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还是自救?——把自己活明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29:17
关键词: 自救    生活                                          

木铎日记463:救人还是自救?­——把自己活明白

 

 

甲我:人人都活得不痛快,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人类自从有文明以来,至今可以从文字记载上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不痛快。所谓的快乐,只是其中的点缀。人类有文字以来,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都握在有文化的人手里,贫困卑下的人几乎没有教育权,没有识字权,所以,他们活得痛不痛快就不得而知,但想来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奔波,寿命也短,痛快可能是一种奢望。到了现在,随着教育的普及,普通百姓也可以发表意见和感想,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知普罗大众是不是活得痛快。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不痛快。是的,不痛快。

各个阶层的人,一律地喊累。农民活得很辛苦,一年到头没有几个收入,于是不种地吧,进城打工去吧。政府有些慌了,都不种地,城里人怎么办?于是出台政策鼓励农民种地。一亩地多收入一百块钱就能把农民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一群多么容易满足的可爱的人啊。可是,他们高兴的时间还是太短了,种地的费用也随之增加,他们又没有什么赚头了。他们痛快吗?进城去的农民工,劳累不说,钱还要不到。要说,他们如果在农村呆着,远比进城轻松多了,他们无非是想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多赚一点钱,他们的心目中还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他们的憧憬变成现实了吗?城里的民众,和农村的农民差不了多少,他们只是出生地不同而已,而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是那么的相似。知识分子呢?这是一群最有资格理解痛快、最有资格享受痛快的人,结果成了萎糜不振、灰头土脸的一群。再看看年轻一代,现在的学生,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被无形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厌世自杀的比例总是居高不下。

叔本华的悲观到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不见有人从正面给予有力的回答,一种能够征服大众的有力回答。

 

 

乙我:人是需要“救”的。需要拯救的。人是处在一种水深火热之中。这起码符合现在的情况。但核心的问题是:谁来救?是别人来救,还是自己来救?

有一句话是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多好的话啊。但为什么自己才能救自己呢?

人需要拯救的不是肉身,而是心灵。心灵是极细密的编织,心灵与心灵之间,从根本上讲是无法真正沟通的。靠别人拯救,一定是不彻底不完全的拯救。被拯救的人无法完全理解拯救人的意思,一个人只有他自己才和他的心灵离得最近。

这个世界上,如果人人都懂得自救,那么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了吗?

 

 

甲我:但是,自己拯救自己,我们是不是把这样一句话当成了口号,而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我们还并没有理解它,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它?扪心自问:我们自救了吗?

我们为什么总是在“两层皮”的状态下活着?我们对别人可以循循善诱,可以把道理说出花儿来,可是对我们自己,我们却无能为力。

现在的学术文章。广大知识分子生产出来的所谓的精品。这些东西几乎都是指向别人的,几乎都是想拯救别人。给别人或别的事情提问题、提思路、提解决方案。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只认可这样的文章,认可这种指向拯救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可以评职称、聘教授、提职提干。而如果写一些散文,愉悦自己内心的东西,对不起,这怎么可以算数呢?它有什么用吗?

它有什么用?我觉得它的作用大得很,甚至是最大。那些学术文章,又有几个人在看?在看的几个人中又有谁真正明白了你的意思?他们的心灵又是否真正得到了触动?他们得到拯救了吗?

把自己活明白了,难道不是对这个世界做出了贡献?甚至是莫大的贡献?如果人人都能把自己活明白了,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世界。不是这样吗?

 

 

乙我:佛教里面也分好几种,其中有小乘佛教,有大乘佛教。据说,小乘佛教是渡自己,大乘佛教是渡别人。这不是很好吗?起码是把自救和救人分开了。起码是在告诉人们,自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普通民众是应该自救的。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遭里,我们可否知道还有自救与救人一说?我们只知道活着,盲目地活着,浑浑噩噩地活着。这真的就是我们活着的真实的状态。

 

 

甲我:又想到了知识分子的专与博的问题。

有多少知识分子的“专”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啊?现在研究生的数量不断扩涨,看看这些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你就会明了“专”是如何扼杀人们的幸福的。曾经硕士期间的大研究室,共30多号人,居然无一例外地痛苦不堪。这些准知识分子们,成天从事着枯燥无味的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工作。但是,他们无路可选,无路可逃,只能硬着头皮一路走到黑。他们上了一条贼船,下不去了。实在忍不下去了,他们可以自杀。但绝大多数的研究生还是忍下去了。难道要去死吗?难道要选择放弃而在社会的大街上流浪吗?那是一种更可怕的选择。他们硬着头皮日甚一日地艰难地走下去。好在客观上,走到一定程度,前方会出现光亮。这份光亮就是物质刺激,它给你职称,给你待遇,它让你把这份不情愿深深地埋在心底,说都没法说出来,它甚至让你把这份不情愿背负一辈子。你不背负着,又能怎么样呢?

这里所说的“博”,是指由着知识分子的兴趣来,愿意思考什么就思考什么,愿意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要这样,可能就会很杂,很博,可能不会有什么固定的“专业”。这种状态,自然背负不起救人的使命,但自救的味道很浓很浓。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状态啊。当然,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那样去做,但能够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你要知道,你不会得到这个社会的积极的评价的,相反,你可能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你这样的“不务正业”,几乎就得不到任何人的宽容,这个社会也许要立马把你除掉而后快了。

 

 

乙我:为什么自救不能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呢?为什么大家看不到自救的力量呢?为什么大家不自救?不争取自救?

自救的作用实际上远不止自救,自救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别人见了你的自救,也跟着自救,对于你来说,善莫大焉。那些人物传记,总是有很多热心的读者,为什么呢?除去研究之外,读者总是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未来生活的影子。自己活得好了,把自己活得明白了,对自己好,对别人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不是吗?

2005-11-20

 

【作者: 木铎】【访问统计:14】【2005年11月20日 星期日 21:53】【 加入博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