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有钱途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8:26
2010年12月21日 07:18 AM

中国电影有钱途吗?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金娜  评论[31条

写这篇文章前,正和麦格里银行的一位韩国合伙人聊天,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很多事情相当好奇,因为他曾经投资过韩国的Mega Box和CJ娱乐,这两个公司都不错,三里屯现在有美嘉影城,希杰也早到了我们身边,更不提那些我们在家私看的电影了。我们的对话正好可以用来梳理一下中国电影这一年的发展状况。

他先是问我:中国电影行业有投资机会吗?

那自然是毫无疑问的。观众通常会在影院里面对作品,在《让子弹飞》之前,这一年的国产电影你多半觉得乏善可陈。12月前,只有冯小刚导演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票房纪录,《唐山大地震》为华谊兄弟公司带来了7000万元的利润,让刚刚上市不久,就爆出上半年财报经营业绩大幅下降的王氏兄弟大大松了口气。但是也不用担心,冯小刚导演创下的票房纪录难以超越,要知道,随着院线的拓张,中国电影过去几年,实现4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年底前突破100亿票房基本铁板钉钉,实现60%的增幅。这种增长奇迹在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似乎只有地产业曾经享受过如此丰厚的回报。增长快当然令人欣慰,而空间大则更具想象力。普通观众也许没什么概念,听上去100亿似乎也是个大数字,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100亿的总盘与十几亿的人口,实在是不合比例。说句让电影人丧气的话,某位地产业巨头曾经跟我感慨过:电影搞得这么热火朝天,天天霸着版面,总产值还没我一个车库值钱,更别提我的一个商盘了。增速快,体量小,观众需求大,你说这行业有没有搞头?

他被我说服了,遂问:那么你觉得中国电影产业哪块最有搞头呢?

问得好。自从私募股权基金开始对影视行业抛媚眼后,大家现在似乎都不怎么缺钱了。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登陆A股,市盈率都在百倍以上,不少明星,现在还有编剧都成了影视公司的股东,身价随即过亿。橙天收购嘉禾,也在香港出了风头。12月8日,保利博纳登陆纳斯达克。还有小马奔腾、星美等等企业都在私募的春风下茁壮成长,于是跑马圈地,大家都有野心拓展上下游,争取做全产业链公司。保利博纳做发行起家的,现在开了八家影院,一年合拍了十几部电影。华谊兄弟强项在制作、经纪和广告,现在也要开影院。似乎开影院,搞终端是最有前途的,可惜这觉悟有点晚。这一年,真正的大玩家当属万达集团,万达集团在短短数年间,便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大电影院线,拥有600块银幕,市场份额占据15%,更在三季度便创造了单家影院票房过亿的纪录。明年将到900块银幕,若其院线海外收购战略成功,到2013年底,万达成为世界第一大院线也不是没有可能。以目前电影企业自身的体量,想赶超或者与万达这样的综合型航母比拼在终端建设方面的速度和规模,恐怕没有可能。而制作,由于分配模式的特殊性,我始终认为是产业链中,投入最大,回报周期较长,风险最高的环节。前端和终端都难做,谁最有搞头也就明显了,我个人比较看好的倒是发行。这一块,通常被认为赚的是辛苦钱,分的也是零头,好在投入低,选择范围大,整个市场的饼做大了,分一部分也不是小钱,最重要风险也低得多。随着电影年产量的飞速增长,国家对于国产和进口片电影发行权的管制逐步放开,拥有发行能力的企业将成为未来的中国电影产业起飞的助推器。

他又问我:那么发行渠道的情况怎么样呢?

这个比较简单,核心关键词还是:票房。因为回收渠道过度依赖票房,一方面终端的话语权被无限放大,另一方面,也使得内容供应商陷入相当惨烈的厮杀中。很多电影没有机会登陆大银幕,有机会也只有极短的放映时间,或者遭遇很差的场次,投资过千万的电影,票房百万,赔得七歪八斜的不在少数。其他版权交易还在规范的过程中走着,交易法则、交易平台的建立还有待时日。什么时候,影视产业的版权交易能借鉴金融交易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的交易所挂牌、竞价、中标等交易模式,也许整个行业的面目能为之一新。如果版权状况维持原状的话,DVD发行收入,建议投资者忽略不计,还不如一些新买家来的给力,视频网站的收购价节节攀升,未来数字电视、手机流媒体等等,渠道正在不断拓宽。总之:喜忧参半。

他不会这么轻易放过我,又问我后期制作、影视基地和电影和影院广告有没有前途?

我是技术盲,但也知道其实后期很重要,特别是年初《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横扫中国的时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技术的魔力。我们以前比较倾向于认为电影是艺术家的事,所以供在庙堂。在我看来,现在的电影还有一部分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事。大多数美国电影也没多高智商,但是技术能把你哄得一愣一愣的,单帧画面上出现的内容细节之丰富真正做到“目不暇接”,所以你看完常常是有点恍惚,半晌才觉得其实它也没啥内容。我们今年被3D的概念搞得比较HIGH,一度也跟风弄了些所谓的3D电影,票房口碑基本都遭到惨败。艺术上的活儿,我们凭文化垫底,偶尔可能出奇制胜,科学的活儿,岂是说跟就跟,说像就像的。中国的电影学院,历来重艺术轻技术,故而中国电影产业缺艺术,更缺技术,缺艺术家,更缺成熟的技术工人。我曾经跟人解释,为什么中国电影特别难?因为中国电影要求一群艺术家和一群民工在一段规定的时间,一个规定的地点,协同工作,完成使命。最终再把这个产品交到一群商人手里,不好意思,又在一段规定的时间里接受所有潜在的艺术家的检验。这,能像回事儿吗?所以有钱的导演去海外雇工人干后期的活儿,没钱的就在国内弄,我不是攻击中国自己的后期制作基地,技术设备硬件我坚信绝对没的说,但理念和能力,我多少还是有点怀疑的。所以,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不妨深入下去,没准你会创造下一个WETA工作室。

至于影视后期制作基地我就不多说了,喜欢投资的可以去投资,但横店模式之外,你想怎么弄?电影和影院广告倒是比爆米花还好的生意,不少外国广告商早就瞄上了这块蛋糕,没错,很肥的未经完全开发的好地,大家抢去吧。

说半天,我估计读者不是很尽兴,那是因为碰到了搞金融的,谈的就只能是挣钱的事儿。谁管你这些那些的,赶紧回到制作上来吧,这才是核心。没有这个,其他不都是扯吗?

这真是个关键的关键。那还真不得不说,虽然电影一年拍了很多,大多数还是没机会上映。人人都说审美疲劳,古装片还是霸占大银幕。大家对大导演总还有大期望,但年年大导演都一次次证明人很难超越自己。小导演基本还是拍小片,个别小片不错,个别小片听说还不错,个别小片只听领导说还不错。

毛病还是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关于制作,今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中外都算哈,我有深刻印象的是《阿凡达》、《盗梦空间》、《让子弹飞》。比较喜欢的是《岁月神偷》、《志明与春娇》。感觉比较有诚意的是《海洋天堂》、《赵氏孤儿》。比较耳目一新的是《西风烈》。目前比较期待《无人区》。不过,我看得一不算齐,二不算多,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别骂我就是。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