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坛犹似江湖 他们如此记录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4:54

如果说股坛是一个江湖,那活跃在第一线的股评家、媒体人绝对是为其书写传记的武林高手。20年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件大事记都可说是股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1 疯狂股民造就股评家光辉岁月

新快报记者 骆智冕 整理

讲述:韦良(广东第一批资深股评家)

从教师到股评家

我本是学农出身,大学十年安逸的教书生涯让我的生活很沉闷,而我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广州1993年才有第一家营业部,我就成了第一批股民。从纸上谈兵到实盘作战。理论功力一直是我的强项。没过多久,我就可在大户室里解盘。当时没有分析软件,好在两市也就20来家公司,我每天都把个股的开盘、收盘价、成交量等记下来,自己画K线。1995年,我已在股市台兼职做股评,成为股评人士圈子中的一员。当时资讯传播并不发达,股民的刚性需求造就了股评家们的光辉岁月。我、谭伟、古禅等都是猛将。在报纸上写股评、做168声讯台、股评报告会……有的热线号码一个月声讯费能达到几十万元。股市台为不少股评人士开辟声讯热线,我也是其中之一,每天录早盘提示、大盘分析、推荐黑马等。每天晚上还要“赶场”股评报告会。广州股民几乎每晚都集聚在江湾大酒店[13.30 0.91%]一楼,那场面真是热血沸腾。尽管那个年代股评会最少都要收20元的门票,但不论多大的场地都会座无虚席。大家都把我们的话当成至理名言。不是吹牛,我几乎没有失过手。

书写“选股制胜宝典”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推荐的股票都能大涨,一跟交易制度有关系(T+0维持了很久),也与我参与写万国测评报告有一定关系。在1990年到2000年初,万国测评一直是证券营业部必备配套的一份市场分析报告。在股民心中更是“选股制胜宝典”。

那份报告有四个部分:大盘分析、热点评述、再分别推荐四只沪市个股和深市个股。我负责写深市那四只。只要是万国测评推荐的,都会得到市场追捧。而我选股很严谨,都经过系统分析。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信念会决定结果。个人来讲,想做的事,总想做到最好。1999年我辞掉教师工作,正式成为专职证券分析人士。那时,个人英雄主义的股评家岁月也基本走到尽头,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开始蒸蒸日上。

辞职后,我与志同道合者开了一间工作室。中国券商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2824.65 -0.17%],光靠开户和佣金都能赚到笑。这为第三方咨询行业腾出了生长的空间。90年代在营业部里都能看见“某某工作室”,面对面教客户操盘。

1999年,我取得证监会首批证券分析师牌照,成为上证吉龙的首席分析师,从工作室上升到专业咨询机构。后来证监会陆续出台各种法规制度。加上2000年后市场走熊,股指一直跌到900多点,市场低迷使第三方咨询公司的数量锐减。

未来是投资顾问的天下

回头看这20年,证券市场一直在摸石头过河,至今离健全还有很长的路。个人认为,未来投资将走向专业化,散户会消灭掉。

但目前股民的刚性需求仍不可小视。在第三方咨询机构走下坡路后,券商的咨询服务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公募基金虽然发展壮大,不过,除了本身制度的短板之外,在不时传出“老鼠仓”、内幕交易等消息后,这一模式也已经走到顶。现在阳光私募的火爆也是一种验证,这种模式就像十年前的咨询机构。未来还将是私募和收费型咨询服务机构的天下,20年后,市场终于找到了方向。

投资和咨询服务才应是券商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佣金大战显示出券商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监管部门近期出台的投资顾问管理办法,也说明了发展趋势正是如此。

2 媒体肩负传播和教育使命

新快报记者 张潇 整理

讲述:黎婉仪(“股市广播人”,广东电台节目主持人、主任监制)

证券市场20年,黎婉仪在广东电台证券节目做主持人也已度过16载岁月,在业界和听众中,她有着广东乃至国内最资深的证券节目女主播的头衔。

信息单一,王牌节目火爆

1994年,当时中国股市尚在“试验阶段,凭着扎实的采编基本功,黎婉仪很快就在股市台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把当年的3000元存款都投进股市上,“学费是必须交的。”

当时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传播渠道单一。她回忆说,当时股市台在证券部设立户外直播室,可以直接连线券商的行情,而对于基本看不到行情的普通人来说,想听还需要单独购买一台加密的收音机并缴纳服务费。收音机每台三四百元,再加上每年四百多元服务费,对一般家庭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一机难求,听众达到十几万。她创办的《股市大家谈》也成为股市台的一张王牌,播出时“万人空巷”,直至她离开若干年后,很多听众仍念念不忘“客观公正而又拿捏自如的黎小姐”。

教育听众,股市还是“少年人”

