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花谢两无情”———读论语有感之(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8:41:14
水流花谢两无情”———读论语有感之(17)

       孔子做人的四个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第九章《子罕》多半讲的是孔子的思想,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我们选择四段精彩的论述,来学习继承,发扬广大,勉励自我。

    【原文今译】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命运和仁德。

    二,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坚决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妄下断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流逝的时光就想这流水一样啊!昼夜不停。”

    四,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为至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符合准则的格言,能不欣赏听从吗?听了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可贵。恭维顺从的话,能不喜欢吗?分析推究才可贵。只觉得喜欢而不去分析,只是欣赏听从而不去改正,这种人我对他是没有办法的了!”

     【评析借鉴】

    一,这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三点:其一,孔子平时很少讲利,这个“利”字不光指钱财而言,还有“利害关系的意思。”对人“说之以利害”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如果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最高的学问,孔子“罕言利”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如果我们想象一个圣人,绝对不讲利害,那是过分的“高推圣境”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其二,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活着的事情也没搞清楚,怎么去探讨死后的问题。对于命,孔子很少讲。因为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清楚,所以很少讲。其三,我们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就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这不是矛盾的吗?在论语《里仁》篇里,只讲到“仁”的作用和性质,对于“仁”的本身并没有下定义。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命,仁”。因为这三种概念的中心问题都很难讲清楚。

    二,这段是论语是孔子在生活中做人的四个原则,要在人一生的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但是孔子却做到了。第一是“毋意”(“毋与无”通用)孔子做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能愉快的接受采纳。第二是“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圆满的结果。天下事没有必然没有圆满的,所谓我希望做到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中国人有句名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在世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不称心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有些事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可讲。又言“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朋友。孔子深通人情世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做到怎样,世界上没有这种事。我们想求一个必然的,不变的,固定的圆满的那是不可能的,无论什么事情,总有那么一点“遗憾”。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坚持“毋必”,就是能适应变化,应付变化。第三,“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第四,“毋我”,不自以为是,专替他人着想,专为做好事情去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之处。

     三,“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流花谢两无情”“江水东流去不回”千百年来人们对水,倾注了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慨。

     孔子站在潺流不息的河水边对着流水和他的学生感叹:“过去的岁月就像这下面的河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浓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气味的也就这两句话。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你们要注意啊!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断的向前去。”这就是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生也是这样,要像长江里的滚滚流水一样,人生的思想、观念,都要更新,要效法长江流水,要不断地向前,不断的进步。满足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退步。

     四,“法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格言”。古人的名言有颠扑不破的哲理。看到很好的名言,一定会欣赏而默记背诵。“改之为贵”要把它当成一面镜子,对照检查,发现不对,彻底改正。“巽与之言,能无悦乎?”顺耳的话,好听的话谁不愿听?但听了后要注意“绎之为贵”绎就是演绎,要反省、研究,推敲,分析一下。“说而不绎”光喜欢听好听的话。自己不加反省,推敲。“从而不改”对于好的格言,只是欣赏,而不依照格言去做,去改正自己的毛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这种人我也实在拿他没有办法了。这也是批评,知识分子讲理论,告诉人家如何如何很容易,但要自己做到就很难,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办法,能够做到,言行如一,那才是真正的学问。

      20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