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票二度停发 引发市场加息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0:51

央票二度停发 引发市场加息猜想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0-12-23 07:34:26
  【页面导读】

  央票二度停发 货币政策迈入稳健期(本页)

  央行今再次地量发行10亿元3月期央票

  【市场状况】

  回购利率齐创新高 资金面突显紧张

  银行“闹钱荒” 市场利率跳升

  超短期融资券推出或成央行货币调控新工具

  明年信贷或不明确全年目标 按月或季度相机调整

  大行暂停融出资金 7天回购利率逾两年来首超4%

  【政策动态】

  央行酝酿动态调整差别存准率

  银监会提高融资平台风险权重(信贷监管)

  央行拟建新信贷管理体制 根据经济增速确定投放速度

  【加息猜想】

  叶檀:按照央行的主意 明年需要的不是加息

  各方加息猜想:明年经济怎么走?

  摩根大通李晶:明年央行或加息三次

 

  央票二度停发 货币政策方向已明朗

  朱凯 证券时报

  两周前,央行突然暂停了3年期央票发行。两周后的今天,央行再次暂停了这一期限央票发行,今日将仅发行10亿元3个月央票。此间,除了12月10日“提准”的如期而至外,与两周前相比,目前的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已出现“奇异”分化,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已大幅提升,加息屡屡“落空”令市场心态发生了意外转变,国际宏观形势也有了新的变动。可以认为,此次停发恰意味着,年内乃至春节前后货币政策的方向性已渐趋明朗,将真正迈入稳健而非从紧。

  第一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从中债收益率曲线的多时间点坐标图可见,最近一次3年央票发行时的11月25日,与这两次停发时间点的12月9日和12月22日相比较,2年期以内(尤其是短期)的央票收益率呈逐级上升之势,而3年期收益率则出现了分化:目前最低为3.68%左右,四周前其次为3.70%,两周前最高为3.76%。简单说,12月9日停发是因为利差倒挂,而本次停发却并非这一原因。

  第二是资金价格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上述三个时间点的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分别为1.9%、2.02%和2.62%,7天利率分别为2.54%、2.49%和4.19%,21天利率分别为3.39%、3.58%和5.04%。明显可见,第一次停发及六度“提准”的12月9日之后,各主要期限资金价格的上行速度几近翻倍。这除了准备金缴款的刚性需求外,更多显示为机构在年末正常囤积头寸,以及对央行未来将持续进行数量调控以收紧流动性的担忧。

  第三是加息落空导致“预期”的变化。至少多数人已认识到,CPI5.1%没有加息,明年CPI逐步回落的话,加息或会更慎重。

  第四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近几周来,多数主要经济体表示或暗示一定时期内将不会加息,欧洲某些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面临被再度下调的风险,因希腊危机恶化而被首度采用的美联储临时货币互换机制将延长7个月,美澳诸国数据显示其经济衰退将会加重,再加上近期风生水起的朝鲜半岛军事局势阴晴不定等因素,可以判断,我国政策制定部门对加息等手段的采用仍需观察,或不会贸然采用。

  央行今再次地量发行10亿元3月期央票

  龚林 一财网

  中国人民银行12月22日发布公开市场操作预告称,央行将于今日发行10亿元3月期央票,继上周后,再次维持在10亿元的地量水平。

  本期中央银行票据以贴现方式发行,向全部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价格招标,起息日为2010年12月24日,到期日为2011年3月25日。

  同时,央行今日仍将暂停发行3年期央票,而该品种央票已在12月10日当周暂停一期。

  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为280亿为12月的最低,本周二央行仅发行10亿元1年期央票,如果明日不再进行正回购操作,本周公开市场将连续第6周实现净投放,净投放量达260亿元。

  此前的5周里,公开市场已连续实现净投放,累计净投放量达2800亿元。而在此期间,央行进行了3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操作,累计回收流动性逾1万亿元。

  显然,在近期的货币政策选择中,公开市场已“让位”于存款准备金。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已不是央行主要的资金回笼手段,但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分析人士表示,央票延续地量发行并不意味着公开市场工具“失效”,而是央行暂时放弃公开市场回笼能力稳定市场加息预期的手段,年底前加息可能性略微减弱。

  利率方面,1年期央票连续7周持平于2.3437%,3月期和3年期央票利率也连续维持在1.8131%和3%水平。

  由此可见,央行并无意一次性改变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拉大的局面,作为利率先行指标的央票利率连续维稳,也就削弱了市场有关加息的预期。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表示,中国有必要采取更多措施以遏制流动性过多造成的通货膨胀,但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且变化迅速,央行应对加息持审慎态度。除了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之外,还可以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乘数。

