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源自心灵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18:24
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期上,同时以《没有窦老师般的朗读技艺,怎么办》为题被《小学教学》2010年第3期刊发
今年(2009年),一北一南两位著名的小学语文老师——窦桂梅、薛瑞萍,联袂在中华大地推出一个“伟大事物”——朗读。在“跟玫瑰一起朗读”的讲座现场,窦老师“舌灿莲花,上下五千年,悠悠几万里,亦庄亦谐,能悲能喜”。忽而是狡猾奸诈的妖怪,忽而是谦卑高贵的丑小鸭。2009年10月,笔者在南京聆听到了窦桂梅老师用朗读演绎的精彩一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享受,我们惊羡!可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没有窦老师那样的朗读技艺,但朗读的力量又那样大。我们该怎么办?笔者提出几点拙见,兴许会给老师们以启发。
一、怀着一种心情——虔敬的、神圣的
“朗读是唯一最重要的活动。”这是《朗读手册》中告诉我们的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方式。“伟大事物”是《教学勇气》一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称“朗读”为“伟大事物”,是因为朗读重要。孔子就说过, “不读诗,无以言”。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样描写寿镜吾先生:“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你看,寿镜吾老先生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那么入神,以致读错了字词也浑然不觉。此时,他在享受愉悦,享受清明。最为重要的是,他在鲁迅心里种下的是——“这是极好的文章”。可见,朗读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儿童渴望阅读、提升儿童语言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信徒在念经或唱诗的时候是怀着一种宗教信仰的。朗读应该成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心中的“伟大事物”,培养一种虔敬感和神圣感。梁从诫回忆说:“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母亲(林徽因)怎样把《战国策》中《唐雎不辱使命》一篇教给我和姐姐。……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识字不多。母亲是通过朗读来教的。首先是她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感染了我们。”是的,“是她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感染了我们”。相反,当我们拿着课本就走进教室,打开书就随意读的不敬,只会带给我们平庸。
二、学会一种态度——诗意的、平和的
现在很多孩子是躁狂的、不能安静的,可我们却应成为布道之人。
上午第二节课上《水》。揭题后,我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课文。读前先问:为什么要听老师范读?孔莉说:“可以听清楚每个字的发音。”王义萱说:“可以帮助理解课文。”我肯定了两位的回答,然后我说到美国人的阅读计划,说到犹太人的读书,列举了“犹太三星”: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王彦凯同学说:“爱因斯坦是德国人。”我愣了一下,继续往下上课(事后我告诉学生,老师的记忆没错:爱因斯坦是犹太人)。我的范读字正腔圆:AABB式的重叠式形容词“痛痛快快”、多音多义词“兄弟”“男人”、多音字“扇”“血”、轻声词“钥匙”“痛快”“嘴巴”等,读得自我陶醉,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卞琦同学不改陋习仍在讲话,我微笑着提醒他,他羞涩地低下头。看看孩子们的小脸,个个都很可爱。一堂课就在很融洽、很和谐的氛围中度过了。
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为什么今天我看每个孩子都像是天使?为什么我不受干扰从容地上课?除了准备充分,双休日在家酝酿思考了怎样上好《水》,上课前我还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放声朗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拥有一种诗意的、平和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中,我享受着朗读,享受着教学带给我的幸福与快乐。
