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不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47:08

3、为什么学习不快乐?

和云峰博士/文
快乐的定义  什么是快乐?字典告诉我们,快乐是指感到高兴或满意,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快乐来自于内心,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感受到的快乐也不同,那属于同学们的快乐又是什么?

       有一位老师给学生这样写道:“也许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枯燥无味,但是书本上的知识能让你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取得进步的快乐。”

        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道:“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许真的会感到迷惑,感到苦恼,但是,在取得了进步和掌握了知识的时候,内心里的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觉,你能写出自己对快乐的定义么?


不快乐的根源

先看看我们现在的状况吧:

沉重的书包、繁多的作业、紧张的考试、严厉的老师、唠叨的家长、竞争的同学,还有那枯燥、没有娱乐的学习生活,这一切使不少同学或心烦意乱,或忧心忡忡,或课堂教学麻木、冷漠。

生活中只有学习,不,是“被学习”!电视不能看,游戏不能玩,篮球不能打,足球不能踢,能够守着的就是成山的作业,成海的题目;能去的就是各种辅导班、各种才艺班,这是为了我们“全面发展”!

看一看一名北京名校中学生写的文章吧:

当我们刚刚五六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时,就背起了沉甸甸的书包,迈入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那“漫长”的学生生活。从此学习与考试就一刻不离我们左右,成了我们生活的主宰。

我们铭记着父母的殷切希望、老师的良苦用心,在书山学海中跋涉着。但谁又能深深体味和理解我们的另一种感触——学习与考试带来的烦恼。

上了小学,稍懂点事,我们便背负起了父母和老师的第一个希望——考上重点中学。从此孜孜不倦地读书,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测验、考试。一个个优异的成绩最终为六年的小学生活送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我们进入了重点中学。

重点中学,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刚刚告别小学的我们还未松口气,就又被埋入了书山学海之中。今天考外语,明天测政治,后天历史抽查,接连不断的考试,忙得我们焦头烂额。到了初三为了迎接中考,更少不了卷山和题海。于是负重的苦行军开始了,每晚不到十二点钟不休息。结果重点高中是保住了,但鼻梁上也多了一个老学究的标志——眼镜。

进了高中,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重点大学。我们再次踏上征途……

这就是学生的生活,它似乎缺少了些什么,它的确缺少些什么。缺的就是孩子的天真烂漫、青少年的朝气蓬勃……

这一切都在繁重的学习和诸多的考试的笼罩下消失了。

不知多少回,当我们想到外面做游戏时,却不得不坐在家中写作业;当我们想看电视时,却不得不先做完功课;当我们睏得连眼皮都睁不开时,还死死地抱着政治、历史书;当我们想痛痛快快地过个周末时,又突然记起了下周一的某科考试。于是又重操起书本……

学习与考试把生活搞得紧张枯燥,它不知夺走了我们多少美好快乐的时光,给我们带来了烦恼。

我们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应如此乏味单调,不应只有学习、考试这唯一的生活主题。人是应该得到多方面发展的,如果只是在学习与考试中成长起来,那么他将是一个死板而没有活力的人。

尽管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还是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多体谅一下我们的感受。不要一个劲的把深深的希望压在我们肩头,那样我们会更累、更苦恼。(摘自北京101中学《考试与学习》)

       很多同学是不是从上边的例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为什么会对学习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从小我们被人教导说学习是辛苦的,所谓“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我们被告知要想学习好,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吃苦,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努力、吃苦可以是快乐的,为什么努力和吃苦就不能是快乐的?!

       快乐有两种:短期的快乐和长久的快乐。当我们玩儿游戏、看电视时,这是一种快乐,但不是很长久。我想起了自己在高中的生活,那时我看了很多电影,甚至熬夜去看电影,当观看每部精彩电影时,真的很开心很激动,可是,每当看完回学校,内心又是异常的空虚,没有一丝快乐。长久的快乐,我称之为幸福,是追求幸福后的一种满足和感觉(详见 第二章 什么是幸福?)。

       在本章的开头,我提到了被遗忘的“为什么”,其实,被遗忘的是我们主动学习时的“为什么”,而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我们的“为什么”就会有非常的多。当我们从小学到中学慢慢长大,我们也渐渐学会了“对着干”,为什么要去西边,为什么不能看电视,为什么我就要这么干?这是我们自主意识强烈的表现,我们想把自己看作大人,但是表现的方式只能让自己受伤,从而让大家跟着受伤。在我们脑子中,一定会想着为什么相反的做法不行,这是件好事儿,不过我们的“为什么”常常用错地方。

怎样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呢? 更多文章见和云峰博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pkuh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