  此外,中国央行的朱微亮和吴晓光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称,加息可能阻碍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势头,还可能约束金融体系外部的流动性。此言论呼应了本月早些时候央行顾问李稻葵的讲话。

  李稻葵称,中国央行在加息问题上应保持谨慎,不必过急过猛。

  回购利率齐创新高 资金面突显紧张


  王媛 唐真龙 上海证券报

  虽然年内第六次存款准备金缴款的日期已过,但资金面非但没能宽松下来,反而愈发“吃紧”。昨日,各期限回购利率继续大踏步攀升,并相继创出新高,这也显示机构对未来的流动性并不乐观。

  “这周基本每天都在抢钱。”一位股份制银行的高级交易员无奈地对记者表示。据他介绍,由于本周流动性趋紧,一向为资金融出方的该行在昨日也为净融入状态。

  据介绍,当日,除了国开行还可以融出部分资金外,其他大行则继续停止融出资金。

  “抢钱”状况推高了资金成本。

  昨日,货币市场各期限回购利率全线大幅飙升,整体市场的加权平均利率高达4.80%,较周二大幅抬升了近12%。

  其中,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在周二创出年内新高后,周三又继续攀升了14个基点至4.19%,创下了自2008年2月以来的新高。21天、1月以上各长期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也“携手”创出近三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不少品种在盘中的成交价格也相当疯狂:隔夜品种在盘中一度惊现5.0%的高价,而14天品种盘中最高达到近三年的高点6.60%,比6月期的加权利率要高出逾10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跨年资金需求依然极度旺盛,各机构不惜成本融入长期资金。21天以上的跨年资金加权利率都已达到5.0%上方。最长期限的6月回购品种昨日加权利率则高达5.48%,比本月招标的6月期国库现金存款利率还高8个基点,资金面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显然是大行融出资金的力度在减弱。”面对近期资金面的持续吃紧的原因,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时至年底,大行为了提高超储率可能会将更多的资金留在行内。而从做年报数据的角度来看,有些银行为了比资产规模,也会将资金留在行内。大行行为的改变,是近期市场的流动性骤然抽紧的主要原因。

  本次资金面的紧张,表面上看是年末因素和上缴存款准备金叠加在一起,而实则也凸显了机构对未来流动性紧缩的担忧。

  统计显示,2011年1-4月公开市场到期量巨大,累计资金量高达20420亿元。业内人士分析,依照目前公开市场的操作,较难完成到期量的对冲,明年1季度存款准备金率仍面临继续上行的压力,未来银行体系资金面仍不乐观。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次数,主要是看外汇占款增加的情况。未来为了应对不断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或将加大对资产的“摆布”,通过抛售所持债券资产来应对收紧的流动性。

  银行“闹钱荒” 市场利率跳升

  张朝晖 中国证券报

  现在银行几乎不计成本地找钱!某国有大银行客户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8.5%,中小银行的准备金率上调至16.5%,在完成存款准备金缴款后,银行体系资金面变得非常紧张。

  20日为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缴款日。近期多种市场利率大幅攀升,银行同业机构存款一年期年化利率从此前的4%左右升至7%-8%,为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3倍左右。22日,三个月Shibor和7天质押回购利率分别大幅飙升至5.23%和4.8%。

  大小银行都“缺钱”

  在某国有大银行工作的小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存款准备金缴款日之前,大行仍延续以往的交易习惯,一般是往外拆钱。但最近几日,连大行也开始到处找钱,一向作为市场资金“蓄水池”的国有大银行甚至暂时叫停融出资金。

  某中小银行同业部人士表示,央行上调准备金率,让中小银行很“受伤”。现在部分中小银行的存贷比超过监管机构设定的75%红线,银行为了能让全口径存贷比在年底达标,不得不加大力度到处吸收存款。

  即使面临高息揽储的违规风险,有的银行私下给出的最后一天存款“返点费”仍上涨至千分之三,同业机构协议一年期存款年化利率更是达到创纪录的7%-8%,最近几日货币市场利率也是水涨船高。

  某银行资金部交易员表示,虽然央行已连续五周净投放货币,本周仍可能净投放,但年末银行考核等因素将使回购利率继续维持高位甚至上行,“年末这种资金紧张形势仍会持续。”

  此外,一年期央票已是连续第4周地量发行,准备金缴款又使市场资金面趋紧,进而殃及现券收益率,一、二级市场央票利差倒挂现象愈演愈烈。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中小银行为了监管达标在抢存款,而国有大银行则希望在年底前抢占存款规模,做大市场份额,让年报财务数据更为靓丽。有银行表示,由于资金紧张,已经暂停贷款投放。

  准备金率上调是主因

  专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银行间利率不断抬升以及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下降,都增加了银行兑付风险。考虑到现在银行间资金紧张局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加速积累趋势。