三、读出一种感受——自己的、真实的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说:优质教学是源于心灵的教学,千差万别的心灵是教学的源泉。朗读是我们所有老师的权利。喜欢自己的声音,大胆地出声朗读。当我们忠于自己时,声音就会由内而外地发出,就会中气足。当我们拷贝别人时,声音就会既虚又空,没有个性。播音员不能取代我们的朗读,因为我们的朗读带着我们的气息、我们的热力和我们的体温,孩子们感到真切,感到温暖。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我拿起书认真地范读,孩子们静静地听;当最后一个字音在我的唇边吐出,孩子们嗤嗤地笑。我知道,在我的朗读中,孩子们亲近了课文,亲近了爱因斯坦。《海伦·凯勒》中有这么一句话: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一学生读成: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我心里嘀咕,也许是太激动了,把“爸爸”“ 妈妈”中间的逗号都省了。我问其他学生,她读得怎样?我原想让人指出她的不当之处,没想到,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她把“爸爸”“ 妈妈”连读,读出了海伦那种急切的心情,读得好!”我眼前一亮,评得好!是啊,一个孩子哪能那么理性,先喊爸爸再喊妈妈,更何况海伦是离开父母数月又获得说话能力后回到家里,惊喜、自豪、兴奋交织在一起,完全有可能中间不用逗号。这样的处理和理解,就是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窦桂梅老师说:“朗读是美好的,朗读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静下心来好好朗读吧,用自己的灵感去碰撞作者的灵感,用自己的智慧去超越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敲击作者的心灵。”
四、练就一种功力——文学的 、语言的
每篇课文、每部作品、每则故事、每首诗歌,都有自己内在的生命和声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老师,您好!”这句话贯穿全诗。开始的题目就要读出一种恭恭敬敬:“老师,您好!”一声深情的呼唤,一句真诚的问候。中间的逗号要停顿,此处的停顿是对老师的一种敬重、礼貌;末尾的叹号要读出较强烈的情感。
“老师,您好!”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两次。这两次的朗读应较题目的朗读情感激越,但又应有所区别。第一次,“涌起感情的波涛”读:“老师,您好!”第二次,“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为什么这样读?再回到诗中去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美好”。在一咏三叹的反复朗读中,情感越来越强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及美好祝愿。
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大多数老师捕捉不到这种内在的生命和声音。因为“最高级的美,自然美,艺术美,不是正常的感受力都感到愉悦的”。梅子涵教授说:“我年复一年地说‘技巧不重要’。”也就是说,朗读时有高于技巧的东西,那就是——文学知识、文学阅读、文学语言、文学感觉……一句话,文学的语言的功力。薛瑞萍老师饱读经史,腹有诗书,尽管声音不再清脆与动听,但她摇头晃脑的朗读仍给人醇美的享受和无穷的力量。
窦桂梅老师把朗读的技巧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她在不同的场合仍语重心长地说:“朗读不那么简单,它需要功力和感觉,要能读出文字里面的酸甜苦辣,这样的朗读才会更自然,更舒展。”“孩子们永远不会在意老师的音质美不美,对他们来说,言语中的力量才是最有魅力的。”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驯养自己,沉下心去读,修炼自己的内功。
五、塑造一种声音——规范的、自然的
朗读毕竟是声音的艺术,对口齿的清晰、普通话的发音和语言表达的流畅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在讲座的现场(窦老师请现场的老师读),我发现小学生有的朗读缺陷在我们成人的老师身上都能找到影子,如,唱读、破句、缺乏语感等。我们大部分老师只知道朗读时要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其实朗读还包括语流音变、停连断句、轻重缓急、语气语调等。凡是听过窦老师课与报告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一个天才的小学语文老师!但我们不要忘了,窦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呀。我想,大家都听过她执教《王二小》的经历。
然而,经历了一些技巧之后我们要回到原点、回到自然、回到朴实。这时的回归已不是简单的重复。其实,我们的孩子将来不可能像话剧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去读书去说话,更多的时候是以平实的语言将文章正确地读出来说出来。小学语文老师有自己特有的腔调,不仅让一般叙述性的语言声音高八度,而且还让孤零零的词语读出感情。试想,当我们的声音很高很放浪时,学生在教室的空间就会变得很狭小,他们需退到墙根才能听清我们的话语。只有激情不会控制,不是天才;既有激情又有控制,才是天才。塑造我们自己的声音,摈弃唱、拖、高,褪去嗲、幼稚、做作。该心绪沉静时,就要如月下洞箫横吹;该热血沸腾时,就要如金戈铁马,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