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明:赋予石头生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2:30
 

杨树明,37岁,云南腾冲人,翡翠玉雕大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历经20年的刻苦求索,完美演绎了一段从一个农家孩子到一位玉雕大师的传奇故事

石头经过杨树明的手,仿佛具有了生命

杨树明,37岁,云南腾冲人,翡翠玉雕大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杨树明历经20年的刻苦求索,完美演绎了一段从一个农家孩子到一位玉雕大师的传奇故事。杨树明的玉雕作品,取材广泛、手法多样,风格博采众长,南北合一。他的玉雕作品更多地从圆雕、浮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借鉴,使其作品清新雅致、精美绝伦,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2007年,杨树明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玉雕大师”称号。

从“极边第一城”到“世界腾冲”,中原文化、南诏文化、抗战文化、异域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在这座边陲小镇相互交融。在光耀夺目的文化中,翡翠,是提到腾冲绕不开的话题。一座清静的小楼内,杨树明正在完成他的玉雕巅峰之作——“山水观音”。他说自己天生与翡翠有缘,所以他“放下屠刀”捡起“刻刀”,让手上这些不会说话的石头与自己倾谈了20年,一个沉静的人与一堆沉静的石头,给这座翡翠之城增色不少。

结缘痴迷画画碰上玉雕

还未见其人,“大师”杨树明的名字早已灌进耳中。提起腾冲,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玉石。腾冲当地行内人提起玉石行业,便说杨树明大师。

到“树明玉雕”去找杨大师,在围聚在茶桌前喝茶的一班人中,委实辨不出谁是杨树明。直到座中一位最年轻精神的人站起来颇为腼腆地打了个招呼,才知道这就是杨树明——精瘦、干练但却羞涩、腼腆。

“玉雕属于年轻人干的活,手不能抖,眼必须明,所谓眼力、精力、雕功,才能做出好作品。”三句不离本行。

“什么时候开始做玉雕?”“21岁。”

“21岁以前呢?”“先打工,后帮父亲杀猪。”

杨树明话并不多,一问一答。但看得出他就像他手中的玉石一样实诚,一点也不避讳自己曾经有过“杀猪匠”的经历。

李树明的家乡在腾冲县腾越镇小西镇马场村。小西镇是腾冲有名的竹编之乡,马场村是出了名的竹编村,村里人个个会做精美的竹器,并在做好的物件上画上灵动的花鸟虫鱼等漆画。杨树明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从小受家人影响,杨树明爱上了画画。以致他无心读书,上课下课都在想怎么才能把一只鸟画得像要飞上天。初中毕业,杨树明离开了学校。

一无所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杨树明只好先帮早已放弃制竹行当的父亲杀猪。干了没几个月,杨树明便去了缅甸。漂泊一年后,杨树明仍一无所获,又回到原点,在小镇的集市上帮父亲杀猪卖。

“也是因为杀猪,我才得以接触玉雕。”杨树明笑言,这似乎也是缘。他杀猪的摊子对面有个餐厅,当时有个叫杨贵荣的人在里面学玉雕,看他每天都在桌子上画吉祥图福禄寿喜、花鸟虫鱼。“比我画得好,我天天有空就跑到那里看他画。”

这又勾起了杨树明自小对画画的痴迷。他想,既然做玉雕可以画画还能赚钱,我不如试试去学学玉雕。这份对画画的爱好,竟然让一个“杀猪匠”成为了10多年后让人仰慕的大师。

苦练三个月被迫出师

腾冲,因翡翠而有了灵气。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就了腾冲的翡翠产业。距玉石产地缅甸勐拱、帕敢只有358公里的腾冲,最早进行翡翠的开发与经营,也是我国历史上发育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最久的翡翠集散地。600年前,腾冲商人首开翡翠加工先河。明朝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腾冲几乎成为翡翠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翡翠贸易占世界交易量的90%,辐射到五大洲30多个国家。历代无数商人的不懈努力,使腾冲成为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的“翡翠城”。翡翠文化融入腾冲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腾冲翡翠,因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有了灵魂。

决定学玉雕那年,杨树明21岁。

拜师并不容易,杨荣贵很幸运,刚学玉雕就碰上了中国著名玉雕大师商文仲。商文仲是冲着腾冲来的,腾冲曾出过饮誉海内外的3位翡翠大王,许多玉雕艺人以来腾冲为幸。那时商文仲已年过六旬,杨荣贵做了他的关门弟子,而杨树明就没这么幸运了,只好另找他人学艺。

杨树明说,自己干了那么多活就像突然被点醒了一样,一门心思想学玉雕。1993年,打听到一个同学在城里的玉雕厂帮人做饭后,他请这位同学无论如何也要帮忙让他到玉雕厂学手艺。

上世纪90年代初,腾冲这座历史上著名的翡翠城,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它的“玉脉”被改革开放的脚步彻底激活了。杨树明也很幸运,当时他所学艺的这家厂承包给了外地的一个老板,老板请来了北京等地的一些技艺精湛的玉雕师制作玉器。