  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锁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也减少了一般存款余额,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指标,使部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可能无法达到监管机构提出的75%下限要求。如果不能有效缩减贷款规模,或者说为了日后能继续增加贷款,银行就不得不通过吸收存款来降低存贷比。

  对于目前资金面的紧张局势,光大银行资金交易部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表示,预计年内再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大。这种紧张局面明年一季度有望得到缓解。明年一季度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较大以及信贷冲锋,可能让资金价格出现回落。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明年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格局可能不改。综合来看,资金紧张应是短期情况,但银行需要想办法熬过年底“钱荒”。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可能注重灵活性,阶段性放松,未来公开市场可能延续净投放。

  超短期融资券推出或成央行货币调控新工具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2010年12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业务规程(试行)》,并正式开始接受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的注册。

  目前,交易商协会共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发行人的发行注册,注册额度共计2100亿元。

  交易商协会表示,超短期融资券有助于丰富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渠道,提高企业流动性管理水平。

  某商业银行资金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第一批产品由信用度高的企业发行,有利于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获得更多的投标,提高试点的成功几率。

  超短期融资券(Super&Short-termCommercialPaper),是指具有法人资格、信用评级较高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期限在270天以内的短期融资券。

  收益率有吸引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早在上周交易商协会在海南召开的座谈会上,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即表示,将在2010年年底之前推出超短期融资券业务。

  “超短期融资券的市场前景长期来看应该是不错的。”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胡航宇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目前市场对短期融资品种的需求还是有的,但是在货币市场投资用得多一些,超短期融资券的收益率肯定会比货币市场利率高,这也是一个吸引点。”一位商业银行资金部交易室人士表示。

  “但是现在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非常紧张,对短期债券配置的积极性可能不高,但是长期来看前景应该不错。”胡航宇同时表示。

  “由于前段时间连续上调三次存款准备金率,到这周一上交存款准备金,造成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非常紧张。”一位商业银行资金部交易室人士表示。12月22日上午,短期利率指标——七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4.1445%,较上日的4.0533%续升9个基点。14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4.5920%,则较上日的4.3631%升近23个基点。

  “但是短期的流动性紧张不太会影响到超短期企业融资券的发行,因为企业发超短期融资券(SCP)规模特别小,顶多在10个亿的数量级,而货币市场上都是上千亿的规模,相比之下并不会占用过多流动性。”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将成央行货币调控新工具

  交易商协会表示,超短期融资券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提高市场化负债规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市场利率更为敏感,这将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增加更多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对此,光大银行资金部金融工程处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表示,从提高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角度来看,超短期融资券在银行间市场上滚动发行,能吸收一部分流动性资金给企业用,而利率产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最大,无论是价格调控手段还是数量调控手段,首先都会传导到短期利率上去,所以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敏感性。

  “作为调控工具来说,央行可以把超短期融资券作为资产来持有,央行买入超短融相当于在银行间市场投放货币,卖出则是把市场资金收回。”盛宏清进一步阐释,因为超短券的信用级别是介乎央票、国债之间的高等级信用,人民银行可以将其作为资产来持有。因此,未来超短融的发行企业肯定也会限于信用级别高的央企、国企。

  “但是,央行要达到通过超短融来调节货币政策的目的,超短融的量必须达到5000到1万亿的规模。这次注册的2100亿,至少要在一年的时间里滚动发行才能发完,一次能发50-60亿就算比较多的了。因此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他表示。

  此外,交易商协会表示,超短期融资券市场化的发行利率将进一步丰富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结构以及流动性结构,有利于形成短、中、长期兼备的市场化收益率曲线。

  上述商业银行人士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在明年银行信贷可能收紧的情况下,超短期融资债券能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另外,目前短期债券收益率的曲线缺乏短期产品的支持,超短期融资券的推出能够完善短期收益率曲线。

  明年信贷或不明确全年目标 按月或季度相机调整


  郑尚 上海证券报

  就在市场火热猜测明年的信贷额度时,知情人士透露,为提高央行调控的主动性,央行明年可能不明确全年的信贷目标,转而变成按月或者按季度下达信贷规模的额度,依据宏观调控的效果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调整。

  此前有媒体报道,央行近期召集主要银行开会,讨论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事宜,拟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并考虑将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纳入参考范围。

  央行近日公布了10月份IMF在上海召开的宏观审慎政策会议的纪要,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消除信贷和金融周期中的顺周期性。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将信贷的投放与经济增速、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硬性指标相联系,无疑可以有效地避免信贷的顺周期性,也符合“十二五”期间要推进的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上述知情人士同时表示,央行也在讨论,在信贷投放时要考虑到地区差异,例如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是否要采取信贷紧缩政策。结合按月份和季度相机调整信贷额度的可能做法,体现了央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到的“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此前,有央行人士坦陈,对于信贷的控制,光控制表内贷款是不够的,今年表外业务诸如引申贷款、理财产品等规模要大于去年。近日,银监会印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或许有助于控制银行的表外信贷业务。

