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技术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0:26
    打算写一篇有关“技术盲”的文章,是好几个月前的事情了。

    毕竟这高新科技天天飞速发展,把我,以及我身边的某某、某某某以及某某与某某,全都远远地排除在所谓“潮人”的行列之外。这接连发生的足以被很多人鄙视的糗事,例如,不会用MSN传文件,不会在淘宝上买东西,不知道飞信是个什么东西……那相关材料丰富得,简直够搞一个相声专场。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把这个现象写出来分析一番,最直接的刺激,就是上个月换的那台手提电脑——对于电子类的数码产品,我一向是坚持“不坏不买、够用就行”的大原则,从不赶时尚先锋的潮流走向;就连每天使用的手机和录音笔,也全都是堪称“博导级”的老旧物件——十分不幸的是,原先那台陪我多年的二手IBMX32,终于在我赶书稿赶得最为紧张的日子里,一连掉了两个按键,而且,还是该死的问卷中最常使用的“?”和“、”。

    所以,没办法,我只得匆忙拉上某位号称“数码达人”的友人,某小青同学,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急急奔赴中关村的一家电脑卖场,还要为此在一路上忍受她强迫症一般,有关笔记本市场种种大道和小道传说的专业知识讲座。

    结果,在充满敬仰地欣赏过小青同学一气呵成的提货、验货、换货和订货流程之后(据她指出,商家给我的第一台机子的屏幕上有黑点,反正我是没看出来)——那过程,简直流畅得好像上世纪90年代港片中玩枪耍酷的周润发——我为我的无知惭愧得无地自容。可问题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还要反复温习这种无地自容:我根本不会用最新版本的windows!更别说还是全英文对话的!

    对科技的敬畏?

    说实话,我这种对于高新技术的恐惧由来已久,不知道是不是和小时候家里太穷有关系。

    我只记得,那个时候,房前屋后的邻居们,好像日子都过得比我们家好。不是这家买了电视,就是那家添了录音机。而我,只能每到晚上八点半《霍元甲》开始的时候,跟着妈妈一起去别人家“蹭”电视看。

    所以,对于别人家那些有按钮的东西,我一直是不敢随便乱动的,甚至是绝对不能碰触的——没办法,老妈那句“碰坏了,把你卖了都赔不起”实在在我脑袋里印象太深刻了——直到后来我们自己家买了电视机和录音机,我也是不敢碰的。那些东西,是只有“赔得起”的大人们才可以操作的东西!

    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冰箱,然后是原本只能在港台剧中看到的电话和空调,好像都是一些让我会联想到羞愧的记忆。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着高中的某一天,我的某两位千金女同学,在一个全班都在汗流浃背的夏天的课间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唉呀,我可喜欢开着空调睡棉被了。”“就是,就是,可舒服了!”

    差不多,这十多年来,我对高新科技产品的敬畏,是与我对这些相对优势者的厌恶和嫉妒分不开的。

    对依赖感的眷恋?

    当然,这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不可能仅有一个唯一的解释说明。在接受心理治疗师专业培训时,我还遇到过一位可爱的特雷莎大妈(一位外籍老师),要求我们发挥想象,至少要猜出在病人的症状背后隐藏的42种可能。

    技术盲也是这样。

    曾经有一位按照大众标准绝对可以称得上“美女”的可爱女生,噢不,应该说女士的来访者,在我面前发牢骚:“你说我要是连开车都会了,我还要男人干什么?”潜台词就是说:女人之所以要嫁人,就是因为男人们总是要会做一些我们女人不会的事情;就像男人们之所以要娶老婆,是因为他们不会生孩子一样。

    在她的世界里,所有的技术活儿,理所应当就是男人们的事情。如果她学会了清理厨房管道和换灯泡,或者知道应该如何将相机里的照片传输到博客,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背叛了她的女性身份。

    在这里提起这个故事,我没有任何对这位女生批评或轻视的意思,也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在上一段回忆童年往事就批评或轻视我。这一切不过都说明,我们都是活在社会文化之中的普通人,而所谓文化,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情不情愿,都会对你产生影响的那些东西。相信在大学里争抢着帮助女生维修电脑的男同学们,也都由衷地感激那些不断塑造“女人远离科技”神话的文化。

    特别身份的象征

    还有一部分人,很少主动接触高新科技,理由不是不敢或不会,而是用不着。

    比如我的一位律师朋友,就曾经在一次闲聊中告诉我:他们单位的几位资深前辈,还都是专业上特别有名的大律师——全都不会用word打字——他们的专业文案,都是先在白纸上写好了,然后再由公司里的实习生们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敲出来弄好。谁让人家牛呢?

    想想也是,科技本来就是为人所有,怎么可以反过来限制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不用所谓的高科技,一样可以高效地工作生活,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当然,地球人也都知道,在今天这个科技侵犯生活的时代,敢于这样坚持自我的前提,就是你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换作是刚刚毕业的法律本科生,看谁敢跟用人单位叫这个板?

    只是因为我们老了?

    除去以上种种的特别情况,大体上讲,对于高新技术的排斥,就像对于各种其他新鲜事物的逃避一样,只是说明,我们已经老了,已经老到更加喜欢按照习惯生活,不喜欢意外和改变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不存在“新鲜”和“学习”这两个词,因为一切都是新鲜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仔细想想,为什么眼前这个圆圆红红的东西叫“苹果”,其中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当人们还可以不按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时候,那种一般意义上,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按照这种接收外部信息的方法,不管是如何使用勺子,还是如何使用iPhone4,都同样可以以一种十分自然的方法达到目的。

    可惜的是,我们总有一天都要长大,大到失去这种天生的习得信息的能力,开始按照一种规范而刻板的学习方法认识世界。这种生存方式很有效,可以帮助我们淘汰掉大量不需要的外部信息,以更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更大的信息回报;但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精力、体力的付出,会觉得累,觉得麻烦。

    所以,当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或者技术能力,足够支持一般的工作、学习、生活,很多人们也就懒得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我们经常会在无意识中计算,自己为了掌握一项新的技术所需要的付出,和掌握这项技术之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是否算得上一笔够本的买卖?这样的交易,越是年龄大的人,越有可能不愿意做。表面上看,是他们的脑袋不够灵光,手脚不够灵活。深一层的分析,是他们改变生活习惯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科技改变生活,那生活质量呢?

    如果说上一段的论证成立,那么一定会有人不服气——你该如何解释那些“科技上瘾者”?如何解释那些年纪一把还玩微博的老人?

    我是懒得在这里详加解释。“科技上瘾”与“科技盲”是这一问题的另一面。也许,那些人是喜欢借此显示自己的勇气和魄力,优越和高贵,仅仅是不愿意承认其实自己就是个“奥特曼(outman)”。

    现在的我,倒是更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期,我和我正在使用的这台新电脑,已经进入前途一片光明的“新婚期”。它给我带来的一些新的便利,还真是以前的我很难想象的。也就是说,尝试一个改变,不一定就真的如同我们头脑里原本想象的那么困难。我甚至深深怀念,以前因为不会网络购物而败掉的那些无辜钞票。

    所以说,习惯了的,不一定就是对我们自己有好处的。新鲜的技术,掌握起来也不一定需要我们付出多少特别的努力。哲学家们常常说,我们都活在一个被主观构建的世界之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不想号召大家都做傻乎乎的“技术盲”,也不建议全都像小青同学那样,每个周末不谈恋爱、不看电影、不睡懒觉,被各式各样的亲戚朋友拉着去逛中关村。我只是想说,不管是“技术盲”,还是各位达人,喜欢自己的生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