最开始,杨树明只能雕一些小生肖,先在上面画出雏形,再顺着线条雕琢。杨树明竟然“一上机器就不知道时间了,甚至忘记了吃饭”。

学艺时间表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杨树明的师傅都是不固定的,他只能在下机器后私下去找师傅指点,听到心里,再回家或上机器自己琢磨。学了一个星期,做了一个简单的小挂件,就被偶然经过的老板夸赞了一番,两个星期后,老板就放手让他独立做些小挂件了。虽然没有系统地学到更多技法,但杨树明记住了师傅们所教的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厂里呆了三个月,几个师傅先后离开,仅掌握玉雕工艺皮毛的杨树明只能被迫出师。

父母给了杨树明一些钱在腾冲珠宝交易中心开了一个10平米的小店。在一个偏僻的小角落,“天生就不是个生意人”的杨树明沉默少言,就算生意到了门上,都很少去主动问问,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机器上琢磨他自己雕出来的玉。

“其实那时候我也急呀,自己只学到了一点玉雕皮毛,我要买材料,要变现,总得养活自己啊!”没办法,杨树明只好逼着自己去市场和集市里学。怎么用工具?怎么雕?为什么要雕成那样?店里没什么生意,杨树明没事便在市场的店铺里看人雕璞玉。回来又坐在店里自己试着雕。

每逢腾冲集市赶集,都会有一些摆地摊的人,他们把家里的老物件不管好的次的都拿出来卖,“我就看他这些东西的花纹图案,记不得就现场描下来。”杨树明还会去城里那些老宅子或寺庙去发掘“灵感”:看花窗上镂刻的花,门头上的雕花,建筑物上的圆雕和浮雕,木雕、石刻……凡此种种,杨树明边走边看边画,回到铺子再认真琢磨。

这样的自学过程,一晃就是三年。

成就蜚声业界斩获金奖

可能就是有意无意间,杨树明沉静的性格和独特的雕工技艺,吸引了一位台湾商人。他叫冯国禹,两人1995年在李树明的小店认识。

柜台前,他仔细端详了杨树明的作品许久,接着拿出10多片玉石毛料,问杨树明能不能做?“我说我试试,不过他对我并没有太多把握,所以给了我一份样品,叫我照着做就行。”

当时省外的玉石雕刻水平比腾冲要高,于是杨树明虚心地依葫芦画瓢。但当“瓢”画出来之后,竟然比冯先生拿来的样品还要好,令冯先生眼前一亮,赞不绝口。此后,冯先生不断拿毛料过来请李树明加工,两人的合作持续了10年左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杨树明在业界逐渐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客户也开始多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杨树明在这几年,收获了大量的雕刻资料——苏绣图案、各种玉器图案、陶艺、石雕,他刚开始利用资料,把很多图案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自己进行再创造。

杨树明说,很庆幸自己的沉默,“能排除杂念,干这个时必须心静,雕到最精细处你还要屏住呼吸,静心凝神。”也因此,虽然只是初中毕业,在博大精深的美玉世界里,李树明不仅收获了精湛的雕刻技艺,还学习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有闲的时候,他会拿来唐诗宋词诵读一番。

现为贵州收藏家张启伟先生收藏的作品“老子出关”、“长眉罗汉”就体现了古典意境风格。“老子出关”的制作材料选用翡翠墨玉,整体形状呈山形,又似一锭质量上乘的古代佳墨,透看如一潭碧水,具有很深的文化韵味。整个作品的创意灵感来自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老子出关的典故,在作品的正面,老子端坐于青牛之上,右手握卷,左手扶膝,身背竹笠,目视前方,青牛悠然而行,杨树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老子充满智慧的头脑、深邃的眼神,以展现老子渊博的学识和远大的抱负。在老子周围的峭崖上蔓藤盘绕,青松屹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背面山峰陡峭,青松挺拔,“楼观台”坐落于半山之间,似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在创作这个作品时,为弄清人物的背景史实和典故的出处,杨树明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了把青牛雕得更形象生动,他亲自到田野里对牛的神态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做了许多写生。

在杨树明的作品中,他有三件最得意。一件是一块规格仅5.5×4.8×0.8CM,名为“风雪夜归人”的挂件。2004年,他用100元将这件毛石买回来后,并没有想过要做什么。晚上回家,他都习惯把玩一下自己雕刻的玉器,在灯光下看看自己买回来的毛石能做成什么物件。但是这块100元买的石头,他竟拿不定主意,因为这块材料棉质较多,斑点遍布。甚至在业内人的眼中,这就是一块废料。

如何才能将这废料变成宝物?其实,在杨树明看来,这块料也有它好的地方,一些地方在灯光下晶莹剔透。一天晚上,杨树明又琢磨这块毛石,突然他想到了“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他灵机一动,把这些棉质变成漫天纷飞的大雪如何?他立即拿来纸笔,画了一幅雪夜深山投宿的图画。一个多星期后,精致完美的“风雪夜归人”的玉挂件面世。“风雪夜归人”最终以1万元的价格出手,而之后在买家手里翻了近100倍。之后,这件作品辗转至香港玩家手中,有人出价360万元。