  《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应该遵守的三原则,即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洁净转让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资产真实转移,转让的信贷资产应当包括全部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要求实现资产的真实、完全转让,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

  同时,在信贷资产转让后,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通知》的发布将有效防止个别银行利用信贷资产转让进行监管套利、规避监管或者盲目扩大表外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散信用集中度风险、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加强流动性管理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有利于更好地防控金融体系风险、更好地保护客户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大行暂停融出资金 7天回购利率逾两年来首超4%


  贺麒麟 每日经济新闻

  年末银行考核和跨年的资金需求,加之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缴款等因素,使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骤然收紧,7天回购利率昨日(12月21日)攀至2008年6月以来的新高。

  资金面趋紧导致回购利率攀高,短券收益率随之走升,同时令此前稍有回暖的中长券走势承压。业内人士表示,资金面紧张对债市的后续影响尚待观察,未来1—2周内债券市场很可能出现现券交易清淡的局面。

  7天回购利率逾两年首超4%

  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骤然收紧,据悉,一向作为市场资金“蓄水池”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再次叫停融出资金。

  数据显示,银行间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收4.0533%,不仅较前交易日的3.5288%大涨50个基点,并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新高点。

  “7天回购利率上次超4,还是在2008年上半年。”一机构研究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是2008年6月以来,7天回购利率首度超过4%。历史数据显示,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次“超4”,于2008年6月11日,当天报收于4.0606%,略高于周二的4.0533%。

  其他品种涨幅稍弱。隔夜品种报收2.3947%,较前交易日的2.1215%涨27个基点。14天期、21天期、1月期品种涨幅均超过30个基点。Shibor亦全线上行,其中7天期品种涨幅最为明显,上行65个基点至4.1334%。

  大小银行一并“差钱”

  交易员们对资金面的突然吃紧稍感意外。“周一是(准备金率)缴款日,周二的市场却更加动荡,有些意外。”上述研究员表示,原本预计准备金缴款结束之后资金面会有所好转,但现在看流动性状况并不像市场想象般乐观。

  “资金面突然很紧张,大部分机构都在融入资金,大行也在借钱。”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称,周二融出资金的机构非常少,主要是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而一向作为市场资金“蓄水池”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再次叫停融出资金。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12月20日刚交完存款准备金,同时央行已经连续五周净投放货币共计2800亿元,本周仍可能是净投放,但年末银行考核和跨年代持的资金需求将使回购利率继续维持高位甚至上行。

  “也就是说,7天回购利率可能会继续攀升。”上述交易员认为,从周二的情况来看,近期的短期资金将极为匮乏。

  另据悉,年末银行资金面紧张,已经反映在有部分银行取消房贷利率优惠。

  现券交易或清淡跨年

  资金面趋紧导致回购利率攀高,短券收益率随之走升,同时令此前稍有回暖的中长券走势承压。业内人士表示,资金面紧张对债市的后续影响尚待观察,未来1—2周内债券市场很可能出现现券交易清淡的局面。

  “短券的抛盘很多。”前述交易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为补充资金缺口,机构纷纷抛出短券,导致短券收益率随回购利率走升。

  同时,此前稍有回暖的中长券走势在资金面的压力下受抑。

  “3年期央票收益率双边报价反弹了5个基点。”上海一银行交易员称,较之短券,3年期央票收益率反弹的幅度“还算可以”,中长券交投仍属平稳,没有出现明显抛盘。

  “政策面没有更多变化之前,中长券收益率没有太多持续向上的动力。”

  上述交易员表示,除短期券受资金面影响仍较大外,只要政策面稳定,现券收益率整体走势在年底前不会有太大变化。

  央行酝酿动态调整差别存准率

  东方早报 张飒

  针对昨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于近期召集主要银行开会讨论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试图将信贷管理方式从行政管制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转变,知情人士昨日向早报记者透露,上述新的信贷管理体制确实正在研讨中,但在短期内也即在明年实施的可能性较小。

  至于2011年的信贷管理,在明确信贷增量需较今年有所回落的大前提下,据了解,央行已于日前通过了一份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方案,通过动态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探索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把好信贷“总阀门”,这一做法将明显区别于目前直接“限贷”、“停贷”的管理方式。

  “市场化”调控须渐进

  明年或仍有信贷目标

  据报道,央行于近日召集主要商业银行负责人开会讨论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央行将尝试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同时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

