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2:34

 

 2010年高考历史难点冲出科举制羁绊的近现代中国教育  

1、把握我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特点。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开始摆脱科举制的羁绊。民国教育已完全摆脱科举制的羁绊,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2.明确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认识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近代以来,教育逐渐冲破科举制的羁绊,教育制度不断完备和发展。据此回答16题。
我国近代的新式教育创始于

A.“新思想萌发时期B.洋务运动中C.维新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
新式学堂与旧式学校教育相比,其主要

A.允许教会办学B.普遍聘任外国教习C.改变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D.废止科举考试

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活动,推行复古教育,这说明
A.蔡元培的体、智、美和德等教育不合国情B.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C.复古教育是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的工具之一D.
袁世凯是古代教育的代理人
抗日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一整套殖民化的教育体制B.把中国青年学生培养成日本侵华的奴才
C.实现对中国的殖民统治D.教育制度的日本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国共两党的利益是一致的。
2.八年抗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国民党多次掀起反共高潮,共产党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统一战线得以维持。

3.把握该类问题,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对立统一的原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D.
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1940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1940119
,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材料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
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
材料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19401
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答案:(1
)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
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1a.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 b.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 c.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2
)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
3)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

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一二政变故伎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D.
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本侵略态度不同
C.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D.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
①建立三三制政权 ②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进行整风运动 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⑤实行精兵简政A.①②③④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①④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包括
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②国共采取党外合作方式 ③没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②④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
汪精卫公开叛国成立伪政权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的政策转变D.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
毛泽东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中共下列行为中符合这一根本原则的是 ①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②建立三三制原则 ③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④皖南事变时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

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为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④蒋介石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1225
材料按: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713,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715

材料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等同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91

回答:

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
的原因。
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
的方针?
41936713
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
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根据当时对政策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答案:(1)因为1931·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并集中力量对中共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
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蒋介石虽有抗日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地抗日准备。
4
)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5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

1)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
2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留下深刻的教训。
3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这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4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5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根本目的都是
A.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据此回答:(1)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什么时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
2
)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3)其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案: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对民主主义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同点:(1)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
)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进行的。(2
)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前者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后者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是
A.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B.保障了地主基本利益的需要
C.调整国共两党关系的需要D.
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的需要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对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起直接作用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D.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A.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B.
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C.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D.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是因为当时

A.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完全变化D.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1956年,中共在八大
上提出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
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C.国内处于和平建设时期D.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思想建设而采取过重大举措的会议有
①遵义会议②中共七大③中共三大④瓦窑堡会议⑤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C.③④⑤                             D.②③④
中共十四大相对于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A.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C.提出加快改革步伐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

1)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应该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2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政策。
3
)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措施的认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分清哪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
)坚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的失误,是建设中的失误,是暂时的失误,党中央和政府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纠正错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答案:(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等亦可)
2
)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A.“三反”“五反运动       B.农业合作化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1953年~1956
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C.我国是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
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最根本的区别是

A.规模             B.性质             C.分布地区            D.社会地位
下列史实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整风运动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D.
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农村的基层组织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统一战线的风风雨雨
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共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处理党与非党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2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看,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3
)统一战线任重而道远,将在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从国共两党的关系看:和则两利,分则两损,国共两党要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
统一战线的本质含义是
A.利用各种力量为我们的目的服务B.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服务于我们的目的
C.团结各民主党派,反对共同的敌人D.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针和政策
193811月,毛泽东指出:为了长期合作,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实行互助互让是必需的,为了更好的一跃而后退,正是列宁主义。下列史实能说明中共在抗战时期为了长期合作而作了让步的有①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②中共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政策③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④中共实行三三制
原则,建立抗日民族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本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依据不包括
A.共产国际的影响B.
特定环境下的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
C.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的立场已经改变D.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毛泽东在论及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时,提出要和为贵;要退避三舍;要礼尚往来(对挑衅作坚决的回击)。上述原则提出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战相持阶段D.全面内战爆发

中美关系的坎坷路程

1.回顾中美关系50年的曲折发展,可以看出中美关系主要形成了四个特点:一是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的周期性变化,冷战后周期缩短,且稳定程度弱化;二是两国不是盟友也不是主要对手。三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较多,但冷战后意识形态越来越突出。四是美国对华采取了软遏制,战术上实行模糊政策,但冷战后战术上模糊政策呈明显化。
2.把握中美关系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