作为电台女主播,过去十年里黎婉仪一直与听众打交道,这些股民与她分享的不只是炒股理念、技术,更多的是股市中的辛酸苦辣。十几年过去了,听众换了几代人,但也沉淀了相当多的忠实“粉丝”,“2000年以前的股市是一个乱市,各种消息比股票还多,市场上到处都是炒作。因为信息不对称,大家都是追涨杀跌,追消息。”正因为如此,黎婉仪也意识到节目要更多引导投资者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在很多人还抗拒基金的年代,她就创立了国内专业电台的第一个专业基金节目《基金在线》,引导听众通过了解基金的投资配置去调整自己的投资,开播不久收听率就上升到广州地区同时段之首。

“中国股市的成熟度现在也就是十几岁的少年,但从乐观角度讲,少年人在成长中也会不断修正并最终成熟起来。”在黎婉仪看来,只有大家都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体系,才是真正的投资者。

3 早期股市:几百万就可呼风唤雨

新快报记者 张潇 整理

讲述:武斌(资深证券类媒体人)

若以入市时间衡量,1993年已入市的武斌绝对称得上是老股民了,而如果以1994年进入媒体从事证券新闻报道算,他也绝对称得上是老媒体人了。

一份行情卖5毛钱的时代

祖籍浙江的武斌回忆1993年入市前,当时的浙江连证券部都没有,“想要开户要去上海。要了解行情,只能看几天前的上证报。”不久,武斌也因工作调动来到广州,并在1994年7月进入一家报社,负责证券版面。

“那时股民炒股很不容易,连行情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动态信息了。散户只能在大厅看大屏幕,大户才能享受一台能看到K线的电脑。但门槛最少20万元,甚至50万元。”对于当时的股市,武斌的感慨只有一个字:“乱”!

当时规模很小,股市很容易被操纵,几百万就能呼风唤雨。“我跟一些股市名人接触过,会听到他们商量怎么拉一只股票。不过虽然市场很乱,但造富效应还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中国A股并购第一案‘宝安收购延中’就是当时发生的。”

由于信息闭塞,报社会专门印发一些半日行情去卖,5毛钱一份常被抢购一空。到了季报、年报期,还会印一些有基本财务数据的速查小册子,也很受欢迎。”

证券新闻让报业获发展

相比其他省份,当时的广州在资本市场上的步伐显然更快。报纸有证券版,电视有股市行情,电台也有专门的股市台,不过传媒技术和渠道的不发达,让股民也只能依靠“小道消息”来炒股。“我的股票知识也基本是靠自学的。”武斌的经历几乎是那个年代股民的一个缩写,直到1996年、1997年电脑开始普及时才有所改变。

“广州的电脑普及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不过没有互联网,只能靠接收器来接收行情,也有些人做无线股市行情的发送接收业务,例如股票BB机。”证券新闻也成为了报纸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支柱。几乎每一张新办的报纸都会将证券类内容作为增加销售量的一个武器。

股市变革

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

在武斌看来,资本市场发展真正机遇来自于互联网的应用,新的传媒技术为这个市场和众多的股民带来了革命性改变。但在他眼中,这还不是新传媒[0.81 -1.22%]技术对股市的最大影响。

在拥有网络前,所有发布市场分析、股票点评的都是股评家等专业人士,“但互联网出现后,投资者可以转变为网民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武斌表示,自己算是业界比较早关注网络,并且利用网络的媒体人了。“网络刚普及时,我就很关注网上传播的一些信息,那时没有博客,但有论坛,里面有很多有风格、有观点的文章,成为报纸的报道内容。”不过,武斌也认为,如今的海量信息也会给股民带来很多困扰和误导,而这正是新媒体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的。

4 股市很“情绪化” 股民心态需平稳

新快报记者 陈永洲 整理

讲述:翻倍黑马(资深市场人士、人称“广州短线王”)

掐指算来,17岁便开始炒股的翻倍黑马已在中国证券市场浸淫了18年。从巨亏到稳定收益,再到于各大炒股大赛中折桂,翻倍黑马的显赫成就至今在投资圈里广为传道。

做过价值投资,做过趋势研究,1992年便投身股市的翻倍黑马在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最终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简洁但有效的交易系统。带着这套“独门秘籍”,翻倍黑马在2005年起开始了他的“征战”,一举夺得本报实盘赛5连冠、两度登顶全国实盘赛冠军。

不过,对擅于技术分析、鲜有关注基本面、换股频繁的翻倍黑马而言,近20年证券市场的变化并未带给他太深的感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刚开始时市场的股票少、机构容易控盘,股民买卖股票喜欢听消息,心态不平稳”,“现在股票多了、市场规模大了,赚钱的机会也多了,股民也愿意自己研究了,这是一个好的变化”。

不过,翻倍黑马表示,股市急涨急跌的‘情绪化’波动依然没有改变,未来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股民一定要具备平稳的投资心态。

“其实我也是在2003年左右才逐步走向稳健收益,最重要是投资心态的改变和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思路。”翻倍黑马回忆道,波动本身就是股市的属性,但如果在股市的波动、牛熊轮回中,不能保持心态的平稳,那就难以对市场的运行节奏给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他建议一些刚接触市场的新手,一定要注意总结、研究股市的运行周期、规律,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作体系。