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渔致萧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0:29:01

王晓渔致萧敢

2006-08-07 15:37:37   来自: 【读品】 (上海)

  萧敢兄:
  
  你在信中提到的问题,也是我写书评时遇到的问题。《读品》办到现在,套用流行的学术行话,需要讨论一下如何建立书评的自觉意识。但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考虑成熟,想起来千头万绪,写起来无从下手。
  
  如今书评的身份暧昧不清,像是内容简介,像是图书广告,像是精品文摘,惟独不像书评。书评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它不是以上三者,大约是可以断言的。书评与书不应是“捆绑式销售”的关系,它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如果一本书已经消失,书评还能够存在,那便是我理想中的书评。如你所说,书评的好坏与书的好坏没有关系,与作者是否读完书也没有必然关系。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容易引起质疑。但是刚刚去世的莱姆已经留下了一个例子,他那本书评集《完美的真空》评论的全部是子虚乌有的书籍。
  
  
  追溯下去,书评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的整个写作之中,弱水三千,它仅取一瓢饮。但是这样会把问题扯得更大,扯向现代汉语写作,非常重要但难以谈论。还是回到书评,我现在最为困惑的是,书评的边界何在?讨论一个又一个卦象,这是《周易》研究还是《周易》书评?对《兄弟》的指手划脚,哪些属于文学评论的范畴,哪些属于书评的范畴?书评的对象是书,而不仅仅是书的内容。但是,是否增加对版式、版本之类的评论,就是书评了呢?这会不会陷入一种过于琐碎的技术主义倾向?书评与书话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最终将指向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叫做“书评”的独立文体?
  
  一种文体的成熟有赖于作者形成自己的发声方式,这几年专栏的兴起与王小波腔、沈宏非腔、毛尖腔等等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我所忧虑的倒不是书评出现南腔北调,而是它没有任何腔调可言,或者说它完全被学生腔笼罩。回答这些问题,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列出一份相对较为经典的书评目录,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来。于是,思路就此搁浅。
  
  祝好!
  
  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