第二件作品则是一个自在罗汉,这件作品的雕刻也不容易。当时买到料后,他发现这块料非常漂亮,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可以雕一个小山子摆件,已经开始雕了,但接下来磨开表皮后发现有一个地方有白点,成了这块料中的“败笔”。“我马上停下,不敢动了,否则会把一块好料变成废石。”最后,他决定雕一个罗汉,而这个白点变成了罗汉手中拿着的一颗智珠。

第三件作品则是奠定李树明大师地位的“南海观音”。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观音端坐其上,慈眉善目,旁边是椰树和海中岩石,一块缅甸三彩糯化石原料被用得恰到好处。2006年,杨树明将“南海观音”的作品送往广东揭阳,参评当时国内最大的玉雕作品竞赛——第二届中国玉器“百花奖”,并一举从几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摆件类的最高奖项金奖。“南海观音”的玉石毛料是杨树明以20万元买的,尚在雕刻期间便被朋友以50万元的友情价购走,而据业界人士透露,目前的市场价格不下于200万元。

如此上万倍的价格翻倍,让业界对杨树明的手艺更是刮目相看,更有人称其为“腾冲玉雕大师第一人”。

1998年至1999年,台湾最大的佛教圣地佛光山“满香园”向杨树明点名定制“观音”、“释迦牟尼”、“十八罗汉”等雕件,随后其“反弹琵琶”、“鱼龙变化”、“戏猴”、“鳄”等被台湾冯国禹先生珍藏……

人品愿“青出于蓝胜于蓝”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的雕刻历来是腾冲一绝,玉石的生命也是在雕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杨树明的琢玉过程就是在自己对自己的否定与肯定,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炼成的。在和“石头”厮磨的这些年,也成就了杨树明,他惜玉、崇玉、爱玉,玉改变着他的人生,改变着他的性情。

2005年,杨树明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他依然过得不富。“手艺人就赚个手艺钱”。

热爱翡翠,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杨树明也借此与众多朋友结缘。待他声名渐起,不少商家拿来毛料找他帮忙加工,他话少,答应了做,东西卖出后只赚个工钱,人品与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在腾冲翡翠城,不少商铺愿意摆他的作品帮他出货,寡言年轻的杨树明朋友不少,威信渐长。后来,他被腾冲珠宝协会600多名会员推举为副会长。

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后,这位业界口碑里的“腾冲玉雕大师第一人”,没有一般生意人的健谈,依旧留守着那份属于玉雕工作特有的宁静,要是遇上一个懂得玉的人,他也会忘情地“口若悬河”一把……

如今,杨树明还有一件最大的毛石要雕出一个“山水观音”,他说这又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因为这是他迄今为止用最大的石材雕刻的物件。四年时间,50公分高的“山水观音”已现雏形。山水环绕,观音端坐其上,手握净瓶,怡然微笑。石材双面都有山水,光看雏形,就足以想象完工后的风采。

杨树明在潜心雕刻的同时,更多的时候,也在教徒弟,跟徒弟们交流玉雕创意。他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徒弟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些年,他的弟子已经有300多人。现在,已经出师的徒弟在业界也获得了许多奖项,徒弟们自己也有了一片打拼的天地。

现在,在离树明玉雕不远的一个小区里,杨树明买下了两间房子作为其学生实践和学习的地方。40多个年轻人每天八小时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杨树明请来了当地最好的老师,早上教他们学习绘画艺术、中国古典文学等文化课,下午学生们就在另一间房间里学习玉雕技术。

杨树明说,他更愿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些培训班为了节约成本,一般只会提供其他石材作练习,但他的培训班所提供学生们做的石材全部是玉石,“硬度不一样,手感自然不一样,要学就要学到真功夫。”现在,杨树明除了玉石雕刻、教学生,他还会做一些社会慈善工作。在他的心里,“人品也应该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

■新报对话

“好的玉雕作品,是被设计者赋予生命的灵物”

新报:当选玉雕大师,拿下玉器百花金奖,被推举为腾冲珠宝协会副会长,成为腾冲县这座“中国翡翠第一城”内玉雕艺人中的佼佼者,您觉得这些成就意味着什么?

杨树明:过去从没想过,21岁之前更没想到自己会干上这一行。但现在干上这行,我只能说这就是我的爱好,爱好和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成正比,要看你的努力程度。

新报:许多人都说您不像商人,您认为呢?

杨树明:严格地说,我是个玉雕匠,一脚跨进了商界,还只是半个商人。

新报:说说您对玉雕的看法。

杨树明: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必须是好材质、精妙设计和高超制作技艺的完美组合,仅做工的精细只能说明运用工具的娴熟程度,但不能表达作品反映的思想和内涵。

新报:怎样做到一件作品的独创性?

杨树明:为使每件作品具有艺术独创性,在创作构思时,我总是针对每件材料的特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使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认识。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就是被设计者赋予了生命的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