  有市场人士分析,如果该举措得以实施,意味着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等工具的使用将更加频繁。综观市场人士评论,普遍对此持欢迎态度。

  不过,针对讨论的新信贷管理体制的效果,业内人士却还有一定质疑。

  “就好比西医和中医,实际上行政调控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依据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的效果,需放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才能看到。”一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昨日说。

  “我们的市场不靠行政调控恐怕不行。”另一位国有大行的业务负责人也如是直言。

  事实上,据新华海外财经报道,中国央行顾问周其仁昨日曾表示,中国或许会将取消年度银行贷款配额作为长期改革计划的一部分,但仍很可能设定明年的放贷目标。

  动态调整差别存准

  降低商银贷款增速

  不过转变或许也已开始。

  早报记者昨日获悉,央行总行行长办公会议已于近日通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方案,计划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入宏观审慎架构,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上述方案尚在最后修改阶段。

  可查的资料显示,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制度,当时由于考虑到各商业银行改革和处在财务重组的不同阶段,因而对审慎的把握不一,将贷款总量调控和个体风险结合起来。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盲目扩大。

  而此次再度特别强调宏观审慎管理架构下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根据方案,在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缴纳标准时,将会参考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经营规模、关联性和替代性,以及其主要经营指标和监管风险指标差别化收缴,“凡是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就要多缴存款准备金,且多缴的存款准备金利息适当降低直至为零”。

  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简单地理解,即如果商业银行大量放贷或者出现风险明显提升等情况,就会被施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这样的市场化手段,央行可以兼顾微观和宏观,调控信贷总量。

  “2011年各行新增信贷总量和信贷增幅都要比今年有所回落。凡是已实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银行,如果仍难降低信贷增速,则会考虑通过加大执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力度,包括降低准备金利息等手段解决。”早报记者获悉,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胡晓炼曾如此明示。

  有意思的一点是,和行政化的手段相比,市场化的手段效率或许并不差。

  “降低贷款增速仅仅依靠去年的行政控制远远不够,因为商业银行会绕开规模控制”。在上述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胡晓炼曾如是说。

  银监会提高融资平台风险权重(信贷监管)

  人民网

  经过近半年摸底调查,近日,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设立五级分类标准以及对应的风险权重。银监会试图通过提高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权重迫使银行业减少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

  剑指银行资本充足率

  银监会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按现金流覆盖比例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风险权重依次为100%、140%、250%和300%,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权重提高将直接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业内人士预计,按照各银行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此次银监会调高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权重,将使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下降约0.5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如果某家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所占总贷款比例过大,将影响到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银行业的规定,普通贷款风险权重为100%,质量较好的贷款会适当降低。

  有媒体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中项目现金流能够覆盖偿还本息的贷款约有2万亿元,占比27%;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有4万亿元左右,约占50%;为项目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的贷款,占比23%,约1.7万亿元。

  而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0.6万亿元,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6%,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也坦言,如果把融资平台、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都加入银行贷款风险的考虑范围,估计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会略有上升。分析师表示,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是1.2%,距离监管机构2%的红线还有0.8个百分点,在银监会明确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权重后,融资平台的不良贷款预计将使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提高0.5个百分点,再乘以主要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预计全国范围内计入坏账的平台贷款约1600亿元。

  警示平台贷款风险

  除了直接从银行资本充足率方面限制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外,《意见》还表示,金融机构应统筹考虑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融资平台贷款本身潜在风险和预期损失,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覆盖融资平台贷款的潜在损失。

  银监会在《意见》中要求金融机构融资平台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拨备率不得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银监会还表示,短期内难以提足贷款损失准备的,可按照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分2-3年补足。

  银监会建议银行贷款项目本身可收回现金流现值大于贷款账面价值应归为正常类;符合正常类贷款的其他特征,但在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发生不利变化时,借款主体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融资平台贷款,应归为关注类。

  而对于自身经营性现金流不足、需主要依靠担保和抵质押品作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融资平台贷款一旦发生本息逾期,应将该借款人所有同类贷款至少归为次级类;对逾期六个月以上仍不能支付贷款本息的,应将该借款人所有同类贷款至少归为可疑类;贷款人因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进行债务重组的融资平台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央行拟建新信贷管理体制 根据经济增速确定投放速度

  中国证券报

  消息人士透露,央行近期召集主要银行开会,讨论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事宜。央行在会上表示,拟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将纳入考量范围。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近期酝酿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意在将信贷管理方式从行政管制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转变。如果该举措得以实施,意味着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窗口指导、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等工具的使用将更加频繁。

  但消息人士表示,在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目前没有明确定论。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涉及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意味着信贷额度将由央行制定转变为央行与银监会共同制定。

