑谊一家仍住着一间房,孩子渐渐大了,家里就更显得拥挤不堪。这时,那个卫生所的医生看不过,在庞淑谊和丈夫不知道的情况下,找到了市里的军代表,他说:“老毛(万才)干革命这么多年,五个孩子都大了,还住一间房子!”不久,他们才住上两室的房子。
丈夫去世后,为了生活,她为居委会扫了三年的街道,每天挣一元钱
1974年秋,庞淑谊和丈夫想回湖南韶山探亲,事先写信给毛泽东,想先去看望他。不久,总理办公室来信,让他们到北京来,准备去中南海见毛泽东。但他们在北京等了几天后,被告之原计划因故取消。后来他们才知道,毛泽东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没能再见到他的堂弟和弟媳。
不久,毛万才退休。退休之后,庞淑谊和他常常去新抚区菜市做义务劳动。这种活动他们一直坚持了两年多,直到后来毛万才的身体很不好的时候才作罢。
1981年,毛万才去世。
此后,因为一直没有工作,儿女们的收入也非常低,庞淑谊的生活便没有了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她与当地居委会联系,和几个老太太一起打扫街道卫生,她们一人负责一片,春夏扫脏物,秋天扫树叶,冬天扫雪。每天早早地起来,拿着扫帚沿着街道清扫。没有人知道,她自己也从不讲起,她就是毛泽东的十弟媳。
儿女们心疼,不让她去。她笑着说:“就算锻炼身体了,起得早,干点活儿,身板也结实。这不挺好嘛。”
当时,居委会一天给她一元钱的报酬。这样,她一直坚持到了1984年。
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庞淑谊又一次回到了韶山。在家乡,她见到了李敏、李讷、韶华、毛远新、毛新宇、毛远平(毛泽连之子,现为韶山接待处负责人)等毛家亲人。他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十婆”。
她总对子女说:“要像你爸那样,什么时候也不要给毛主席抹黑啊。”
也是在1993年,抚顺市财政局局长郭峰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篇写毛泽连的文章,里面讲到了他的弟弟毛万才一家一直很清贫生活在抚顺。他真的有些不相信,毛泽东的堂弟竟也生活在抚顺这个城市。回来后他就四处查寻。两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庞淑谊老人。他发现,老人生活的很拮据,这位局长的眼睛湿润了。
他要发动干部为老人捐款,老人坚决不允。
庞淑谊的五个子女除了她的大女儿毛小平在机关做服务工作收入稍好外,其余人收入都很低,生活都很困难。
庞淑谊的两个儿子全在企业工作,厂里效益都不好,看到这种情况,这位很有社会良心的局长在不让庞淑谊老人知道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对她的大儿子毛佳新进行了人事考核。考核合格后,将他从厂里调到市财政局工作。
她的二儿子毛佳明十几年前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一个小厂里工作,近年来他所在的企业效益较差,很多时候都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即使发了工资,也是很少。
几年前在韶山探亲时,有人对十婆庞淑谊说,你们要在湖南,子女的境遇会好很多很多。她却说:“在哪儿都一样。”
尽管生活得不算太好,但她常常告诫子女们:“要像你爸那样,什么时候也不要给毛主席抹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