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B.
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D.
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D.
两国消费者都能购买到更丰富的商品
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美国以自由通过
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
美国奉行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
超级大国
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时
A.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B.
首先要考虑地缘关系
C.国家制度是确定朋友与敌人关系的基本准则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非选择题
19991115,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
1
)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2)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1)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的双赢
协议,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
2)①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②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③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新旧中国国际地位的反差

1.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近代政府的抗争和新中国政府积极的外交政策。
2.外交是经济、政治的延伸,外交的得失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近代中国国弱民穷,不可能有真正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就。

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我国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1)清末我国的弱国地位是如何形成的?(2)为摆脱弱国地位,民国政府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3)我国的弱国地位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又是如何逐步提高的?(4)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宰割的弱国地位。
(2
)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力图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出师北伐,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结果上述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的弱国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3)新中国成立后。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实现了中美、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4
)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国地位;新中国是一个独立国家,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政策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对外政策的主要不同在于A.是否反帝B.是否鼓励对外贸易C.是否提倡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D.
是否维护民族利益
20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B.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
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D.70
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
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
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
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①不结盟政策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与一大片④对外开放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
90年代中国外交反对的对象主要是

A.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B.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和侵略扩张行为
C.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
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国……——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
材料2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期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
月)
材料3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
月)
注:1945年8
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4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1950年2
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
)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1和材料4
,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答案:
(1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
)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
)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
)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一系列光辉成就,请回答:

1)在建国第一年,有多少国家同我国建交(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著名的“求同存异”
的方针是谁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何时成立?总部在何处?其原则、宗旨是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操纵联合国,后又时常绕过联合国实行国际干预,各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
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5
)毛泽东曾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是怎样划分的?
(6)20世纪9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终结,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什么?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2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1955
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总部在纽约,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其原则是: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如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纠集“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我国于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我国在外交方面两项成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美、苏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6)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改善;在多极格局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非中国参加不能建立。面临的挑战是: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少数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1、把握我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特点。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开始摆脱科举制的羁绊。民国教育已完全摆脱科举制的羁绊,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2.明确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认识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近代以来,教育逐渐冲破科举制的羁绊,教育制度不断完备和发展。据此回答16题。
我国近代的新式教育创始于

A.“新思想萌发时期B.洋务运动中C.维新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
新式学堂与旧式学校教育相比,其主要

A.允许教会办学B.普遍聘任外国教习C.改变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D.废止科举考试

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活动,推行复古教育,这说明
A.蔡元培的体、智、美和德等教育不合国情B.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C.复古教育是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的工具之一D.
袁世凯是古代教育的代理人
抗日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一整套殖民化的教育体制B.把中国青年学生培养成日本侵华的奴才
C.实现对中国的殖民统治D.教育制度的日本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国共两党的利益是一致的。
2.八年抗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国民党多次掀起反共高潮,共产党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统一战线得以维持。

3.把握该类问题,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对立统一的原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D.
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1940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1940119
,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材料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
材料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19401
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答案:(1
)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
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1a.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 b.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 c.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2
)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
3)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

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一二政变故伎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D.
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本侵略态度不同
C.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D.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
①建立三三制政权 ②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进行整风运动 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⑤实行精兵简政A.①②③④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①④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包括
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②国共采取党外合作方式 ③没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②④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
汪精卫公开叛国成立伪政权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的政策转变D.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
毛泽东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中共下列行为中符合这一根本原则的是 ①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②建立三三制原则 ③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④皖南事变时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

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为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④蒋介石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1225
材料按: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713,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715

材料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等同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91

回答:

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
的原因。
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
的方针?
41936713
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
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根据当时对政策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答案:(1)因为1931·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并集中力量对中共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蒋介石虽有抗日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地抗日准备。
4
)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5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

1)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
2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留下深刻的教训。
3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这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4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5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根本目的都是
A.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据此回答:(1)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什么时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
2
)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3)其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案: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对民主主义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同点:(1)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
)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进行的。(2
)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前者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后者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是
A.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B.保障了地主基本利益的需要
C.调整国共两党关系的需要D.
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的需要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对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起直接作用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D.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A.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B.
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C.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D.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是因为当时