  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将取得明显进展。首先将选择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放开其定价权,“硬约束”包含符合宏观审慎性监管框架的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等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近日银行间市场推出了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由于持有贷款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其他机构购买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来实现信用风险转移,理论上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合约减少银行风险资产权重,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银监会可能会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规则,对商业银行能否通过购买CRM实现信用风险转移作出认定。

  叶檀:按照央行的主意 明年需要的不是加息


  每日经济新闻

  在《中国金融》第二十四期上,央行官员朱微亮与吴晓光发表了题为《利差管理的经济含义》一文。

  利差管理是寻找控制流动性的第三条道路。所谓利差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其中包括存贷款利差管理、长短期利差管理、存款利率上下限区间或者贷款利率上下限区间管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利差管理等多个方面,既不是加息等价格手段,也不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手段。

  央行官员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充分地发挥了金融官员云山雾罩的特色,大概像格林斯潘一样,是为了防止市场兴风作浪。此处利差管理也一样。难道我们没有动用利差管理法吗?我国银行收益90%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实在是将利差管理发挥到极致,充分地让银行实现了无风险盈利。

  通读全文,你会发现作者真正想表述的是,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权限,让央行拥有比目前更大的利率制定权。以往的利率管制是集中资源大干快上、高速投资的经济模式所必须,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往的利率定价模式已经不符合市场所需,但又不可能一步改革到位,彻底实现市场定价,因此需要走中间道路,比以往的非市场化更市场一步,比彻底的市场化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实现软着陆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各个场合大谈特谈利率市场化: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专门讨论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金融部分,第一句话就是 “建立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12月17日选择第二句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总体而言,是中国金融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条件的硬约束,可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利差管理法。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文的特殊语境下很清晰,但在市场的语境下解释起来实在成本过高。这不,《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作了个摘要,标题竟然是《央行官员:加息可能阻碍中国经济软着陆》,基本属于驴唇不对马嘴,但这一摘要内容出口转内销,到处流传,这些估计会让央行官员哭笑不得。

  目前中国经济中存在一系列的两难处境,加息担心影响软着陆,会引发热钱流入,银行资金较紧,但社会资金泛滥,为前途未卜的房地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商业银行不停止向房地产市场贷款,按照信托成本和民间资金成本,所获收益在20%以上,可谓一本万利。银行向房地产商与房地产投资者张开钱袋,不过代价是付出高息,搭上你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货币政策确实动辄得咎,监管层为力保全年信贷红线不失。据悉,为了防止全年信贷突破7.5万亿元,监管层暂停固定资产贷款,以防止经济过热。对于监管层的能力不必怀疑,如果到了7.5万亿元的关口,只要一声令下禁止各家银行放贷就能守住红线。但保得住红线,不一定意味着信用泡沫变小。事实上,我们的信用泡沫一直在上升,银行的信贷收缩成为民间资金活跃的背景,各种各样暗度陈仓的手段层出不穷。

  银行为规避检查将资产纳入表外,为做大资产规模互相购买资产,真是兄弟情深。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信贷规模是9.6万亿元,而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在2万亿元以上。在表外资产银信通等产品受限时,直接委托给信托公司赚取手续费,而在信托受到监管时,则通过消费信贷等暗度陈仓,促进内需政府总是鼓励的吧。

  这真是一场累死人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这还不算完,这里在收紧信贷,那边以其他开工发放的资金源源不断。以债券为例,我国业已进入债券市场大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国结算公司11月的数据,11月的债券发行量合计达到6130.33亿元,本年总计91804.88亿元,超过货币大量发行的2009年86474.71亿元的规模。其中记账式和储蓄国债30106.48亿元,其他的债券都可以直接转换成购买力。谁说中国信贷紧,信用泡沫就小了?只会比去年大。央行其实在暗中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社会流动性。

  面对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困境,央行的办法就是利差管理,不必由央行宣布加息,只要控制住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任由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即可。既不兴师动众,银行有了稳定的生财之道,经济热度也会下降,而市场化利率也朝前推进了一步。

  按照央行的主意,明年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扩大银行的自主利率浮动区间。

  各方加息猜想:明年经济怎么走?


