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口述经济史—五十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44:03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奇迹的60年。6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60年的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见证60年发展史、特别是亲身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内心深处充满着激动、兴奋、豪迈和自信。本期专题我们将通过这些亲历人的口述,来回顾共和国在建国之初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在摸索中不断发展的那段历程。详细信息>>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1/3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改。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改。土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逻辑顶点,同时也是转向社会主义的起点。其核心在于重铸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为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进入]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解放前,官僚资本在能源、金融、交通和对外贸易领域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因之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没收官僚资本”的口号。在建国初期就着手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进入]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这是建国后较早在城市实行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肃清了党内的贪污腐化,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进入]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农业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是中国这个农业国实行工业化追赶战略的必然选择。建国之初,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先后顺序问题上,最高决策层并不是很明确。1951年的设想是先工业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但最终,先进行农业合作化后进行工业化的意见占了上风。随后,被批评为“小脚女人走路”的农业集体化进程急剧加速,原计划用15年走完的农业合作化之路,仅用3年就完成。合作化最初...[进入]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工业化是建国后确立的既定目标,“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集中力量搞工业建设的结果,是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开始建立起来,航空、钢铁、汽车工业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也得到初步改变。在这个时期成立的“一汽”是一个典型。[进入]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用4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这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与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一起,民族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完成。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看,虽然民族工商业改造运动中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但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进入]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4年9月20日下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出席当天会议的代表1197人,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1197张。1954年宪法从《共同纲领》演化而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状况和过渡时期的特点。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1...[进入]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户口登记有了全国统一完整的法律依据,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一五”时期所建立的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体系,内在的具有“资本排斥劳动”的机制,国家不得不将农民固定在农业生产之中,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从此根深蒂固,直到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才逐渐有所松动。[进入]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8月底,北戴河会议确定当年钢产量翻一番,完成1070万吨。随后很快形成全民大炼钢的局面。不切实际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积极性。[进入]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建国后提高农业总产量有两个途径:一是集体化,二是增加现代要素的投入。在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之前,主要采用集体化的办法,但灾害之后,开始意识到水利、化肥和机械等现代投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尤其受到重视。[进入]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人民公社化的速度和广度都异常惊人:短短数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最初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但在1961年之后,生产职能开始退回到原来高级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只停留在管理和协调的层次上。虽然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并不高,但该体制一...[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