A.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完全变化D.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1956年,中共在八大
上提出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
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C.国内处于和平建设时期D.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思想建设而采取过重大举措的会议有
①遵义会议②中共七大③中共三大④瓦窑堡会议⑤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C.③④⑤                             D.②③④
中共十四大相对于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A.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C.提出加快改革步伐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

1)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应该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2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政策。
3
)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措施的认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分清哪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
)坚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的失误,是建设中的失误,是暂时的失误,党中央和政府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纠正错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答案:(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等亦可)
2
)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A.“三反”“五反运动       B.农业合作化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1953年~1956
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C.我国是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
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最根本的区别是

A.规模             B.性质             C.分布地区            D.社会地位
下列史实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整风运动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D.
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农村的基层组织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统一战线的风风雨雨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共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处理党与非党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2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看,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3
)统一战线任重而道远,将在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从国共两党的关系看:和则两利,分则两损,国共两党要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
统一战线的本质含义是
A.利用各种力量为我们的目的服务B.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服务于我们的目的
C.团结各民主党派,反对共同的敌人D.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针和政策
193811月,毛泽东指出:为了长期合作,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实行互助互让是必需的,为了更好的一跃而后退,正是列宁主义。下列史实能说明中共在抗战时期为了长期合作而作了让步的有①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②中共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政策③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④中共实行三三制
原则,建立抗日民族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本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依据不包括
A.共产国际的影响B.
特定环境下的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
C.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的立场已经改变D.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毛泽东在论及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时,提出要和为贵;要退避三舍;要礼尚往来(对挑衅作坚决的回击)。上述原则提出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战相持阶段D.全面内战爆发

中美关系的坎坷路程

1.回顾中美关系50年的曲折发展,可以看出中美关系主要形成了四个特点:一是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的周期性变化,冷战后周期缩短,且稳定程度弱化;二是两国不是盟友也不是主要对手。三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较多,但冷战后意识形态越来越突出。四是美国对华采取了软遏制,战术上实行模糊政策,但冷战后战术上模糊政策呈明显化。
2.把握中美关系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

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B.
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D.
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D.
两国消费者都能购买到更丰富的商品
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美国以自由通过
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
美国奉行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时
A.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B.
首先要考虑地缘关系
C.国家制度是确定朋友与敌人关系的基本准则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非选择题
19991115,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
1
)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2)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1)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的双赢
协议,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
2)①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②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③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新旧中国国际地位的反差

1.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近代政府的抗争和新中国政府积极的外交政策。
2.外交是经济、政治的延伸,外交的得失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近代中国国弱民穷,不可能有真正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就。

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我国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1)清末我国的弱国地位是如何形成的?(2)为摆脱弱国地位,民国政府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3)我国的弱国地位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又是如何逐步提高的?(4)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宰割的弱国地位。
(2
)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力图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出师北伐,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结果上述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的弱国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3)新中国成立后。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实现了中美、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4
)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国地位;新中国是一个独立国家,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政策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对外政策的主要不同在于A.是否反帝B.是否鼓励对外贸易C.是否提倡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D.
是否维护民族利益
20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B.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
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D.70
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
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
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①不结盟政策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与一大片④对外开放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
90年代中国外交反对的对象主要是

A.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B.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和侵略扩张行为
C.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
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国……——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
材料2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期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
月)
材料3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
月)
注:1945年8
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4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1950年2
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
)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1和材料4
,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答案:
(1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
)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
)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
)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一系列光辉成就,请回答:

1)在建国第一年,有多少国家同我国建交(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著名的“求同存异”
的方针是谁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何时成立?总部在何处?其原则、宗旨是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操纵联合国,后又时常绕过联合国实行国际干预,各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
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5
)毛泽东曾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是怎样划分的?
(6)20世纪9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终结,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什么?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2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1955
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总部在纽约,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其原则是: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如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纠集“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我国于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我国在外交方面两项成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美、苏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6)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改善;在多极格局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非中国参加不能建立。面临的挑战是: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少数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