  中新网

  最近三个月,国内的通胀率呈跳涨之势。CPI涨幅从9月份的3.6%开始,10月“破4”,11月“破5”。不过,央行对加息一事却仍然按兵不动,只是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经达到18.5%,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居民们看似安全的银行存款,在负利率水平进一下加大的情况下,以超过2%的速度在缩水!对此,市场对加息预期愈加强烈。而央行问卷调查中近74%居民认为物价高,且满意度创11年最低,这无形之中推高了加息的预期。

  明年物价水平会怎样?央行近期要不要加息?明年经济运行环境如何?本期圆桌论坛将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有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信息总监朱幼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2011年全年物价水平将前高后低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当前的形势,接下来的CPI会怎样?请各位谈谈看法。

  左小蕾:11月CPI增长5.1%的最大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达到11.7%,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并非供求关系所致。我预计,12月CPI会有所回落,估计今年全年的CPI可被控制在4%之内。而2011年全年CPI增长可能会在4%的水平之上,其中来年一季度CPI涨幅也将在4%左右。所以我们需要小心,因为去年和今年都发了很多钱,这些钱如果控制得不合适,流动性控制不紧,就会去炒作,从而推高物价,这是一个规律。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就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把流动性慢慢地控制住,而且不能让市场有随便的投机行为,要注意市场秩序,不管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都要如此。

  张立群:12月份CPI肯定比11月要低,因为翘尾因素没有了。全年CPI不会是一个高涨幅的,控制在3.3%左右没有什么问题,而且3.3%的涨幅与年初说的3%基本上是相符的。在目前大力度的稳定食品价格的基础上,明年的价格涨幅也不会太高。

  朱幼平:明年的物价即使在环比不涨的情况下,也会有4%左右。从总的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明年上半年会涨,因为相比今年的情况,明年年初会有4%的翘尾因素,而且根据环比来看,明年上半年的CPI会达到3%多的增长速度,接近4%。更何况,现在总体水平是往上走的,可见明年肯定会达到4%。但是,下半年可能会有所缓解。

  易宪容:按照我的判断,11月CPI涨5.1%已经是今年的一个高点,12月CPI可能转向下行。

  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CPI下行是否成为一种稳定趋势却是不确定的。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国内商行过度放贷的冲动并没有改变,如果2011年商行继续用创新的方式应对央行信贷规模管制,那么流动性能否快速收缩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影响CPI的关键因素是房价,如果房价不能较大幅度回落,CPI上涨趋势难以缓解。三是居民存款负利率问题太大,居民财富被严重掠夺,还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加息取决于流动性和货币供给量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当前通胀压力,各位觉得央行近期会动用加息工具吗?理由是什么?

  张立群:加息关键是要看现在流动性和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情况,如果外部热钱流入很多的话,导致整个人民币的投放增长比较快,那么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是防止流通当中货币数量过快增长、防止贷款过快增长的非常必要的选择。但是加息是“双刃剑”,你越加息,热钱越往里流,所以加息不能仅看CPI来做判断。

  朱幼平:加息与金融市场的博弈有关,所以选择加息的方式、时机、加多少、对称不对称,就不好预测了。但是,从趋势来看,央行会加息。因为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央行最主要的任务,而货币政策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保障物价水平的稳定。当然,我们觉得3%左右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水平,如果太高的话就肯定有问题了,而太低也不好,这意味着经济紧缩。所以从长期来讲,加息是肯定的。

  左小蕾:我认为,近期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着央行不会动用利率工具。本月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有可能,而明年上半年估计会有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包括两次利率的调整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我觉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吸收流动性的作用更大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货币政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本轮通货膨胀生成的推手主要是流动性过剩,国内国外的都有;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炒上去的,不是由于供求出现很大缺口产生的,而那些炒作是与流动性有关的,我觉得是钱发多了,从外面流进来,外汇占款余额不断增加,去年和今年的货币宽松,M2增长那么多,说明流动性非常大。而美联储的持续量化宽松政策也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因此这是推动通胀的最大因素。

  易宪容:我认为,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CPI已经开始往下行的方向走。对于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看来,并非是信贷的全面收紧,而是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既要管理好过剩的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董小君:理论上是不应该加息的,因为加息就意味着和美元利差的加大,我们现在的压力是热钱加速向新兴市场流动,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大,如果加息,热钱会加快流入,通胀压力会更大。不过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处于负利息的时代,老百姓压力很大,如果宏观调控只考虑我们内部情况的话,按理说是应该加息的,但是在这次调控中,中央在加息的使用上是非常谨慎的,必须考虑到与美元利差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热钱流入问题。

  明年需警惕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回落

  中国经济时报:进一步讲,明年的经济运行将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左小蕾:我认为,明年不会刻意地去推动很高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到,去年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要恢复增长,而今年是稳定增长,明年则不要去推动过高的增长,所以提出平稳健康增长,足见这是明年宏观经济一个大的增长环境。

  货币政策是根据形势而逐步变化的。2008年11月到2010年底是适度宽松,明年则是稳健,这是很大的政策环境变化。而通货膨胀,虽然去年说要控制通胀预期,因为发了很多钱,大家非常担心,但是实际上是通货紧缩的状态;而从今年开始,显然由于过去钱发得太多,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流动性的问题,对通胀的影响非常明显,把食品价格、粮食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房价都炒得很高,所以明年把控制通胀提到非常突出的位置。

  至于信贷,明年不会有太大的降低,因为要保证过去的贷款,已上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支持,否则就会变成烂尾楼。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要创造更多的货币,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投放要格外小心,因为它会创造货币,相比而言,如果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就不会创造货币。

  张立群:总体来讲,我的观点是明年的宏观经济走势需要警惕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回落。至于宏观政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非常明确表示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为明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朱幼平:在我看来,明年经济增长依然会保持较高的速度,达到8%—9%,不会低于7%。而政策方面,明年上半年可能还是会保持较为宽松的政策,下半年是趋于稳健。信贷可能将会适当控制,因为现在物价高涨,流动性相对宽余,所以央行会加以控制流动性。

  摩根大通李晶:明年央行或加息三次

  每日经济新闻

  “全球投资者最关心中国通胀形势。”当被问及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的关注时,刚刚结束了环球路演的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肯定的说。

  通胀预期引发的政策收紧的担忧正在市场蔓延,应对通胀,李晶建议决策层用多角度政策组合对抗,她预测明年央行会加息三次,与此同时,她依然保持着对A股市场的乐观,并预测沪指明年底或冲到3600点,而对于大宗商品,她最看好铜。

  多角度政策组合抗通胀

  最近以来,央行官员在多个场合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胀,而货币政策也会重回紧缩。李晶表示,政府会通过控制贷款量及利率、增加人民币购买力、减少资金流动性以及行政措施来应对通胀。

  信贷增量控制上,李晶表示明年政府会控制银行的放贷量,她估计明年总放贷量会控制在7万亿元以内,贷款的增幅是在14%左右。

  李晶强调指出,“贷款增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数据,该数据在2009年之前每年增长率环比一直稳定在14-16%之间,2009年情况比较特殊,银行贷款增长速度超过了30%,今年贷款一直在回落,但增速还在17.5%左右,而如果明年信贷增速为7万亿元的话,就意味着银行贷款总量增长是在14%左右,基本上回到历史平均水平。”

  除了信贷缩水外,李晶指出,政府加息的速度会加快。她表示,未来政府可能要加息三到四次,如果按加息三次、每次25个基点来看,明年年底的贷款利率可能会达到6.31%,而存款的利息也会相应上调。

  银行准备金方面,李晶表示,准备金上调的目的是抑制流动性过剩。她表示,目前银行准备金基本达到历史上的新高,未来上调的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可能性依然存在。

  对于明年的通胀形势,李晶认为明年通胀会在一季度末到一个高点,背后的原因是政府最近几周的政策需要在以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逐步显现出效果,她预计明年CPI全年增长率为3.8%。

  沪指明年底或冲3600点

  对于A股走势,李晶依然乐观。她认为整体上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而2011年A股市场的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她预测沪指明年底有望达到3600点。李晶表示,这种预测是建立在整个A股市场盈利增长21%的基础之上。“明年市场大概会有20%左右的增长,而3000点对应明年增长20%就是3600点。”

  她建议投资者关注跟“十二五”计划、新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首先是消费品、必需品、中低端消费的必需品,包括新能源、高节能和新材料的行业,还有新科技,以及跟城市与地区发展规划相关的股票,当然还包括西部大开发概念和保障住房相关的股票。

  除了新兴产业,李晶还建议投资者注意金融股的估值优势。“目前金融行业的市盈率只有12.2倍,真的很便宜。”同时,A股和H股溢价也值得关注。“A股和H股溢价创出三年以来的新低,A股比H股便宜,A股和H股溢价从2009年7月份的47%的高点一路下跌,最近是0或者-0.3%,A股和H股出现倒挂的行情,金融股是倒挂的主力。”

  大宗商品看好铜

  大宗商品方面,李晶主要分析了钢、铜的价格走势。她认为,钢材短期的价格上涨是由于先前8、9、10月份节能减排和拉闸限电的影响造成的供需缺口所致,而中长期来看,由于产能依然过剩,对钢材和这个行业应该持谨慎态度。

  与对钢材的谨慎相比,李晶更看好铜的走势,“从中长期来看我对铜非常看好。”她表示,看好铜的主要在于中国未来对于铜的大量需求,而与此同时,全球铜矿产量增长量非常小,矿山项目一再推迟,供应非常紧张。

  “铜的需求来自电网和电线的建设,汽车、空调和家电下乡,企业的需求拉动对铜的消费。当然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铁、地铁、建筑行业,而中国又缺铜,在进口量高居不下的情况下,铜的价格表现如此优秀不难理解。”她说。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页 (共23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